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应对“脾气大王”
作者:伍新春 臧伟伟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上传时间:2015-04-03
满足儿童心理需求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的任务。在儿童教育方面,大多数父母不仅会关注孩子今后是否会成功,更会关注孩子今后是否会幸福、快乐.孩子一生的幸福、快乐其实跟孩子早期心理需求有没有得到父母及教师的了解和及时、正确的满足有直接关系。早期教育只有充分重视了儿童心理需求的满足,才能为儿童终生的健全发展奠定基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点,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以案例的形式,从儿童的情绪管理、自我认知、人际关系、社会适应4个心理发展阶段,分享如何用共情陪伴的方法,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最终解决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
一般来说,班里总会有几个让老师感觉头疼和棘手的孩子,他们或者表现得不那么合作,老师说东,他就说西;或者表现得不那么合群,一激动就动手,和小朋友吵闹不休。赵赵就是这样一位经常给老师带来挑战的孩子,经常和小朋友闹矛盾,不是抢了别人的玩具,就是不愿意和别的小朋友分享。状况频出,脾气又大,还动手打人。这样的小朋友通常会挑战老师耐心的极限,让平时温和可亲的你瞬间变得抓狂不已。关于赵赵的情况,老师已经和家长沟通多次了,家长总说已经在家教育过了,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他们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希望老师多费心管教。
这样的情景,老师们肯定深有体会。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面对这样的小朋友和家长呢?老师们应该怎样处理类似的问题呢?
了解和分析赵赵的情绪
首先,赵赵小朋友那么大声的喊叫,听起来非常生气,或者说很愤怒,对于3~6岁的小朋友,这种情绪是老师们再熟悉不过的了。愤怒是一种负面情绪,而且是一种激活水平很高的爆发式的负面情绪。之所以产生这种情绪,常常是因为愿望没有实现或者自我表现受阻,以及持续的痛苦等。
其次,小朋友会怎么表达自己的愤怒呢?赵赵很直接,和小朋友打架是在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愤怒。尽管这种方式暂时保护了自己,表达了对自己权利的捍卫,但是这种不健康的表达方式会让赵赵成为不受欢迎的小伙伴,成为老师眼里“爱发脾气的孩子”,成为家长眼里“管不了的孩子”。
家长可能的做法及其问题
随着家庭教育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家长也逐渐认识到要理解和尊重孩子,但是具体到言行上,有时却很难心口一致。一方面,在家长的成长中,没有人教过他们如何正确处理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大多数家长只是理念上认同,却缺少实际操作方面的指导,无法从行为层面真正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尊重。
在家长手足无措,自己也困惑苦恼时,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和权威,可能会扮演一些不恰当的角色。
首先,家长可能会成为说教者。这种类型的家长是 “应该主义者”,在与孩子的交谈中时常会在无意间流露出“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面对愤怒的赵赵,说教型的妈妈可能会说:“你不应该这样,这样做是不对的。”“你部上大班了,应该懂事了,不应该为了一点小事和小朋友打架。”
其次,家长可能会成为批评者。这种类型的家长会用严格和挑剔的标准要求孩子,很少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面对愤怒的赵赵,批评型的妈妈可能会说:“你以为你长大了?你还会打人了,看我怎么收拾你。”结果可能是妈妈也用打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愤怒,树立了一个不佳的榜样。
最后,家长还可能会成为审判者。这种类型的家长像是法官,喜欢给孩子的行为贴上对错的标签,有时候甚至不去调查,就直接给出审判结果。面对愤怒的赵赵,审判型的妈妈可能会说:“一定是你先动手打人的,快给小朋友道歉!”
赵赵的情绪去哪儿了
不管家长扮演的是何种类型的角色,总之,家长传递给孩子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孩子,你错了!你要改。”可是孩子并不确切地知道他哪里错了,以及他应该怎么做,他只是隐隐地觉得不公平、不被接纳。于是,孩子继续犯错,家长继续说教或打骂,陷人恶性循环,导致家长认为“管不了”。这时候,有一个关键的东西不见了:赵赵的情绪去哪儿了?
愤怒去哪儿了呢?它可能有两个去向,一是被赵赵压抑了,是压抑而不是调节或者管理。被压下去的愤怒会消失么?不会,被压抑的愤怒躲在某个角落,找准一个机会就会再次爆发出来,而且可能会以各种各样让我们摸不着头脑的方式爆发。二是愤怒被发泄了,也就是说,愤怒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升级了,从点的战争扩展到面的战争了。不管哪种去向,结果就是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关照,孩子的内心没有得到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情绪能力是保证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在前提
情绪能力是指孩子能够表达、理解和调节情绪的能力。情绪能力的发展不仅是心理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会对孩子心理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产生影响。大量研究发现,具有较强情绪理解力的孩子有更多的友善行为,而情绪理解能力存在缺陷的孩子则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
首先,赵赵也许还没有觉察到自己的愤怒。识别和命名自己的情绪,是情绪能力发展的第一步。意识到自己的愤怒,就可以为接下来的情绪表达和调节争取宝贵的时间,并有空间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
其次,赵赵经常用破坏性和攻击性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愤怒。3~6岁正是学习积极、建设性地调节情绪的关键时期,是孩子主观情绪调节策略由消极向积极过渡的时期。家长也需要引导赵赵用更合适的、更恰当的方式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长期体验负面情绪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
共情陪伴是促进孩子情绪能力发展的必然途径
3~6岁的孩子情绪能力还处于发展过程中,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引导和教育。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我们要先讲“情”,即共情孩子的情绪感受,再讲“理”,即怎样恰当地表达和调节情绪更合适。所谓共情,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身受对方的感受。共情是一种姿态,表达的是理解和接纳;共情是一种态度,传递的是尊重和信任。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来共情和教育孩子。
首先,父母和老师要觉察、重视孩子的情绪,而不是首先给孩子的行为做对错评判。情绪背后都是有原因‘的,但孩子有时因为不理解自己的情绪,再加上语言能力发展的局限,所以还无法清晰地说明情绪的原因。当父母或老师发现孩子生气或愤怒时,请停下脚步来了解孩子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例如,“赵赵,发生了什么事,可以和我说说么”。
其次,换位思考、积极倾听并体察孩子的情绪。父母和老师可以通过孩子的身体语言(如脸部表情和姿势)来判断情绪。这时候,我们一定要专注,对孩子的表达要认真倾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到孩子,而不是继续停留在成人的角度观察。如果你理解并体会到了孩子的愤怒,可以用尊重、不带质问的语气继续表达,例如,“哦,丁丁把你最喜欢的帆船玩具弄坏了,你很生他的气”。这是对孩子情绪的客观反映,同时也协助孩子命名了他的情绪。孩子不仅感到被理解,同时也学到用适当的词语表达情绪。
最后,在认识情绪、表达情绪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孩子使用更恰当的方式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自己的情绪控制,结果是于人于己都无益。这实际上是一个让孩子明理的过程。此时,家长或教师可以和孩子共同商讨解决之道,让孩子了到自己的情绪不是问题,偏差行为才是问题。例如,“如果老师心爱的东西被别人弄坏了,我一定也会很生他的气。但是你打人这个行为是不对的,我们一起想一想,很生气的时候可以做些别的什么呢”。
总之,用共情的态度和方式陪伴孩子,能让孩子从中看到自己的喜怒哀乐,从而更加了解自己的情绪;能对孩子受伤的、难过的心进行抚慰和润泽,让孩子切实感受到父母和教师的爱和尊重,从而更有力量调节自己的情绪。
(以上为北京师范大学“共情陪伴”国际合作项目组研究成果)
摘自:《学前教育》2015.01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如何应对发脾气的孩子(201...永不放弃阅读人气:590
- 教子问与答之三——孩子脾气大...翘翘阅读人气:850
- 贝乐熊助力爸比轻松享欧洲杯时...m279437065阅读人气:155
- 幼儿园故事大王比赛654321阅读人气:1335
- 童话大王郑渊洁精彩博语海豚201阅读人气:824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园长管理]为什么孩子脾气变坏了?惊叹号!阅读人气:421
- [教师工作]应对家长小燕子超人阅读人气:860
- [园长管理]如何应对幼儿入园焦虑症??mengmeng阅读人气:1286
- [园长管理]怎样应对孩子的第一逆反期?liujuan阅读人气:1740
- [教师工作]如何应对幼儿园里的霸道宝宝?花语阅读人气:1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