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随笔:让合作更精彩

作者:徐则民  来源: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上传时间:2014-06-19

      一天,我被邀请去看一个活动。进门时,有教师递上了当日的活动日程。一看,是一个大班绘画活动,活动的名称是“心目中的小学”。
      我一下就被这个活动名称吸引了,脑海里瞬间跃出那些大班孩子津津有味地用自己稚嫩的笔触尽情表达对小学生活的向往的情景:他们中或许有人会对整齐划一的桌椅排列印象深刻;或许有人会对那风格迥异的校园环境情有独钟;或许有人会对每天清晨的升旗仪式赞不绝口;或许有人会对“课间十分钟”的自主安排充满兴趣;更或许有人会对即将面对的作业与各种测评惴惴不安……孩子们各不相同,所接收到的信息自然大相径庭,他们心目中的小学一定各有千秋。竭力“释放”孩子心中的不同感受、尽可能多地了解孩子内心的所思所想并给予适切的回应……我想,这应该是这个教学活动追求的宗旨吧。所以,我思索着这个活动中孩子可能发生的多种可能,怀揣着“教师该如何发挥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等亟待释疑的问题走进教室。
      然而,真实的课堂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教师吹响了“合作绘画”的“号角”,她要求四个孩子为一组,共同协商并完成绘画。
      为什么选择“合作绘画”?课后,教师回答了我的疑问:如果让孩子画各自的感受,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就无法体现。再说,不是倡导让大班孩子合作吗?听着回答,我的内心顿时有点悲凉。回想活动中,四个孩子“遵命”凑在一起,大家共同面对着桌上的一张大纸和一支记号笔,唧唧喳喳地嚷着:谁来画?轮流画!谁先画?猜拳!画哪里?我画这里……教室里一片喧嚣。而当一个个问题协调完毕,其中的一个孩子终于可以拿起笔描绘他的心愿时,另外三个孩子能做的只能是在一边守候、守候、再守候。
      一场原本以静心回味、自我表达、不断丰富过程的“心灵表白”,却在这样的设计与实施中变了味,变得没有内涵,甚至没有结果。
      遗憾之佘,细细掂量,在当下的幼儿园教学中,类似“热闹”的课堂还少吗?当我们看到人人参与、互动合作,有思想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时,我们越来越认可“合作学习”的价值,及其为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但是,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是否首先应该思考教学方式与内容的适切性,以及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呢?这与新理念并不矛盾。
      我记起曾听说过的一个故事:一场大火死伤众多,在逃离的人群中有一个瞎子和一个瘸子,众人惊诧于他们的“绝处逃生”。原来,见大火燃起,瞎子便背起瘸子,充当瘸子的双脚,而瘸子则充当瞎子的眼睛,为瞎子指引方向……面对危机,瞎子和瘸子为我们树立了“合作的典范”。
      由此可见,真正的合作学习,不是拿来就好,而应该有合适的任务。教师要思考孩子完成这一学习任务是否需要别人参与?如果通过其个人行为也能达到同样的、甚至是更好的效果,就不必提出所谓的合作学习的要求。如在学习活动中可能出现“二人三足走”的情形,当个人无法完成学习目标时,这时的合作学习对幼儿才具有意义。我还以为,真正的合作学习,不是一人为主、大包大揽,它应该有合理的分工。当小组或团队成员间都清晰知晓任务与目标,且携手朝着目标共同前行时,幼儿之间不仅会有明确分工,而且在真正的协同互助中体验到互惠、默契等合作的乐趣;真正的合作学习,也不是一种形式、一个场面,而应该有充分的过程。不能是教师觉得该合作了,孩子就必须开始合作;而教师觉得合作该结束了,即使孩子互动良好,合作也必须戛然而止……
      又一日,观摩“拷贝不走样”的活动,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两个孩子为一组,任务是用乐高积木搭建一个作品。两个孩子分工明确:一个负责把看到的作品描述出来,而另一个根据对方所提供的信息搭建作品。
      我看到孩子们两个一组朝着目标携手努力的过程:一个孩子努力地看着,尽他所能表述他所看到的作品原型:另一个孩子专注地听着、问着,竭尽全力地搭建着……此情此景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孩子间彼此的需要和依赖,见证了孩子们或成功或失败的同喜同悲,更思考着如此“合作学习”能给孩子带来的成长的意义。
      我清晰地记得活动结束后在走廊里,两个女孩间的对话:“下次我来说,你来搭哦!” “下次你一定要告诉我,一共有几块积木!” “还有,你要告诉我最最下面搭什么……”
编辑:cicy

上一篇: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宝宝的袜子

下一篇: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在合适的情景中学习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新手幼师成长记
新手幼师成长记
幼儿园年终,总结什么?
幼儿园年终,总结什么?
微专题:语言,是一门儿艺术——如何妙写幼儿评语
微专题:语言,是一门儿...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