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当心不恰当的表扬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5-01-14

    儿子5岁,平时我们很注重对他的表扬和鼓励。比如,用积木搭出一个有创意的造型,画了一幅好看的画,回答出某个问题,我们都会表扬他很棒,夸他聪明。可久而久之发现,如果他犯错误了,就受不得一点批评,有时甚至害怕困难,喜欢挑容易的事情做;如果我们表扬别人家的孩子,他也很不高兴。这让我很困惑,难道是我们的表扬对孩子造成了不良影响吗?那应该怎么做呢?请专家指点。
                                       ——淘淘妈妈
    淘淘妈妈:
    您好!
    您说的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一直以来,成人普遍认为表扬(尤其是能力取向的表扬,如宝宝真聪明)是激发儿童成就动机、使儿童表现良好的一种很好的教育策略,这一观念根深蒂固以致像是简单常识。无论是在家里、学校还是在训练场上,表扬,尤其是能力取向的表扬非常盛行。
    然而,随着积极评价的盛行,出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正如您信中提到,那些经常接受能力取向表扬的儿童,在面对挫折或失败时,更加容易放弃;他们惧怕和逃避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即使犯错误也容不得他人丝毫的批评,等等。近年来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发现,能力取向的表扬会给儿童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使儿童在遇到挫折或失败时表现出非适应性的、无助取向的反应模式。具体来说,能力取向的表扬对儿童的发展可能产生如下不良作用。
    促使儿童形成不良的归因风格。能力取向的表扬促使儿童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因素,当儿童日后生活中遇到挫折或失败时,他们会自动地进行反向归因,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因素,出现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反应倾向。
    促使儿童采取不良的自我防御策略。归因理论家认为,人类并不是最害怕失败,而是害怕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低能力。因此,常常接受能力取向表扬的儿童,为了避免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因素,会采取一些不良的自我防御策略。例如有些儿童明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就是不努力学习,这是他们为了避免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因素,而采取“低努力”的自我保护策略。也有的儿童会选择简单任务,回避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新任务,避免失败以保护自我价值感。
    塑造儿童的“智力固存观”和“成绩目标取向”。能力取向的表扬会促使儿童形成一种智力的固存观,即会持有一种智力是天生固定的、不可控的内在信念,认为成绩是反映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儿童会持有一种“成绩目标”的成就目标取向,他们只关心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的相对位置。相反,过程取向的表扬会促使儿童形成一种智力发展观,认为智力具有可塑性和可增长性的特质,他们会持有“学习目标”,关心如何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认为挫折和失败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家长该如何实施表扬,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呢?提几点建议。
    表扬不可过多过高。孩子明明表现不好,父母却要给予表扬,会给他造成心理压力,觉得自己不值得表扬,产生一种不安的情绪。且过高的表扬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自己是最好的,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
    表扬对事不对人。传统的教育观点认为,表扬和批评的原则是相反的,即批评应指向儿童的具体行为,而表扬则应指向儿童本身。其实,表扬和批评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都应指向儿童的具体行为,比如家长应说“这个故事真不错”,而不是“你真是个了不起的作家”。
    表扬尽可能具体,即使用描述性的表扬。具体的描述性表扬与儿童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信念之间出现差距和冲突的可能性较小,对儿童的发展更具有指导性作用。比如家长说“这个故事的结尾很妙”,比笼统地说“这个故事真不错”效果更佳。
    表扬时避免设置竞争情境。家长常常通过设置竞争来实施对幼儿的表扬(你是最棒的),这样的表扬隐含着对其他幼儿的批评,即除了他之外的孩子都输了。而且,这样的表扬促使幼儿视别人为竞争对手,而非潜在的合作伙伴。促使幼儿用是否打败自己的同伴来衡量自己的价值,这是一个永远使他感到不安全的因素。
    努力取向的表扬并不总适用。尽管我们提倡家长对儿童实施努力取向的表扬,但这也是有边界的。例如当幼儿完成简单的任务时,或者当他付出了努力却依然失败时,这时努力取向的表扬是不适用的。这是因为12岁以上的儿童认为能力和努力二者是反向相关的,高努力意味着低能力。上述情形下,努力取向的表扬会让儿童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大打折扣,这时成人应给予幼儿简单的信息反馈即可,即告诉他行为表现的结果或成绩,例如,简单地告诉他“你得了80分”,而不要将他的成绩进一步归因于努力因素。
          解答/邢淑芬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相关教学和研究工作。】
编辑:cicy

 

上一篇:资源共享:孩子喜欢打小报告

下一篇:资源共享:守好孩子的小秘密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悄话”——如何预防儿童性侵犯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