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协作,医教结合提升区域早教质量
作者:丁玉 来源:宝山区早教指导中心 上传时间:2013-10-10
《宝山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中明确指出:依托“高危婴幼儿医教结合早期干预”实践研究成果的推广,建立部门合作,创建医教结合的早教信息平台,并形成医教结合的管理网络;创造医教结合的条件,设置学前特殊教育教学点。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区基本形成了健康婴幼儿与残障儿童共同发展、城乡间共同发展、公民办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根据我区人口分布情况与残障儿童的实际需求,对学前特殊教育进行合理的设点布局:2011年9月新增9个学前特殊教育教学点,将学前特殊教育纳入全区特殊教育管理范畴;2012年9月逐步完成对新增学前特教班的设施设备配置,充分满足各街镇区域对学前特殊教育资源的需求。
全面推进医教结合工作,形成多部门联合聚焦,教育、医疗、保健合力服务的机制。建立“医生进驻幼儿园"机制,实现幼儿健康检查评估制度。借助区妇幼保健所医教结合三级管理网络,儿保医生每个季度对幼儿园全覆盖地巡视一次,指导卫生保健工作,形成医生、教师、家长共同工作的合作体,向家长开展宣传、咨询、讲座等指导活动。
多部门协作是区域推进医教结合的保障
区域推进医教结合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要逐步理清思路,建构相应的运行框架。教师和医生这两大主体是推进医教结合的生力军,教育局提供教育教学服务,卫生局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残联提供资源支持,多部门协作才能实现一体化、一站式地提供综合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学前儿童医教结合的需要。
我区通过《高危婴幼儿医教结合早期干预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引领,形成了跨部门、跨领域的医教结合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由区教育局、区早教指导中心、金惠康复医院、区妇幼保健所、区红十字会负责人组成,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沟通合作情况,共同确定下一步工作方向。在联合领导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初步形成了网格化、多方互动的运作方式。区早教指导中心、区妇幼保健所和金惠康复医院分别签订了双向合作协议。
网格化的多方互动合作模式突破了教育、医疗、康复工作的单一性,使得医教结合工作从理论层面落实到实践操作层面,从较随意的“友情互动”层面落实到规范操作层面,从制度和规则上进行操作保障,使医教结合在真正意义上服务于高危婴幼儿群体。
服务对象的全覆盖是推进医教结合的目的
在区教育局、卫生局与残联及其他部门合力协作下,在宝山区内出生的所有婴幼儿从出生前就开始接受优生优育服务,出生后对高危婴幼儿进行综合干预,只要有残障情况发生,政府机构就会在第一时间有效地进行一体化的干预,为其提供教育、康复机会,满足残障儿童个体成长所需的特殊教育与康复需求,实现了残障儿童医教结合康复全程服务。从满足残障儿童教育康复医疗需求的角度来看,政府机构建立一体化的服务网络,为区域内的残障儿童提供从O岁至6岁适切的保健、教育、医疗、康复服务,实现了对残障儿童康复的全方位干预。
医教结合的服务对象应从源头进行干预,区早教指导机构或相关托幼机构优先向高危及有特殊需求的婴幼儿开放,教育、残联、卫生等相关部门加强对婴幼儿发展、学前特殊教育等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家长早期发现、诊断、干预的意识和能力。政府机构合力探索高危婴幼儿医教结合早期干预的方式,实现了区域全覆盖。
服务形式多样化是推进医教结合的手段
宣传干预
在宝山区,0~3岁散居婴幼儿的早教指导工作已经在各部门运作得非常顺畅,计生、教育、妇联、卫生4个部门各司其职,有着明确的职责分工。利用计生、妇联的社区网络,向高危婴幼儿家庭发放宣传资料,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高危婴幼儿的舆论氛围,向高危婴幼儿家庭推广正确的早期干预观念,帮助高危婴幼儿家长建立起积极、正确的态度,配合进行医教结合的早期干预。
筛查干预
对新生高危婴幼儿实施GMS(全身运动质量评估)筛查,另外采用GesseI发育量表对1岁左右的高危婴幼儿进行4个能区的筛查。如果存在发育偏离的倾向,由区早教指导中心、早教指导站、亲子(宝宝)苑进行高密度的早教指导干预,每两周一次在区早教指导中心进行集中评估指导。如果出现发育严重偏离的倾向,由金惠康复医院介入康复指导。
联合干预
通过签订协议、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定期召开工作小组会议等方式,区早教指导中心、区妇幼保健所、金惠康复医院等部门始终紧密合作,对高危婴幼儿进行早期干预。医疗卫生系统规定,在婴幼儿出生的12个月以内,社区儿保医生定期上门随访,进行婴幼儿生长发育跟踪指导。利用社区儿保随访网络,要求早教指导教师与社区儿保医生一同上门,对家长进行早期宣教,共同服务于0~3岁高危婴幼儿家庭。
社区随访干预
对于出生时体重小于2千克的低出生体重儿,建立社区随访网络。从其出院后一周内开始进行上门随访,一直到高危婴幼儿体重达到3千克以上后,方停止上门随访。
冢庭十预
我区研发了《高危婴幼儿医教结合早期干预家庭操作手册》(以下简称《家庭操作手册》),旨在让家长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在家庭中进行干预。《家庭操作手册》提供环境创设、家庭训练方法、游戏互动等方面的指导。
机构干预
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将学前特殊儿童纳入管理范畴,及时进行管理和教育教学指导。每个社区充分利用已有的学前教育资源,根据学前特殊儿童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为学前特殊儿童提供专门的教育、康复训练及保健服务。为了更好地为学前特殊儿童提供教育及康复服务,根据《宝山区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的有关精神,在每个街镇开设一个学前特殊教育班(点),实现学前特殊教育全覆盖,具体设点布局规划如下:
第一,根据各街镇教委上报的学前特教班(点)设点规划,新增9个学前特教班(点),全区开设学前特教班(点)的幼儿园为11个。
第二,根据学前特教班(点)的教育康复需求,为各学前特教班(点)配置专用教室以及具体专用教室的设施设备。
干预覆盖
建立“医生进驻幼儿园”机制,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定园医生,定期为幼儿健康水平进行监测指导分析。组建由儿科医生与早教指导教师组成的研究共同体,关注和探究影响婴幼儿身体健康水平的有效教养策略,健全相应的健康安全信息共享平台。
医生还定期为幼儿园家长举行专题讲座,进行健康检查,为需要特殊服务的婴幼儿建立个人档案,并和教师共同制订预防和干预计划,与家长及时沟通,做到预防和干预的宣传保障、时间保障、措施保障、效果保障。
网络一体化实现医教结合的无缝对接
我区创建了O~3岁高危婴幼儿信息资源库,并对高危婴幼儿的信息进行分类记录、科学建档。 0~3岁高危婴幼儿信息资源库包括高危儿信息列表、出生时基本信息、家庭基本信息、医疗随访信息、康复信息、教育随访信息、医教结合干预方案、干预结果等。对于干预状况,各部门信息共享,提高了医教结合的干预效果,达到各部门联合进行早干预、早治疗的目的。
高危婴幼儿信息资源库的建立为残障儿童的预防、医疗、康复和教育工作提供了适时、可靠的基础数据,为行政部门了解我区残障儿童的情况和动态变化以及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在幼儿园层面,0~3岁高危婴幼儿信息通报系统为教育康复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横向可以为高危婴幼儿的个别化教育康复计划制订提供依据,纵向发展对比可以为高危婴幼儿的调整康复策略提供依据。
目前,宝山区各部门之间形成了跨部门医教结合协调制度、例会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定期随访制度等,使幼儿园和社区医院之间有着良好的互动平台,教师、医生和家长有着互相沟通的渠道。但医教结合是一项长期工作,今后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我们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切实为老百姓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服务,努力保障奥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提升乡镇中心园办园质量的途径...森林森楚阅读人气:1064
- 幼儿园后勤与保育工作质量提升...朱老师阅读人气:994
- 探讨高质量学前教育向日葵与太阳阅读人气:373
- 又爱又恨的区域快乐如疯阅读人气:791
- 共享区域开放一杯浓咖啡阅读人气:1134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园长管理]如何提升幼儿园的知名度?雪阅读人气:745
- [教师工作]开放性的学习活动就只有指幼儿...小蝶阅读人气:1004
- [教师工作]幼儿园里都有哪些区域活动?我的心机阅读人气:445
- [园长管理]幼儿园的区域游戏为什么要创设...不爱豆腐阅读人气:546
- [教师工作]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杨梅阅读人气: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