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孩子“暴行”的三大假象
作者:凌云 来源: 上传时间:2017-06-23
有些宝宝攻击性很强,如经常打别的小朋友、摔东西、欺负小动物、揪别人的头发、咬大人的手……如果宝宝有这些暴力倾向,家长们就要特别注意,防患于未然。因为儿童攻击性的差异虽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但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有很大关系。
然而,宝宝的有些暴力行为,并不与其心理出发点有关。下面为您解读宝宝暴力行为存在的三大假象,帮助您了解他们被“暴行”掩盖的真实内心。
假象一
不会使用正确的肢体动作
镜头:午饭时间,小朋友都坐在桌边等着用餐,乐乐突然用力搂着身边小米的脖子,紧紧地把他的头靠在自己的胸前。不知所措的小米吓得大哭起来,乐乐对此感到困惑,于是又用力把小米从胸前推开。小米被他这么一折腾,哭得更厉害了。乐乐看着小米,眼神茫然,似乎感到不可理解。
解读:2~3岁的宝宝对自己身体动作力度的觉察和控制比较差;因此人们常说:宝宝打人,没轻没重。乐乐看似对同伴毫无理由地施以“暴行”,其实他只是想向小米表达一种喜爱的心情,可他过于激烈的动作,让小米误解和害怕。
这样帮孩子:向孩子示范正确做法。
因为宝宝对自己动作的认知是通过父母以及周围人的相互作用获得的。因此,父母要注意对宝宝的动作做出正确的反馈。当宝宝用力过猛地打你时,你要把感受及时地告诉他:“宝宝,你把妈妈打疼了,妈妈好痛啊!”然后给他示范表达好感的恰当方法,“宝宝,如果你喜欢妈妈,可以轻轻摸一摸妈妈的脸。”这样,宝宝就懂得如何正确地使用肢体语言与他人交往了。
你要尽可能地每次都使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暴行”,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一套被他认识和接受的规则。最终他会明白,自己做错了事——这是他学习控制自己行为的第一步。如果孩子在公共场合做了让你尴尬的事情,比如打疼了你,你也要坚持原则。周围的家长会理解你的处境,毕竟大家都经历过这种隋况。如果有人对你侧目或者说你不应该这样对待孩子时,不要理会,要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去处理。
你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孩子认识到他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不愉快感受,从而使他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否定情绪。比如,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接着告诉孩子这种表现的危害,使孩子意识到这样的孩子不受大家欢迎。然后,要进一步与孩子共同设想受人欢迎的儿童形象,以增强孩子向榜样学习的决心,从而减少暴力行为。
你还可以运用代币法来帮助孩子,这种方法对孩子很有吸引力。做法是:家长跟孩子商量好,如果孩子一整天都不骂人、不打人就发一个三角形,五个三角形可以换一个五角星,如果孩子累积了十个五角星,就能兑换一个奖品,如渴望已久的玩具或者一次出游的机会……通过这种方法,让孩子慢慢改掉骂人、打人等不好的行为。
假象二不能有效地使用语言沟通
镜头:小朋友们都在游戏室玩耍,牧牧看中一个小汽车,刚要伸手去拿,被妞妞抢先一步拿到手。可是不甘心的牧牧没有放弃,他毫不犹豫地一把将小汽车夺了过来。玩了一会儿小汽车,看到周围有小朋友在骑车,牧牧跃跃欲试,又想去骑车。环顾四周,已经没有空闲的小车了,于是他跟在一个小男孩的车后面跑了一会儿。小男孩停下车,好奇地打量着他,牧牧也停下脚步看看他。突然,牧牧伸出手,一把把对方推下车自己骑了上去。小男孩哭着从地上爬起来,用脚踢牧牧。
解读:牧牧的语言发展相对迟缓。他妈妈说,牧牧几个月前才刚刚开口说话。所以,当他有需求却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表达时,只好直接付诸行动,用动作替代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妞妞拿了他看中的小汽车,他不会用语言来解释他也想玩,而是一把夺了过来;看到别的孩子在骑车,他依然无法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愿望,只好一把把别的孩子拉下来自己骑上去。语言能力的不足导致了牧牧想要什么东西时,不是开口要,而是直接动手。
这样帮孩子:锻炼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
父母整天与宝宝待在一起,对宝宝的需求最敏感,在宝宝无法用语言表述清楚之前,就能对他的愿望有所了解并及时予以满足。可当宝宝进入幼儿园后,他与人交往时更多要依赖于语言。2~3岁是宝宝口语发展的关键期,父母要有意识地让宝宝学习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减少由此造成的暴力行为。同时,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往往会更多地依赖肢体语言与同伴交往,因此父母也要保证和强化孩子习得正确的肢体语言。
如果孩子的行为毁坏了别人的东西,那么他应该弥补过失。如可以让他把打烂的玩具粘好,或整理他生气时扔得到处都是的积木、物品等。不要让孩子觉得这是一种惩罚,而要让他知道这是暴力行为带来的必然后果,任何人弄坏东西、弄乱东西都得这么办。你还要让孩子明白,犯了错误要跟对方说“对不起”,表达歉意。起初孩子也许不愿意,但他最终会明白这个道理的。
孩子在紧张或愤怒时,容易出现暴力行为。家长可以带他去跑步、打球或下棋等,转移其注意力,让他忘记刚才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把注意力集中到眼前正在进行的活动上。
你也可以采用强化法来帮助孩子。强化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其中包括情感。给孩子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也可以成为正负强化物来强化他们的行为。比如,孩子对别人友好,家长表示赞赏,让孩子体验到愉快的心情,这是正强化;孩子攻击别人,家长批评他,让孩子体验不愉快的情绪,等他改正后再表扬他,以消除他不愉快的情绪。这种方法能使孩子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因此也叫“情感矫正”,可以帮助孩子逐渐建立起规范的行为。
假象三还不到与人分享的阶段
镜头:小朋友们都坐在桌子旁玩游戏,有的在开小汽车,有的在搭积木。奇奇拿着一辆小汽车玩了一会儿,看到另一个小朋友手里的车很棒,就一把夺了过来。老师走过来说:“不可以,每个小朋友只能玩一辆小汽车。”奇奇只好把抢来的小汽车还给对方。可是等老师一转过身,奇奇又从邻桌的小女孩手里抢积木玩。
解读:2~3岁的宝宝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他常以自己的需要为唯一标准,与小朋友玩耍时常抢别人的东西,如果他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他就会抓咬别人。此时的孩子还不明白什么是分享,尚无分享意识,自然不会有分享行为。
奇奇是家里的“小太阳”,6个大人成天围着他转,他缺乏与同龄伙伴交往的经验,也缺乏分享意识。到了幼儿园后,他对幼儿园里的玩具表现出极强的占有欲,于是出现了频繁的抢夺行为。
这样帮孩子:培养分享意识。
父母要有意识地多让宝宝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玩具,并创设机会让宝宝发展分享行为,如让宝宝为家人分食物;在小区里玩耍时,让他与小伙伴一起分享自己的玩具……随着宝宝集体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分享行为的发展,宝宝的不当行为会越来越少。
父母不要只在孩子犯错时才注意他,而要尽量关注他表现好的时候。如孩子把秋千让给一直在旁边等候的孩子,这时要告诉孩子你为他感到骄傲。让孩子明白,自我控制和解决冲突比把别人推得老远更让人高兴,带来的结果也更好。可以在客厅或孩子的卧室贴一个特别的日历,当孩子努力控制住脾气或者有分享行为时,就给他贴上一张彩贴,作为奖励。
当你看到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要立刻做出反应,让他知道这么做是错的。可以把他带走,暂时隔离。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隔离三四分钟就够了。这是为了让孩子把自己的行为和后果联系起来,让他明白如果他有打人或咬人行为,就不能再和小朋友们—起玩耍了。同时,这也要求家长无论有多生气,都不要对孩子喊叫或打他,因为这会教给孩子在生气时动口或动手攻击别人。所以,家长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镇静地把孩子拉开,给他树立—个好榜样。
等孩子冷静下来,你要心平气和地跟他说说刚才发生的事情,最好是在孩子平静下来但还没忘记整件事情之前,及时和他谈。理想时间是在事情发生后的O.5~1小时。告诉孩子,生气是允许的,但不允许出现推人、打人、踢人或咬人等暴力行为;再建议他用更好的方法来发泄愤怒情绪,比如踢球、摔打枕头、找大人调解等。
摘自《现代家长》(郑州),2017.2.24~25
摘自:《家庭教育导读》2017.05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阅美慧:孩子绘本阅读的三大关...阅美慧教育阅读人气:571
- 发散孩子思维能力 解读国内英...沈英杰阅读人气:564
- 父母必须了解—孩子最大的三个...彭霞晴阅读人气:462
- 挑选幼儿园的三大家庭因素牛牛草阅读人气:833
- 让宝宝胆大的三大法宝娃娃国阅读人气:1447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孩子上课不认真,老师怎么引导...专属阅读人气:308
- [教师工作]老师怎么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喵喵的铃铛阅读人气:460
- [教师工作]孩子不爱吃蔬菜怎么办?眼睛猫阅读人气:370
- [教师工作]孩子刚上幼儿园哭闹,不适应怎...撒撒娇阅读人气:372
- [教师工作]怎样让孩子听老师的话summer Hu阅读人气:1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