幼儿园教育随笔:爱心树
作者:丁乐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0-10-13
幼儿园教育随笔:爱心树
《爱心树》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绘本作家之一希尔弗斯坦的代表作,它讲述了一棵大树和一个小男孩之间耐人寻味的故事,作品内容寓意深远。我原认为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比较难以接近这样一本深刻的书,但事实证明我的主观臆断是错误的。也许大幅的文字幼儿难懂,但简洁、灵动的钢笔画风格显然成了吸引孩子的原因之一。在一次偶然的过渡环节,班里一个女孩讲起了《爱心树》这则故事,之后孩子们表现出要我讲这一故事的强烈愿望,我以此为契机,开展了社会领域主题教育活动“爱心树与孩子共成长”,以下是我在这一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点滴思考与触动。
听《爱心树》之后……
观察时间:2008年lO月8日
几天来,在过渡环节师生共读《爱心树》,听《爱心树》录音故事,今天上午我组织了《爱心树》的教学活动,活动中幼儿的回答让我感动和震惊。当我用多媒体为幼儿讲述了“爱心树”之后,我看到了孩子们的表情,感受到了孩子们的情绪触动。
“听了故事,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孩子们有的说“我很感动,因为大树最后什么都没有了”,有的说“我听了就想哭”,还有的说“我觉得大树帮了小男孩一辈子”……孩子们这些感人的表达,让我很激动,这也再一次表明,故事已经走进孩子的心里,只要用心营造情境就能彻底地打动孩子。
当我问到“为什么大树要给小男孩所有的东西”时,孩子们纷纷表达:“因为大树很爱很爱小男孩。”我顺着孩子们的思路继续问道:“原来,大树很爱小男孩,那你们觉得小男孩应该怎么做呢?”他们回答:“小男孩也应该给大树一点东西”“小男孩至少应该给大树三样东西”……
因为大树给了小男孩三样东西,天真无邪的孩子觉得小男孩也要给大树三样东西。是的,这就是让我感动的地方。我设计这个问题,也是希望幼儿在感受和体会大树对小男孩爱的同时,引导幼儿反过来从小男孩的角度思考如何来对待大树,或者说如何来回报这种爱。学龄前教育是情感的、态度的,是启蒙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教育阶段,情感的教育、态度的养成成为最为核心和重要的目标。日常生活中,不少孩子都存在着类似的现象:对人对事漠不关心,随心所欲,唯我独尊,习惯于别人为他服务,而不懂得应为别人尽点义务,不懂得关心他人。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幼儿善良的情感,在孩子心间播种一份爱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结合幼儿的兴趣和当前活动的条件,通过多种方式来发展幼儿的爱心是可行的,在我看来也是必要的。
这次活动后不久,孩子们在图书馆阅读,几个孩子都选择了《爱心树》。看到孩子们这样的阅读兴趣,我不禁感到“爱心树”真地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这本书已经打动了孩子,或者说我的引导和我讲的故事已经在孩子和书籍之间架起了“桥梁”。这说明,再难懂的文学作品,只要教师有心,用合适的方式去带领幼儿走进这本书,就一定能够在孩子的身上看到影响和变化。看到这一幕,我思考起“爱心树”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培养幼儿的爱心,激发幼儿关爱他人的行为,需要在充分感知和体验关爱这种美好情感的基础之上。孩子们现在正在一次次地体验作品中大树对小男孩的爱,也许,这正是进一步引导幼儿从作品中走向自己生活的现实,进一步激发幼儿关爱身边人的契机。
爱心果
观察时间:2008年lO月20日
班里的“爱心树”布置好了,第二天与时小朋友就找到我,说帮爸爸拿鞋了,于是“爱心树”上有了第一个爱心苹果,大树顿时显得生机了许多。下午,我又和小朋友说起了班里的爱心树,希望爱心树上结越来越多的苹果。孩子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爱心行动,有的帮妈妈挤牙膏了,有的帮爸爸拿鞋了,有的在家扫地了,等等。爱心树一时间结了好多爱心果,孩子们兴致盎然。我进一步引导,“刚才听了小朋友说的这些事情,你们觉得怎么样?发现了什么吗?”略加思考,就有孩子提出:“都是一些特别小的事情。” “怎么都是扫地什么的,太简单了。”
师:“那你们想一想,我们还能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呢?”
幼:“看他们需要做什么,我们就帮忙做什么。”
“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都要自己做。”
师:“都有哪些事情?”
幼:“盏饭、洗澡、打扫房间……”
师:“事情只要做一次就行了吗?”
幼:“要经常做。”
师:“你可以每天做一件小事情,但是要天天坚持做。这样爱心树上的爱心苹果就会越来越多,小朋友的爱心就会越长越大。”
爱心树的主题活动已经进行到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爱心了,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我们在主题墙面上布置了一棵爱心树:孩子们每做一件事情,就为爱心树多挂一个爱心果。这样的环境布置果然调动起了幼儿的积极性。然后通过教师阶段性的交流和总结,不断将幼儿的爱心行为引向深入。比如,最开始做的可能都是很简单的事情,通过交流讨论,引导幼儿思考还可以做些什么事情,然后让幼儿天天坚持做。让人欣喜的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的爱心行为并不是一味地重复做一些大家做过的事情,而是有着自己对爱心的不同理解,如爸爸妈妈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帮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爱护和帮助自己身边的同伴等等。
培养幼儿的爱心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它需要幼儿园和家庭的密切配合,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真正实现。而幼儿良好行为的建立,离不开幼儿身边有心人的善于发现,并及时肯定和鼓励,于是,我设置了家园联系的主题“记录孩子的点滴爱心”,让家长将幼儿在家的爱心行为用照片、文字的形式及时记录下来,并在幼儿园集体面前分享,获得肯定和鼓励,从而逐步巩固幼儿的爱心行为。我们始终相信,对幼儿营造积极的道德环境,最终能够影响并帮助幼儿内化成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关于爱心苹果的真实
观察时间:2008年11月1O日
上午十点我正坐在办公室电脑前整理资料,小艺推门探头进来,瞪着眼睛朝我打招呼:“丁老师,原来你在这儿啊。”她的样子怪可爱的,而且从她的神情看,似乎有话想要和我说,我笑了:“是啊,有什么事儿吗?”她有点撒娇似的,一摇一晃走到我跟前,继续瞪着她的小圆眼睛:“丁老师,就是,就是星期日我帮爸爸妈妈干活了。”说完,小眼睛眯成两条缝。
“噢,这么棒啊,都干什么好事儿了?”
“我帮姥姥打洗澡水,还帮爸爸妈妈扫地了。”
“你真棒,那姥姥,还有爸爸妈妈有没有说什么啊?”
“没说什么,不过他们看起来都很高兴。”
“是嘛,那你自己呢?”
“我当然也很高兴咯!”
“你是怎么想起帮他们的呢?”突然很想了解一下孩子做这些事情的动机。
“第一是想得到爱心苹果,第二是想让姥姥高兴。”她天真地朝我露出满足的笑脸。
“你真是一位有爱心的小朋友。那要是老师以后不给爱心苹果了,但是姥姥和爸爸妈妈仍然会很高兴你帮助他们,你还会这么做吗?”
她转了转眼珠,坚定地点点头。
她最后天真无邪的笑脸让我原本心里咯噔一下的想法停下了。乍听之下,第一是得到爱心苹果的答复会让我们很快下一个结论:爱心苹果似乎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他们更加关注要得到爱心苹果。然而,事实上,孩子还说到了第二个原因“想让姥姥高兴”,这就代表,前一阶段的引导没有出大差错。虽然,让被关爱的人高兴只是作为第二个原因,但是孩子仍然体会到了被帮助人的需求和感受,从我们设立“班内的爱心树”,并用“爱心苹果”的方法记录和鼓励幼儿的爱心行为的初衷来看,还是值得欣慰。我想,这便是这一阶段孩子的水平,是他们真实的想法吧。
假设将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分为外烁阶段、中间阶段和内发阶段,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幼儿不可能直接越到最高层次,尊重幼儿的道德行为必须有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这首先需要通过良好的道德环境,以及借一个合适的外在动机,让幼儿逐步地朝着积极的方向靠拢,随着时间、经验的累积,慢慢地转化为内部动机。我想,对于教师而言,第一阶段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它既要激发起幼儿的兴趣,同时要娴熟地把握住所谓的“外烁”和“内发”的平衡关系。那就意味着在最初用外烁的方法来激发幼儿的动机时,绝对不能只剩下外因的引导,作为教师的职责是要清楚地认识到“外烁”的弊端,要引导幼儿去体会被关爱的人的内心感受,这才是最为要紧的。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鼓励,逐步实现激发幼儿关爱他人的内部动机,得以使爱心行为内化为习惯。
由此看来,“爱心苹果”还是要有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幼儿思考爱心苹果背后的东西。这也让我想到,在幼儿园实践当中,有多少教师,在多少种情境之中,多少次地使用所谓外烁式的强化来巩固幼儿的某种行为。这样的方式固然见效,然而,能否把握住强化论的真谛,逐步引发幼儿行为的内驱力,将行为真正稳固,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的。
编辑:cicy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园长管理]如何写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紫晓阅读人气:3092
- [教师工作]中班幼儿老咬人教育多次,还是...风儿阅读人气:992
- [教师工作]教育翘阅读人气:1061
- [园长管理]如何抓好教学反思和常规教育?杨梅阅读人气:1354
- [教师工作]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小白阅读人气:6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