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双胞胎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20-06-30

北京师范大学 冀晗

北京市顺义区杨镇第三幼儿园 张龙宇

 

乐乐、淘淘是一对双胞胎兄弟,刚升入大班。他们入园后就成了大家的焦点——不仅因为他们是双胞胎,更因为他俩之间的相处模式。如果一个人在活动中受到大家的关注或者表扬,另一个人一定会马上表现自己。一次画画时,弟弟淘淘完成作品交给老师后准备搬椅子离开,正在作画的哥哥乐乐就一直焦虑地注视着弟弟。有一次在户外玩打雪仗时,淘淘不小心被一个雪球打中了,他不知道是谁打的,但就是认定是离他很远的哥哥乐乐扔过来的,于是他气冲冲地走向乐乐,要把被打的那一下还回来。

为什么这两个孩子跟其他老喜欢黏在一起的双胞胎不一样,总是“战火不断”呢?

 

一般来说,双胞胎由于从小一起长大,他们不仅长相高度相似,而且往往穿衣打扮、生活作息、成长经历等基本一致,于是两个人的相互认同度会比较高,一个人似乎是另一个的影子,分都分不开,即使上了幼儿园也喜欢两个人黏在一起,很少和其他孩子交往。乐乐、淘淘为什么如此不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同胞竞争的障碍

双胞胎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同胞关系,所以会带有同胞关系的特点。性别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同胞关系的质量,一般来说同性别的同胞会更多地被进行社会比较,更容易形成竞争—嫉妒关系。案例中的兄弟俩性别相同而年龄几乎没有差异,很多时候不管是家长(包括祖辈)还是老师,或许会不自觉地将两个小孩子进行比较,评判一个孩子在某方面是不是比另一个更好。这一不经意的举动会让他们密切关注另外一个人的表现,从而产生更多的竞争与冲突。案例中当弟弟完成作品时,哥哥的焦虑可能就与此有关。

小时候不同教养环境的影响

感情是在相处过程中产生的。据了解,乐乐、淘淘出生后由于种种原因,分别在姥姥、奶奶家长大,从上幼儿园开始才跟着爸爸妈妈住,放学后由爷爷奶奶接回爸妈家中。这可能会导致乐乐、淘淘之间的感情不像一般双胞胎那么亲密。

可以想象乐乐、淘淘三岁左右分别从姥姥、奶奶家回到父母家的时候,两个孩子由于缺少相处机会和交往经验,再加上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直观动作思维阶段,难免会为了争抢玩具经常发生肢体冲突,这是该阶段孩子的正常特点,并不存在“道德品质”问题。如果大人不了解孩子发展的年龄特点或者不知道如何处理,可能会简单粗暴地命令哥哥“大的要让着小的,哥哥要让着弟弟”,而作为哥哥的乐乐根本听不懂,一时间更是做不到。如果成人因此认为“哥哥不懂事”而斥责乐乐,其实是不公平的。

再者,不同环境长大的孩子,其行为习惯更容易受主要教养人的影响。所以一个孩子的某些行为习惯,另一方教养人可能并不认同。我们也了解到,爷爷奶奶更加偏爱自己带大的淘淘,两个孩子发生冲突时,总觉得乐乐这个哥哥做的不对。而该阶段的孩子缺乏对他人和自己的客观评价,他们更容易受成人的影响。所以当淘淘被雪球击中后,他可能回

想起平时爷爷奶奶对乐乐的消极评价,于是习惯性地认为是哥哥的错,想要自己“打回去”,讨回公道。

高水平的自尊让孩子更敏感

自尊在幼儿时期已经初步形成。自尊主要包括重要感、胜任感和外表感。其中最为基础的是重要感,即想要获得他人关注和肯定的情感体验。自尊最高形式的体现是胜任感,即在各种活动中通过成功的行为和能力获得的一种自我价值感。外表感则是从自身长相和穿衣打扮所获得的体验。

根据相关研究,幼儿的自尊在45岁达到最高水平,56岁的自尊水平次之,34岁自尊水平最低。案例中的双胞胎刚刚升到大班,正处于幼儿自尊的最高水平期。兄弟俩都是在祖辈的宠爱之下长大的,或许很少受到挫折,每个人对自我能力和价值的认知也较高。于是当跟自己差不多的哥哥或弟弟受到表扬时,另外一个人也想得到认可,于是就会急于表现自己,这是他们对重要感的渴望。案例中弟弟先完成作品时,哥哥的焦虑很可能是因为他对自我能力和胜任感产生怀疑导致的。从外表感来说,两个孩子非常像,以至于老师很难区分他们,家长也没有在穿衣打扮上厚此薄彼,所以两人在此方面不存在竞争关系。

 

针对乐乐、淘淘目前的状态,怎样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呢?

老师这样做

为了减少两个孩子“一比高下”的机会,我们在座位分配、分组的时候,注意把两个孩子分开。当一个孩子特别关注另一个表现的时候,我们及时安慰、引导。比如那次乐乐因为淘淘先画完而焦虑的时候,我们马上说:“没完成的小朋友不要着急,想想自己怎样可以画得更好。要不要添加其他形象?看看自己涂色均匀吗?我们不要跟别人比哦,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画好自己的就行了。”让乐乐放下心来,把关注点转移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上。后来每当一个孩子动作快、表现好的时候,我们会留心另一个孩子的表现。如果发现异常,就及时安慰或者私下问问孩子是不是不高兴了、为什么这么想、可以怎么办,而不是用“武力”解决。当两个孩子冲突的时候,教师首先让他们轮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学会分辨事情真相,而不是一味“冤枉”另外一个人。此外,我们还和家长建立紧密联系,让家长不要把两个孩子做比较,并推荐《石头汤》《汤姆生气了》等绘本亲子共读。

家长这样做

1.了解孩子,接纳差异

家长要接纳两个孩子的不同,当一个孩子的言行符合自己期望时,不要过分表扬:“哥哥(弟弟)真棒!”或者用他来说另外一个:“你看,哥哥(弟弟)这样,你怎么不(也)……”而应该就事论事,比如:“哥哥把××也说上了,考虑得比较全面。”“咱们马上要出门了,动作快点哈!”或者“你需要我帮忙吗?”“需要哥哥(弟弟)帮你吗?”让孩子感觉到被支持,从而把注意力放在手头的事情上,而不是将没做好的不快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

2.一视同仁,重建亲密

爸爸妈妈是孩子的关键教养人,他们的观念、行为对于重建家庭关系至关重要。爸爸妈妈尽量多陪两个孩子一起玩,经常对兄弟俩表达同样的爱意。例如,“爸爸妈妈特别爱你们,对你和弟弟(哥哥)的爱是一样的。”或者:“你俩长得多像啊!”“你喜欢搭积木,弟弟也喜欢,你俩一起玩好不好?”“那天弟弟跟你分享,是不是挺开心的?”“××小朋友可羡慕你们啦!有哥哥(弟弟)一起玩、一起看书,多好哇!”如果孩子有不同想法或者发生矛盾了,爸爸妈妈不能烦躁,要给孩子做出情绪管理的榜样——孩子是在冲突中学会相处的,所以不要简单粗暴地直接评判谁对谁错,更不能偏袒一个孩子,或者强调“哥哥要让着弟弟”。可以平静地让两个孩子轮流说说自己的初衷和事情经过,另一方耐心聆听,然后再一起分析各自的合理之处,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爸爸妈妈还要分别和祖辈家长说一说怎么对待两个孩子,从而形成合力,帮助两个孩子尽快学会和睦相处,享受手足相处的快乐。


学前教育家教版2020年第6期

关键词:

上一篇:要不要给孩子报绘画兴趣班

下一篇:孩子画出的颜色与真实物体的色彩不相符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悄话”——如何预防儿童性侵犯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