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几个误区的思考
作者:蒋丽琴 来源: 上传时间:2014-02-14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逐步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不再限于单一的“笔和纸"的运用,而是大量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组织形式也不再限于“感受理解——表达表现”的二段体式,而是注重创设情境,让幼儿在多次体验中感受,意在通过新颖的形式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然而,冷静地分析与思考如今美术教学活动中的一些真实现象,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有不少教师对《纲要》内涵的理解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赶时髦、走形式、急功近利的误区,值得我们深思。
误区一:贪全求大,追求形式上的整合
在大班装饰画“美丽的青花盘”活动的欣赏感受环节,教师带领幼儿在音乐伴奏下参观“蓝印花布及青花瓷图案”展板;引导幼儿欣赏青花盘实物,要求找出相同的地方,了解青花盘的主要特征;通过PPT展示多种青花盘图片,教师讲解青花盘的来历;又围绕装饰图案,通过PPT展示青花盘图片,让幼儿了解青花盘有连续性花纹、故事画、线条、“寿”字等构成图案,并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讲述见过的不一样的青花盘;最后出示4个范例作品——“毛笔在纸盘上装饰成的青花盘”。
思考
短短30分钟的活动时间,教师向幼儿介绍了青花盘的由来、青花盘艺术历史的追溯以及青花盘的艺术美,在欣赏感受环节整整花时21分钟,而幼儿的表现与创造则仅用了7、8分钟。活动中,为使自己的作品能展示在展板上,幼儿只得草草收场。远望展板上的幼儿作品,除了表现形式统一以外,视觉效果还算可以;但近观幼儿装饰的青花盘作品,真可谓完全失去了青花盘本应有的精致之美。
从活动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教师这样设计与组织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在有限的时间内能了解更多的知识,以体现活动的完整性与整合性。但教学环节多并不一定体现活动整合性强,也不是说给予幼儿越多,幼儿就能得到更多的发展。因此,活动内容不必贪“全”求“大”。案例中,对于青花盘的由来、青花盘艺术历史的追溯等知识,幼儿有必要了解,但不一定非要在这个教学活动中获悉,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活动前的知识与经验储备。本活动可根据重点,着重引导幼儿在观赏中感受青花盘的艺术美,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再引导幼儿来表现与创造。
另外,教师还可拓宽对《纲要》中提出的“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的理解。活动中,全班幼儿装饰青花盘的方式均为毛笔画,表现手法相对单一。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多种作画工具及材料,如棉签装饰、剪纸、线描画等,让幼儿在丰富多元的活动与创作空间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现与创造“美丽的青花盘”,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误区二:模式化教学,忽视幼儿已有经验
案例
在中班剪纸活动“蔬菜”中,教师出示“萝卜”剪纸步骤图,引导幼儿看懂图示,然后按步骤图示范“折、画、剪’’萝卜。在剪萝卜叶上的花纹时,提示可以剪直线,也可以剪波浪线;接着布置任务,幼儿开始剪萝卜、白菜和蘑菇;最后教师陆续将幼儿剪好的蔬菜布置成主题墙饰“蔬菜的一家”,以展示幼儿的剪纸作品。
思考
针对活动的重难点,教师没有采用传统的一步步教、幼儿一步步模仿学习的方式,而是注重让幼儿看图示学习剪蔬菜。从幼儿的回答以及剪纸时娴熟的动作上,可以看出幼儿对图示并不陌生,也就是说,图示教学在这个班级经常运用。
大家都知道,运用图示教学能很好地帮助幼儿学会学习的方法。在幼儿操作的时候,我浏览了一下这个班级的墙饰布置,有“鱼”、“房子”等小主题墙,表现方式都是剪纸;在“美工区”里,教师也提供了各种形状、各种大小、各种颜色的纸和剪刀。由此可以看出,“剪纸”是这个班级的特色活动,这些都是令人欣喜的现象。
就墙饰中的这些作品,我们再一起来分析这个教学活动,剪纸“蔬菜”和以前开展过的“鱼”、“房子”等,表现方式是大同小异——均为剪纸。它们的区别在哪?仅仅是所剪物体的外轮廓不同而已,而教师的组织形式却还是沿用固有的模式。由此可以反映出,在活动设计与组织中,教师没有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剪纸技能与水平),把幼儿的认知看成“一张白纸”,指导环节仍用第一次进行剪纸教学那样的方式来讲解剪纸的步骤与方法,已经成为一种模式化教学,使教学处于“零起点”状态,而幼儿的剪纸仍停留于已有经验与技能的重复表现上。
因此,教师对幼儿已有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准确把握是幼儿有效学习的前提和保证,如幼儿已经具备了哪些美术技能、幼儿对所要表现的作品有哪些方面的了解等。这样,才能保证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新的提升与发展。否则,类似于案例中这种脱离幼儿已有发展水平的教学,要么使幼儿简单重复已有经验,要么让幼儿生吞活剥地去学习新技能。
误区三:求新求导,忽视幼儿的提升与发展
案例
大班美术活动“点点炫起来”中,教师设计了五个环节,一是玩点点:教师带着幼儿在“黑色魔毯”上撒上红色与白色的圆片纸,引导幼儿观察“你最喜欢哪边的点点?为什么?”“这些点点有什么不一样?”“点点是怎么跑出来的?”然后听教师指令用一个手指让点点从手心跑出来、用两个手让点点跟着手越长越高。二是欣赏点点:教师分别出示6张PPT(各种各样的点点组合图),引导幼儿欣赏“你发现了什么?”“给你的感觉怎么样?”三是画点点:教师提出要求:“让这些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点点从你的舞台飞出来,让你的点点炫起来。”四是拓印点点:待部分幼儿完成画点点后,教师带领个别幼儿将画好的点点拓印在另一张有颜色的卡纸上。五是撕纸、张贴:教师带领个别已完成拓印任务的幼儿将作品撕成条或块,张贴在钢丝网柱上。
思考
幼儿在“玩点点—一欣赏点点——画点点——拓印点点——撕纸张贴”中进行着多种体验。在“玩点点”环节,幼儿跟着教师指令玩,漫无目的;“欣赏点点”环节,教师选取的多种点点组合图也不具什么代表性或针对性,针对教师的提问,幼儿则随意地发表着自己的意见;“画点点”环节则是让幼儿在纸上随意画圆点,没有任何要求与重点;“撕纸张贴”环节同样是让幼儿随意撕纸、再随意张贴在钢丝网柱上。而且,活动中对于拓印、撕纸、张贴的要求教师都是面向个别先完成上一项任务的幼儿提出的,大部分幼儿还沉浸在前一环节的操作中。在活动中,当教师向个别幼儿提出撕作品的任务时,幼儿迟迟没有动手,他们实在不忍心将辛辛苦苦完成的作品毁坏掉。
从活动名称来看,“点点炫起来”的确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仔细分析,什么是“炫”,幼儿能理解吗?又如何表现这“炫”的效果呢?整个活动从表面看,把一幅作品变成了几个过程、产生了几种不同的效果,而实质上我们不难发现,活动的每一环节都有一个共同点——“自由随意”,幼儿完全按个人意愿自由作画,没有教师指导的痕迹。试问:幼儿在形式新颖的活动中得到了什么呢?
如今,在一些公开课或赛课活动中,教师更注重体现活动的新、奇、特。殊不知,在这求新求异的背后,就幼儿的发展而言是大大降低了活动的难度。类似这样的活动在幼儿园为数不少,教师的初衷是重视幼儿美术兴趣的培养,但在组织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偏差,即过分关注幼儿的兴趣,认为只要幼儿高兴、快乐就行。作为教师,在设计和开展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时,一方面应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另一方面,美术活动本身的造型、色彩和构图等要素也不能忽略。正如《纲要》中强调的:“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2011年9月:幼儿美术教学...小陶123阅读人气:1054
- 图书区活动中引发的思考花の点缀阅读人气:1093
- 教学活动中如何精彩的导入(2...永不放弃阅读人气:538
- 第一学期11月:多媒体课件在...上官飞雪阅读人气:1115
-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秋水依叶阅读人气:2492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业务管理]如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幼儿...快乐教师阅读人气:2477
- [教师工作]教学活动中,孩子聊的很起劲怎...地瓜收到阅读人气:511
- [园长管理]美术活动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城北太阳花阅读人气:1482
- [园长管理]集体活动中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快乐天使阅读人气:844
- [园长管理]集体活动中,如何提高幼儿的规...城北太阳花阅读人气: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