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儿思维发展特点培养探究的方法与态度——“丢失的珍珠”活动点评

作者:陈立  来源: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上传时间:2014-09-28

    丢失的珍珠》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创设了一个富有探索性的侦破环境,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引发幼儿的各种思维方法。几个神秘盒子,逐渐递进的线索提示,看似有些杂乱无章的物品陈设,但巧妙的设计却突破了孩子们的心理定势,锻炼了幼儿观察的细致性、反应的敏捷性,提高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在这个活动中粗心的幼儿也变得细心起来。
    活动来源于教师对幼儿的兴趣、尤其是存在“问题”的准确分析,活动目标指向幼儿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态度。
    由《小侦探》一书,引发了班上许多孩子对小侦探故事和“侦破各种案情”的兴趣。教师关注到幼儿这一兴趣,怀着好奇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而教师的参与阅读,让幼儿感受到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得到了老师的默许,于是开始了乐此不疲的“侦探破案”探索活动。生活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有幼儿自告奋勇当小侦探侦察一番。白老师没有阻止幼儿的活动,而是选择了更深入的观察,因为这个活动本身对幼儿有益无害。但是,观察一段她发现了幼儿侦破案件时所存在的问题:观察不细致,推理只凭感觉随意猜测。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幼儿养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和认真务实的科学探索精神,而这对于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品质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于是白老师决定利用幼儿兴趣,在了解原有经验基础上,因势利导,针对幼儿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一次综合性以培养思维方法和探索精神为目的的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学会观察,学习利用各种线索有依据地判断推理。
    从整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白老师非常注重对幼儿原有经验和水平的了解,正是因为有了前期对幼儿特点水平和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教师制定的活动目标既明确又清晰:“运用观察、分类、比较、猜想、判断、排除的科学方法探索盒子里的秘密,最后找到丢失的珍珠;能乐于与大家分享自己在尝试中的发现,感受探索的乐趣。”这两条目标具体明确、有层次、可操作,为活动设计奠定了良好基础。
    活动过程重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唤醒与调动,围绕活动目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围绕目标逐步呈现各种线索和问题,促使幼儿利用原有经验,积极思考,努力解决问题。由此我们也看到了幼儿的学习方式和思维特点。
    第一个线索是,“布朗太太丢了一样东西就藏在盒子里面”,幼儿的经验是“有东西的盒子一定是有声音的或者有重量的”,于是这个经验支持幼儿用摇、晃、掂的方式将“有东西”和“没有东西”的盒子分开,排除了没有声音、没有重量的盒子。而后,教师出示了一些盒子里可能有的东西,让幼儿依据物体特征猜想、判断哪些东西会在盒子里面,哪些不会。幼儿的经验是“大小适宜盒子的才会在盒子里”,于是排除了大小不适宜的东西。然而剩下5个东西与原来找出的4个盒子不匹配,于是再次引发了幼儿的疑问:“4个盒子怎么能放5种东西呢?”这时幼儿的经验是“盒子中与外边物体重量相同、声音相似才可能在盒子里”,于是幼儿通过听、掂、记录等各种方式将看见的东西与盒中看不见的东西再次进行了排除、辨别、推理、对应,最后确定下来4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线索公布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探究活动,并不断调动原有经验去分析、思考,想各种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促进了感知觉和思维的发展。幼儿的思考由表及里,由粗到细,如拨茧抽丝,逐步接近答案。拨云见日般让幼儿过了一把侦探瘾,即使是看课的我们都感兴奋,更何况孩子们!其实,他们的兴奋还不仅仅是破了案,掌握了一些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还有在自主探究破案过程中获得的对自己能力的认同肯定。
    巧妙设计突破幼儿思维定势,以培养幼儿不怕挫折、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不怕挫折、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对幼儿个性品质的培养意义重大,但在活动过程中,却很难落实。而白老师的设计巧妙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正当幼儿以为自己判断正确、任务即将完成时,却被告知布朗太太丢失的东西另有其物。在感觉“有东西的”盒子里找半天竟然没有,那会在哪儿呢?白老师设计的这一结果颠覆了所有人的思维定势。不但孩子们惊呆了,就连我都迷惑了。而这恰恰是在成人世界中也经常遇到的难题,“断案”不会那么顺利,很多线索和经验有时会成为一些干扰因素,而要获得事实真相,必须学会在不断分析中排除这些干扰,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布朗太太丢的东西是在我们认为有东西的盒子里吗?什么情况下会让我们感觉不到东西的存在?”白老师的这些问题让幼儿的原有经验和事实之间产生了冲突。沿着这个思路,幼儿有了新的想法:可能会在我们认为没有东西的盒子里,“轻的、粘上不动的东西听不见声音”。这些思考虽然源于幼儿生活经验,但又是一般情况下,幼儿难以意识的,教师的问题引起了幼儿的思考。当孩子们终于找到答案时,他们的兴奋不亚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这可是在他们不畏挫折、不懈探索下成功的!创设“小侦探”的故事情景,让孩子们身临其境,亲历充满悬疑的探索过程,符合大班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认知特点。
    整个活动始终处于一个“侦探故事”的游戏情景中,这一设计,既满足幼儿游戏需要和兴趣,又符合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的大班幼儿年龄特点,能有效激发喜欢接受思维挑战的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伴随侦破情节的跌宕起伏,孩子们体验着探究的兴奋、出乎意料的困惑以及答案揭晓的紧张激动等不同情绪,非常刺激有趣!教师通过小侦探提供线索,引导幼儿运用感受、观察、比较、猜想、判断、排除、推理等多种探索方式,发展着幼儿的思维能力。既增长幼儿智慧、丰富幼儿经验,同时又培养幼儿做事认真、专注、坚持、不怕困难和挫折、努力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
    这个活动虽然不是真正意义的科学活动,但它却运用了一些科学的方法,并让孩子们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获得了追求真知的科学态度。虽然它的设计也有局限之处,与实际生活逻辑有难以契合的地方,比如,丢失的珍珠为什么会粘在盒子里?但不妨碍它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好活动。
    这个活动发端于幼儿的兴趣,完成于教师的精心设计,而对幼儿原有经验和认知特点的了解与把握则是活动成功的基础。
编辑:cicy

 

上一篇:教育策略:问题:谁对谁错?

下一篇:关于幼儿园微型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