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文学形式学习核心经验的发展与教育支持策略

作者:辛宏伟  来源:苏州科技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  上传时间:2014-08-18

      文学形式是指文学体裁、表现手段等。学前儿童也应当获得文学形式学习核心经验。这主要是指幼儿也应当获得有关诗歌、故事、散文等文学体裁的特点和表现手段的经验。文学形式学习核心经验的获得,有助于幼儿感知不同文学体裁在表现内容时的语言风格和独特优势,形成不同的“图式"(即对文学作品结构的表征。它既有助于幼儿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幼儿合乎文学体裁特点的文学作品创编)。同时,在获得文学形式学习经验的过程中,幼儿还能不断增强审美体验,提升运用文学语言创造艺术美的能力。那么,幼儿的文学形式学习核心经验究竟包含哪些内容,会经历怎样的发展阶段?教师应该如何去促进幼儿文学形式学习核心经验的发展?
      一、幼儿文学形式学习核心经验的内涵及发展阶段
      结合儿童文学作品的特征与学前儿童文学语言发展的特点,我们以诗歌、故事、散文这三种文学体裁为基点,整合构建幼儿文学形式学习的核心经验。
      1.诗歌的形式经验
      儿童诗歌包括儿歌和儿童诗。儿歌和儿童诗在语言形式上都表现为分行分节,通过句式长短的变化,按照音韵和谐规律塑造出诗歌独特的形式美。因此,幼儿关于诗歌的形式经验集中表现在节奏韵律和句式结构两个方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或模仿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即反映了这一经验的要点。幼儿在这一核心经验上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能感知儿歌琅琅上口的特征,跟读韵律感强的儿歌,如边拍手边吟诵儿歌《拍花箩》:“你拍几呀?我拍一呀。一只蜗牛,上楼梯呀……”在边吟唱边游戏的过程中,有关诗歌节奏韵律的经验逐步发展起来。
      稳定阶段:知道诗歌的语言具有明显的节奏感,在诵读儿歌时会自然而然地表现这种节奏感,如在念《上山打老虎》时能体验到诗歌的节奏感所带来的快感。对于诗歌短小精悍的句式(如三言句、四言句、五言句、七言句和杂言句)的组成有了初步的认识。
      拓展阶段:对不同的诗歌类型(如数字歌、连锁调、谜语和绕口令等)有所感知,能借助动作或口头语言表现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并尝试运用文学语言,根据诗歌重复句式进行仿编。比如根据《什么弯弯》的重复句式仿编出儿歌。
      2.故事的形式经验
      儿童故事包括童话故事和生活故事。与其他文体相比,故事在形式方面最典型的特征是人物角色和情节。因此.幼儿关于故事的形式经验以认识作品中的人物特征和理解情节结构为主。其中,幼儿对故事中人物特征的认识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进行,而对情节结构的理解则包括幼儿对故事主要情节乃至主题的概括。《指南》语言领域“阅读与书写准备”目标2中的年龄阶段目标为:3~4岁阶段“能听懂短小的儿歌或故事”;4~5岁阶段“能大体讲出所听故事的主要内容”“能根据连续画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说出故事的情节”;5~6岁阶段“能说出所阅读的幼儿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能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或图书画面的线索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续编、创编故事”,这些目标即反映了这一经验的要点。与生活故事不同的是,童话故事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对童话故事中幻想、拟人表现手法的感知也是幼儿需要获得的经验。幼儿在这一核心经验上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知道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理解故事的开头与结尾,即故事开始的时候是怎样的,结果又是怎样的。
      稳定阶段:能初步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模仿故事中的人物对话和动作来讲述。在对故事情节结构的认知方面,能从最初知道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逐步发展到理解故事情节的整个发展脉络,即起始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尾。
      拓展阶段:能运用故事中的书面语言来讲述故事,能运用书面语句式描述人物特征。以《三个强盗》为例,在讲故事时,不再使用口语句式,如“这里有三个黑乎乎的东西,有斧头、喇叭……”,而是尝试使用故事中的书面语句式,如“很久很久以前有三个强盗,他们穿着黑斗篷,戴着高高的黑帽子”。能初步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即粗略地说出故事发展的过程),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预测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续编、创编故事,并初步感知童话故事幻想、拟人的表现特点。
      3.散文的形式经验
      儿童散文具有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它联想自由而无拘束,但仍有一个内在的结构线索将所有材料有机地组织成一个整体.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形式特征。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两种,一是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二是作品中的“我”。《指南》语言领域“阅读与书写准备”目标2中的年龄阶段目标指出,5~6岁幼儿“能初步感受文学语言的美”,其中就包含了幼儿对于散文语言美与意境美的欣赏,而这种对散文美的感受又是建立在幼儿理解散文内在的结构线索与画面内容的基础之上的。幼儿在这一核心经验的发展上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在成人的引导下,能逐渐了解散文所描绘的主体,即人、物或景。
      稳定阶段:知道散文中所描绘的各个画面的内容与意境,如在学习《池塘音乐会》时,知道这篇散文所描写的是夏日池塘中的音乐会,理解三幅画面的内容,即“风娃娃唱歌,柳条伴舞;青蛙唱歌,池塘水伴舞;蟋蟀唱歌,小鱼儿伴舞”,只有把握了散文中这三幅画面内容的意境,幼儿才能初步理解作品的内容。
      拓展阶段:理解不同情景之间的联系与结构线索,按照散文的某一结构线索(事物形象、时间、空间或人物等),尝试仿编散文中的语句或段落。例如,散文《秋天的雨》中的各个画面分别呈现了秋天的雨“像颜料盒”“像金色的小喇叭”“有着好闻的味道",而将各个画面串联起来,就可以发现作者是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感官的角度来描述秋天的雨的。幼儿按照这一结构线索,能在成人的引导下仿编出类似语句。
      二、促进幼儿文学形式学习核心经验发展的教育支持策略
      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欣赏离不开有关文学形式学习的经验。基于幼儿文学形式学习核心经验的内涵与发展阶段,我们提出以下促进幼儿文学形式核心经验发展的教育支持策略。
      1.精选多种形式的文学作品
      选择多样的文学作品,能丰富幼儿的阅读材料,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文学作品所传递的不同的语言风格。首先,为幼儿选择的文学作品应体现体裁的多样性。体裁是文学作品的外在形式,幼儿文学作品特别讲究形式美,诗歌、故事和散文都有自身的语言风格和外在形式,它们对幼儿感知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具有不同的作用。其次,教师应为幼儿选择题材丰富的文学作品。每一个幼儿文学作品可能只表现某一种形式和某一个方面的内容,但是众多不同的作品汇集起来就会形成丰富的形式与内容。比如,不同题材的作品表现美的形式与内容就有所不同,《秋天的雨》描绘了秋雨的美,而《谁最美》则形象地告诉幼儿蜜蜂的美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此外,教师在为幼儿选择文学作品时还应考虑其年龄特征,为小、中、大班幼儿选择的文学作品在形式方面的难度应有所区别。为小班幼儿选择的作品,人物、情节都应比较简单,情感变化单纯,词语富有色彩和音响效果,结构上有比较工整的重复和变化的特点。为大班幼儿选择的作品应题材广泛,想象丰富奇特,人物、情节、情感变化比较复杂。为中班幼儿选择的作品应介于两者之间。
      2.组织专门的文学作品学习活动
      幼儿文学形式学习核心经验的获得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在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在活动目标的制定、活动过程的组织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上都应充分考虑文学作品的形式特征。
      首先,按照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形式特征制定活动目标。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目标虽然符合语言教育活动总目标,如理解作品内容、感受文学语言、创意表达作品等,但这种目标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活动目标的设计中,教师要仔细分析文学作品自身的形式特征。不同文体的幼儿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结构和表现形式,比如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特征,在活动目标的制定上应体现幼儿对作品结构线索的理解和把握;故事有人物和情节结构,在活动目标的制定上则应体现幼儿对人物角色的理解和情节的把握。但有时相同文体的不同作品也有不同的特征,如《假如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和《聪明的狐狸》都是童话故事,情节曲折而有趣,有一个共同的人物——狐狸,但两个故事又有所不同。《假如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中的狐狸贪婪而愚笨,故事在情节发展中凸显了聪明的小兔子形象。所以目标的设定可以侧重于对互道晚安后狐狸的心情与行为的变化以及对狐狸和小兔子形象的认识。《聪明的狐狸》中的人物形象众多,每个人物形象都很鲜明,因此在活动目标的设定中应侧重于让幼儿认识五个人物的特征,并通过语言和动作去理解人物形象。
      其次,根据幼儿文学形式学习经验的发展过程组织活动。幼儿文学作品的学习经历了感知一理解一表达的过程,幼儿文学形式经验的学习大致也经历了相同的发展过程。围绕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教师应当帮助幼儿完成从感知到理解,进而到运用和创造经验的过程。比如,在学习散文《听雨》的活动中,教师先在音乐的背景下富有感情地朗诵这篇散文,让幼儿获得关于作品的完整的听觉感受。接着问幼儿听到了什么,再次完整地朗诵诗歌,并结合图谱提问:“雨点落在哪儿,发出什么声音,它在做什么?”帮助幼儿理解散文内容。最后结合幼儿的经验,请幼儿想象:“雨点还会落在哪儿,发出什么声音,它在做什么?”为幼儿提供表达散文形式经验的机会。
      再次,依据文学作品的形式经验来选择教学手段。一方面,在围绕文学形式经验组织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文学作品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比如,在童话故事《野猫的城市》中有很多野猫的表情和动作,教师可引导幼儿运用表演游戏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散文诗《风》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教师可以选择抒情的音乐作为背景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与理解作品的内容;绕口令《上楼下楼》节奏感强,教师可以选择动作辅助的方式帮助幼儿感受和掌握作品的节奏。同时,教师还应考虑活动各环节中的文学形式学习核心经验方面的目标,适时运用教学手段。例如,在故事学习中,幼儿有时需要整体感知,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有时又需要通过细节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进入对人物形象的深层次理解,这时让幼儿倾听,其效果就要好于动画的介入。因为幼儿通过倾听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甚至细节,而动画的介入则会带来较多的干扰因素。但是,如果将动画放在幼儿倾听之后,则有助于幼儿理解人物的形象特征。另一方面,教师应依据文学作品的形式特征进行提问。比如,为了帮助幼儿理解童话故事《会爆炸的苹果》的内容,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故事里谁种了真正的苹果树?狐狸为什么要弄假的苹果树?狐狸用什么做了假的苹果?故事里的小猪是什么样的?故事里的狐狸是什么样的?你喜欢它吗?为什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幼儿思考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线索。
      3.创设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学习和运用机会
      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文学作品学习环境,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充分抓住各种机会促进幼儿文学形式学习核心经验的发展。
      首先,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渗透文学形式经验。我们发现图画书的内容往往就是诗歌、故事、散文等文学作品,围绕图画书开展的早期阅读活动必然会渗透有关文学形式学习的核心经验。比如,早期阅读活动“一园青菜成了精”的重点是引导幼儿观察、理解以及预测图画书的画面,但与此同时《一园青菜成了精》这首趣味十足的童谣又蕴含着明显的节奏韵律,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在欣赏中发展“感知节奏韵律”这一文学形式经验。
      其次。利用一日生活中的不同环节,让幼儿有充裕的欣赏与表达幼儿文学作品的时间。通过欣赏作品,幼儿不仅可以获得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也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不同文学形式所传递的不同的语言信息。在晨间活动时、饭前饭后、午睡前后以及离园前,可以让幼儿倾听优美的儿歌、故事或散文;在等待环节,可以通过猜谜语、念连锁调等方式,让幼儿边玩边说,充分练习、扩展已经获得的文学形式经验。同时,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环节中多为幼儿提供一些表达文学形式经验的机会。
      再次,在游戏中增加一些让幼儿学习文学形式经验的机会。教师可以多为幼儿创设丰富的表演游戏情境,引导和支持他们的游戏,帮助他们理解和表达文学作品。例如,请幼儿运用道具扮演老公公和猴子的角色,用语言和动作再现童话故事《猴子学样》。此外,根据文学作品的内容,教师也可以运用其他游戏形式,比如《跳绳歌》《拍手歌》等儿歌音调铿锵、节奏明快,教师可以运用跳绳、拍手等方式让幼儿既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又获得儿歌形式方面的经验。
编辑:cicy

 

上一篇:刍议幼儿教育要循序善诱

下一篇:幼儿园实施全纳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及其开展途径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