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用好三策略,集体教学提问更有效

作者:吴庆华  来源: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市街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3-05-09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提问的有效性呢?
 
【策略一】把握知识内涵,提升幼儿认知水平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在预设提问时教师不仅要仔细研读教材,明确其中的知识要点,还要进一步分析和把握知识本质,充分挖掘教材内涵,使提问真正能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
1.切中知识本质
教师设问时是否准确把握知识本质非常重要,如这个知识点的知识基础是什么?是为后面哪个知识点的学习服务的?重难点是什么?我们一般是怎样教学这个内容的?生活中的原型又是怎样的……正确地把握知识本质,才能找准提问切入点。
在教“整时和半时”的时候,教师往往会局限于眼前的知识点,觉得整时和半时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分针在12上和6上,所以教学时就会引导幼儿先看分针,只要看分针在6上,就是几时半,分针在12上就是几时整。而在认识时间时,事实上时针最起关键作用。为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出示时针在5上:“猜猜分针在哪里?”再出示时针在5和6中间:“猜猜分针在哪里?”幼儿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后,知道时针对着几就是几时,在两个数字中间就是几时半,所以很容易说出分针在6上。通过这两个问题,幼儿更清楚地认识到在看时间时,要先看时针,抓住了知识点的本质特征。
2.挖掘教材内涵
对教材进行仔细研读,充分挖掘其内涵,并且创造性地去用好它,对教师来说相当重要。
在“我们的城市”主题中,“寄信”是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开展的一个活动。大家经常会围绕写信和寄信的方法提一些问题,如“信上写些什么内容?”“信的开头和结尾怎么写?”“信封上有什么?应该怎么写?”等。但是,如果细细研读教材就会发现:除了依照教材上的知识点来教幼儿学习写信和寄信的方法外,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关于现代通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这对于幼儿的后续发展非常有利。因此,我在教学中增加了这样一个提问环节:“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你传递信息?”“你觉得什么时候需要用这些通讯方法?”这个环节的提问建立在对教材研读的基础上,因此更准确地把握了教材,深入地挖掘出教材的内涵,使幼儿不仅学会了写信和寄信的方法,还了解了现代常用的一些通讯方式,更萌发了幼儿对通讯技术的探究愿望,充分体现了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策略二】关注幼儿基础,推进幼儿梯度发展
 
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在设计提问时教师一定要关注幼儿的基础,将问题建立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使所有幼儿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发展。
1.贴近幼儿生活经验
在设计一个集体活动时,教师不仅要备内容、备问题,还要备幼儿。在设计提问时要考虑把内容和幼儿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幼儿的已有经验有哪些?哪些问题对幼儿有新的挑战?哪些问题又能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提升幼儿的哪些新经验?等等。教师只有对这些问题作了充分的考虑,才能在活动中问得游刃有余。
在“我们的城市”主题中,抓住“国际车展”的契机,我开展了“想象中的车”这一活动。在幼儿认真欣赏了车展上各式各样的车后,我问:“你觉得这些车和我们平时看到的车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它们有哪些先进之处?”“你想象中的车是怎么样的?”幼儿的讨论积极而热烈,他们的想象更是丰富多彩。正是由于我把握了幼儿对车的已有经验,因而提问的切人角度才选择得比较好,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幼儿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2.遵循认知规律
★把握难度。提问的难度一定要适合幼儿当前的认知水平。如果问题过难,幼儿就会束手无措,甚至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幼儿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则无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只有正确估计幼儿的能力,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比如,在“大恐龙进城”的教学活动中,原先教师是这样来设计提问的:“你觉得这是一头怎么样的大恐龙?为什么说它是好心肠却办了件傻事?”由于问题涉及的面太大、太宽泛,因而幼儿难以作答,小手都懒得举起来。于是,教师调整了提问:“大恐龙来到城市里闹出了哪些麻烦?为什么会有这些麻烦?大恐龙怎么做才会受到城里人的欢迎?”话音刚落,幼儿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
★把握梯度。提问的梯度强调提问要符合不同层次幼儿的水平,注重幼儿的可接受性。提问应注意从幼儿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幼儿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水平、不同的个性,让每个幼儿都能从活动中受益。比如,在“小熊请客”活动中,教师设计了三个层面的提问:“小熊可能请了几位客人?”“你用什么方法算出小熊请了几位客人的?”“客人最多有几位?最少有几位?”这些问题形成了一定的梯度,从而调动了不同层次幼儿思考的积极性,幼儿的思维随着问题的深入而不断得到提高。
★把握频度。提问的频度要体现适时有度。教学效益是衡量教学活动成败的重要指标,一次教学活动的时间有限,因此在筹划提问时一定要做到适时有度。在集体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运用频繁的提问来尽快地达到教学目标。事实上,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幼儿随大流,甚至盲目地回答问题,使教学重点不能突出,难点得不到解决,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策略三】丰富提问方法,促进幼儿多维思考
 
1.顺藤摸瓜法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来引导其推测未来,培养其想象、推理等能力。比如,在“保护水资源“活动中,幼儿说到了许多浪费水的现象,教师顺势提问:“全世界的人照这样滥用水、浪费水,几年后会怎么样?”在大胆想象和推测的过程中,幼儿对水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2.自相矛盾法
通过比较、分析,促进幼儿理解一些看似矛盾却并非矛盾的内容,从而培养幼儿思维的严谨性。比如,在“小小气象台”活动中,幼儿发现有几天的天气预报与实际的天气情况不符,教师问:“是不是气象员们工作不认真,把气象情况搞错了?”幼儿摇了摇头,教师又追问:“那是什么原因?”以此引发幼儿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进一步了解天气会变的特征。
3.以退为进法
教师在幼儿最关注的地方,故意省去或模糊某个教学环节,引发幼儿主动探究。比如,在“潜水艇的秘密”活动中,幼儿急着想知道潜水艇既能沉又能浮的原理,教师没有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鱼为什么能一会儿沉到水底,一会儿又浮出水面?”引导幼儿通过对鱼的身体构造的了解,来理解潜水艇的制造原理。
4.反弹琵琶法
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唱反调”,它可以开阔幼儿的思路,引发幼儿的逆向思维,有利于促使幼儿突破思维定势,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这种提问常常使用“不”“无”“反”等词语以及“不这样可以吗?”“为什么不那样呢?”“反过来会怎么样?”等问句,可有效地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地球上的清洁工”活动中,教师通过问“地球上如果没有清洁工会怎么样?”来引发幼儿的思考,以提高幼儿的推理能力,增强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编辑:cicy

上一篇:新技术、新媒体与幼儿教学活动的整合

下一篇:培养孩子主动喝水的技巧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