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作者:严笑燕 王琰玉 赵燕青  来源:上海市嘉定区马陆智慧幼儿园童谣课题组  上传时间:2012-03-31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根据活动需要将童谣灵活地运用到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并通过挖掘童谣内容与教育教学内容中存在的有机联系,能够较好地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
一、不同活动环节中运用童谣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1.导入环节。童谣音韵和谐、内容浅显、生动形象,能有效抓住幼儿的听觉、视觉感官。因此在活动导入环节中运用童谣,能够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预设的问题情境中来,从而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案例】在美术活动“电视机”中,教师用谜语童谣的形式引出活动内容:“有个盒子方又长,中间玻璃亮堂堂,唱歌跳舞又演戏,天下大事盒中装。”幼儿根据已有经验猜测谜底,教师通过与谜面的比对,与幼儿一起分析、判断,最终得出电视机的答案。在整个猜谜过程中,幼儿被相互间营造的学习气氛感染,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注意力更加集中。
2.主要环节。在活动主要环节运用游戏性的童谣可以将幼儿带人游戏情境之中,进一步激发幼儿注意的坚持性,起到保持幼儿活动兴趣的作用。
【案例】在数学活动“按数取物”中,教师将童谣《五指歌》“1、2、3、4、5,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个。"以游戏的形式融入,让幼儿一边念童谣一边按教师出示的数字或口令数字拿相应数量的“小松鼠”。由于教师口令和出示的数字在不断变化,因此幼儿会不厌其烦地进行操作,较好地保持了活动的兴趣。
3.交流分享环节。交流分享环节一般都接近活动的尾声,此时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要使幼儿注意力保持集中,需要教师采用一些教学手段来稳定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用仿编的童谣来交流分享活动,则能让幼儿获得成功感、自豪感。这对稳定幼儿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至关重要。
【案例】在交流分享排列规律时,伟伟说:“我是一朵红的花、一朵黄的花、一朵红的花,一朵红的花、一朵黄的花、一朵红的花……”教师用童谣的节奏回应他:“一朵红,一朵黄,一朵红,排着队儿来种花,我们的花园真美丽。”峰峰说:“我是一盆蝴蝶花,两盆金盏花,一盆一盆的很美丽。”教师请幼儿用概括的语言表述峰峰的规律。颖颖说:“蝴蝶花、金盏花、金盏花,排着队儿来种花,我们的花园真美丽。”俊俊说:“是一盆两盆,一盆两盆的。”杰杰说:“而且是一排一排种的。”教师通过追问要求幼儿用更合适的语言表述规律,熙熙说:“一盆蝴蝶花,两盆金盏花,种成一排排,花园真美丽。”用童谣语言准确地表达,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排列规律。
二、认知过程中运用童谣促进幼儿知识的习得
在认知之前,教师运用童谣作为学习知识的线索,可帮助幼儿在判断、选择、对比中学习知识。在认知过程中,教师可运用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童谣提炼幼儿的发现和认知,这有助于加深幼儿对事物主要特征的认知。在感知体验后,教师运用童谣可以对知识点进一步总结,帮助幼儿归纳和提升知识点,积累新的认知经验。
【案例】在科学活动“家乡的螃蟹”中,教师请幼儿说说螃蟹的特征。幼儿A说螃蟹的身体大大的、圆圆的,教师马上用童谣语言归纳:“大螃蟹,圆身体。”幼儿B说大螃蟹的眼睛很小而且会转,教师归纳:“小小眼睛溜溜转。”幼儿C说大螃蟹有两个像剪刀一样很厉害的大钳,有八条细细的腿,横着走路,教师随即归纳:“两把钳子手中拿,八条腿,横着爬。”教师用精简的童谣语言将幼儿对螃蟹零星的认知进行了归纳和提炼,从而帮助幼儿形象化地认识了螃蟹。
三、示范与操作中运用童谣促进幼儿的表达表现能力
形象性、程序性的童谣能促进幼儿的表达表现能力。示范时,形象性的童谣可以让幼儿迅速把握动作要领,理解该如何操作;操作时,程序性的童谣可以帮助幼儿熟悉、掌握操作程序。童谣的形象性还有助于幼儿乐意反复练习,更好地掌握方法,从而提高表达表现能力。
【案例】小班泥塑活动“搓麻花”的制作步骤是:取橡皮泥,拉断取块,并放板上搓搓长,搓成细圆棒,把搓好的细圆棒折过来两端靠在一起,折好后双手持两端,轻轻拧一拧。如果用平常的语言讲解不仅繁杂,而且不容易凸显麻花制作重点。因此,教师创编了童谣《搓麻花》:橡皮泥儿拉拉长,放在板上搓搓长。搓成亮亮细圆棒,捏起两端轻轻拧。小小棒儿变了样,变成麻花喷喷香。童谣内容不仅非常生活化,而且将整个泥工的过程一一分解,一句一个动作,有利于幼儿理解记忆。幼儿边操作边念童谣不仅趣味盎然,而且更利于幼儿完成关键步骤的操作。
编辑:cicy

上一篇:带孩子“玩转”语言

下一篇:当前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主要误区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