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孩子告“状”

作者:孙莉莉  来源:《学前教育》家教版2010.03  上传时间:2010-06-22
孩子在向家长描述幼儿园事件时难免会发生告老师状的情况,这时,你是一位应诉的法官,还是一座疏导的桥梁?案例中墨墨爸爸显然没有墨墨妈妈冷静、考虑得周全。家长处理孩子“告状”的态度和方式,不仅会影响事件的处理和发展,也有可能会影响孩子在园期间的家园关系以及孩子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面对孩子的“告状”,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了解孩子的表达是否真实可信
我们都知道幼儿正处于自我中心期,他们的想像往往和事实掺杂在一起,在情绪或经验的影响下,把事实加以随意扭曲或改变,当然有时也会因为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而使事情真相大打折扣。比如老师只是批评了几句,或者拉了一下孩子,孩子就说“老师打我”。因此,当我们听到孩子的叙述时,先不要着急下结论,对孩子的话全盘接受,偏听偏信。
与全盘接受的态度相反,有些家长表现出来的则是一副掉以轻心或者完全质疑的神情。如果孩子真的受了委屈,或者是有不愉快的事件发生,而家长却不予理解,甚至先批评孩子,那么极有可能会伤害孩子对家长的信任,从而慢慢放弃找家长倾诉,转而通过其他途径自己解决问题。常见的有撒谎、攻击、逃避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消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所以,面对孩子充满信任的诉说,家长首先应该是一个满怀同情的倾听者,表现出对孩子所讲内容的高度关注和信任。然后再鼓励孩子尽可能把事件的前因后果都说清楚,甚至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多关注一些细节,例如“老师说你的时候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某老师在做什么?老师打你哪里了等等”。这既可以让孩子努力回忆当时的情景以充分释放自己的不满情绪,又可以发现事件当中的逻辑问题。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孩子演示一下当时的情景,并通过向老师和其他小朋友求证,以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
做好情绪的疏导和安抚
孩子向家长“告状”有时只是描述幼儿园发生的一件事儿,本身并没有太在意;有时则是心里真的受了委屈,这时,如果得不到家长及时的疏导和安抚,慢慢就会形成一种不安全感或其他不良情绪。例如文章开头案例中墨墨很可能就会因为老师的一句话而与老师产生隔阂。再比如小女孩佳佳和妈妈说老师不叫她发言,其实事情是这样的。由于佳佳的发言不够准确,老师只是善意地笑了笑,没有给予恰当的评价或提示或鼓励,也没有再继续叫她。可见,佳佳因此而感受到了羞愧和不愉快,这种负面情绪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长期积累就有可能形成不自信和羞怯。所以,对于这些所谓的小事,教师或家长要十分敏感地体认到孩子的感觉,并鼓励孩子养成将在幼儿园遇到的开心和不开心的事情都说出来的好习惯。在此基础上,家长再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力求公正,让孩子也体验成人的思维方式,学会换位思考,从而减轻心里的压力。
趁机做好家园沟通
平日工作忙碌的家长,很少有机会深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生活,与老师沟通也很不够,而老师实际上也并不十分了解每个家长的育儿观念和做法。如果孩子“告状”,这也恰巧是促使我们和老师沟通的机会。在这里,家长要注意不宜让孩子充当传话筒,因为孩子同样有可能将家长的意思扭曲。同时,家长也不宜当着孩子的面直接抱怨或者指责老师,这会影响孩子对老师的评价。恰当的做法应该是在冷静、客观、平和的态度下,通过写纸条或发邮件、短信,向老师转述孩子的讲述,并坦陈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以及想法,这样能够及时获得老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甚至还有可能改变老师一些不当的做法,远比面对面质问或指责教师更有建设性意义。
总之,面对孩子的告状,家长既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斥责老师或向园长投诉,也不要一味忍让,更不要忽视孩子的感受。在客观细致全面的考虑下,在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家园沟通,才是明智之举。
编辑:cicy
 

上一篇:幼儿园家园共育:幸福的事

下一篇:孩子在家乱扔东西怎么办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悄话”——如何预防儿童性侵犯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