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几个问题——以中班美术教学活动“花纸帕”为例
作者:潘瑞琼 来源: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上传时间:2014-07-03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儿童在艺术领域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和教育建议。教师要在幼儿艺术活动中体现《指南》的要求,除了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持有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现以中班美术教学活动“花纸帕”为例,剖析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修改建议。
一、对“花纸帕”教学活动设计的分析与建议
1.活动目标的分析和建议。
活动目标:理解和认识对称图形;掌握印染带有对称图形的花纸帕的方法。
分析:活动目标的两点都是指向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获得,而缺少幼儿对美的体验和自主表达n《指南》中强调的是幼儿的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如《指南》对4岁~5岁幼儿在艺术领域的发展目标是:“在欣赏自然界和生活环境中美的事物时,关注其色彩、形态等特征;能运用绘画、手工制作表现自己观察到或想象的事物等。”
建议:将活动目标分为情感、认知、能力三个维度,重点突出幼儿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具体为:感受到花纸帕、窗户、蝴蝶、人的身体等事物的对称美:初步认识对称物的特点,能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的事与物;制作一张带有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形的花纸帕。
2.对材料准备的分析和建议。
活动材料的准备:正方形宣纸、各色颜料、调色盘、垫纸、毛笔。
分析!所提供的活动材料给予幼儿发挥和想象的空间不够。
教师所准备和提供的材料是范例作品的制作材料,只能满足幼儿模仿范例作品的需要,而无法满足幼儿的自主想象和创意的需要。教学现场也表明了幼儿的作品多为对范例的仿造。
建议:将材料的准备调整为:各种形状宣纸、报纸、高韧性纸巾、复印纸、塑料纸等,毛笔、排笔、钢笔、铅笔等,各色颜料,调色盘,垫纸。
范例作品是印染有对称图形的宣纸“手帕”。之所以建议为儿童准备不同材质的纸,如报纸、韧性高的纸巾,甚至可能导致对称图形晕染失败的复印纸、塑料纸等等,主要是引导幼儿去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这些纸张,去探索怎样才能成功地晕染出有对称图形的花纸帕,发现什么样的纸质才能够成功。相对于简单地模仿范例作品,探索的成功让幼儿更能体会到成就感和满足感。另外,教师进行渲染方法示范时,是直接将宣纸帕的角放入颜料中晕染,结果为图形单一。我们建议为幼儿准备毛笔、排笔,甚至钢笔、铅笔等,是让幼儿可以在纸帕上画自己感兴趣的图案,这样还能通过不同粗细的笔尝试创作,让幼儿获得什么类型的笔适合晕染纸帕的经验。教师示范范例作品的主要目的在于启发幼儿的主动感知、体验和想象,从而创造出富有个性的作品。幼儿需要多样化的材料来探索艺术的表现方式。真实的材料和工具带给幼儿的体验过程与效果如同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在幼儿艺术活动中,材料和工具的多样性是最基本的要求,这样幼儿才有可能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并且能够表现出自己想表现的形象的材料和工具,也才能制作出富有创意的艺术作品。
二、“花纸帕”教学活动实例的分析和建议
(一)“花纸帕”教学活动过程的实录
1.出示范例并指导幼儿观察范例画面的对称美。
师:这张纸上有什么?颜色在哪里?形状一样吗?
教师介绍什么是对称图形。
2.教师用宣纸帕(一张正方形的宣纸)示范印染对称图形的方法:将宣纸帕对折两次成为小正方形,然后对小正方形的四个角进行不同色的晕染。
3.幼儿第一次操作。
4.幼儿作品展示与讨论:小朋友们最喜欢哪张花纸帕?为什么?你们是怎么样做的?
5.教师再次示范:将宣纸对角折两次成为小三角形,然后对小三角形三个角进行不同色晕染。
6.幼儿第2次操作。
(二)“花纸帕”教学过程的评析与建议
1.教师不自觉地引导幼儿模仿范例作品。
在“花纸帕”活动过程中,教师给予了幼儿两次自主操作的机会,然而这两次“自由创作”之前,教师都对幼儿进行了教学示范。第一次把正方形的宣纸对折两次成为小正方形,对小正方形的四个角进行不同色晕染。第二次将宣纸对角折两次成为小三角形,对小三角形三个角进行不同色晕染,教师在示范晕染方法时还强调:把纸浸入颜料后要口数1、2、3,数完后才能将纸取出。就是在幼儿自主创作的过程中,教师都忍不住好几次伸手握住幼儿的手,控制晕染,帮助幼儿数“1,2,3”,生怕幼儿的操作不慎,“毁掉”了作品。以至于幼儿的作品中,除了极少量特殊作品,很多作品除了颜色之外,其他特征惊人相似,成果单一。教师进行的两次教学示范,除了折纸方法的变化,并未对幼儿进行创意方面的启发。
建议:教师一开始便可以启发幼儿将宣纸折叠成不同的形状,组织幼儿讨论宣纸折叠的形状与打开后纸帕上图形的关系;晕染的过程中,让幼儿通过比较晕染时间长短的不同,探索晕染停留时间与作品上晕成形状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让幼儿思考如何晕染出不同的形状等等。教学示范在这个活动中是应该和必要的,直观的教学示范可以让幼儿具体了解操作的方法。然而,教师在示范时,应该对幼儿进行引导,鼓励幼儿找到不同的方法进行创作。示范的作用在于启发,而不是束缚幼儿。长期模仿会使幼儿失去创造力,以至于他们离开了范例作品就不会作画了。
2.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高控制,压抑了幼儿情感表达,对他们的反馈不够重视,活动中缺乏正确的引导和一味回避幼儿的新兴趣点。
“花纸帕”活动中的导入环节,教师做得很出色,用变魔术的方法变出花纸帕,引起了幼儿的好奇和学习兴趣。然而在接下来的活动过程中,教师严格执行预定的教学计划,一步一步地教授花纸帕的制作方法.同时反复强调对称图形概念的学习和理解。在幼儿自主操作的环节中,教师不仅未能与幼儿进行有效沟通,指导幼儿去尝试创造,反而在旁不断给予动作“指导”,阻碍了幼儿的探索。为保持安静,教师还与幼儿“约定”:要专心于自己的操作,同伴之间不要讲话,阻碍了幼儿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启迪。总之,教师关注自己对活动过程的控制而缺少启发性的引导。
建议:在魔术使幼儿产生兴趣后,就要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和工具,让幼儿充分探索和体验。并且,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细致观察.适时给予幼儿帮助和启发。如向幼儿提出问题让他们去思索.提出假设让他们去验证。另外,在幼儿兴趣点发生变化时.要根据多数幼儿的实际状况对活动进行必要的调整。尤其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有开放的心态,允许幼儿之间不同观点的碰撞以及艺术体验的交流。
3.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幼儿的评价过于宽泛,小结环节的评价流于形式。
在“花纸帕”活动过程中听到的高频率评价为“哇,你是第一名!”“宝贝真棒!”“真美的作品”。这类空洞的评价并不具有指导幼儿改进和提升自己作品的作用,过分使用还可能导致幼儿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在作品交流环节,当幼儿回顾制作花纸帕的过程和讲述自己的纸帕的寓意时,还没等孩子表达完,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就自己代为表述。教师不仅剥夺了幼儿表达的机会,更加严重的是很有可能曲解幼儿作品的原始创作想法。
建议:在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时,要给予具体的、启迪性的鼓励和建议。特别是活动过程中的评价,教师应该把兴趣、情感和操作体验作为评价的重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引导幼儿关注自己的操作体验和审美感受。
还必须指出的是:在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说明或表述时,教师要能够耐心地倾听,站在幼儿的角度,体会其内心的感受,真正读懂幼儿的作品。万不可武断地打断幼儿的表述,也不可以连续发问的方式,限制幼儿的思维或者造成其心理紧张。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2011年9月:幼儿美术教学...小陶123阅读人气:1035
-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设计静透尘埃阅读人气:1599
- 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存在的问题...sky的微笑阅读人气:1304
- 中班美术活动设计:猫咪相册gaof阅读人气:2633
- 蒙氏数学---教学活动案例精致的Bonnie阅读人气:1959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业务管理]如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幼儿...快乐教师阅读人气:2474
- [教师工作]教学活动中,孩子聊的很起劲怎...地瓜收到阅读人气:505
- [园长管理]美术活动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城北太阳花阅读人气:1481
- [教师工作]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眼睛变魔...花瓣雨阅读人气:2183
- [教师工作]小班美术教案小猪猪宝贝阅读人气:7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