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真正的创意幼儿绘本——朱自强《会说话的手》创作访谈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6-06-22
受访专家/朱自强 采写/张亚利
不久前,由蒲蒲兰绘本馆推出的《会说话的手》问世,该绘本是由著名图画书研究者、翻译家、作家朱自强和著名图画书画家、丰子恺图画书奖得主朱成梁强强联手,精心打造的中国原创绘本。本刊记者有幸采访到了朱自强老师,聆听了他在创作中的感言。
内容简介
【我有一双会说话的手。瞧,如果有人问我几岁了,我就伸出小手告诉他。这只小手,可以和妈妈拉钩,和爸爸击掌庆祝,还可以给自己加油。别人的手呢?当然也会说话啦!瞧,我表现不好时,妈妈用手“批评”了我,老师用手“提醒”我;我表现很棒时,爸爸用手“夸赞”我!和小朋友在一起,手也可以说很多话呢!还有我最喜欢的小狗,它也会用手说话哦!】
《学前教育》:请问《会说话的手》最初的创作灵感是如何出现的呢?
朱自强:这本图画书的创作,最初的契机是在一次乘坐飞机的旅途上,在我前面同一排靠过道的两个椅背之间,不停地伸出两只手在过道上比划。仔细一看,是两个孩子的小手,变换着各种手势,相互间在“打斗”。从那不断伸出的两只手似乎可以看出主人的用意。就在这时,我的脑海里突然闪出一个念头——用手来表达意义,这不是可以写成一本绘本吗?对了,书名就叫“会说话的手”。于是我开始了构想《会说话的手》的创作之旅。
《学前教育》:这本书被称为‘创意绘本’,请问‘创意’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朱自强:“手是会说话的”,这一题材本身是具有视觉性的(绘本性的),非常适合用不断变换的场景来表现,这样的表现有利于营造出翻页时出现的戏剧性变化。因此我在设计时,没有把这本书做成以一条主线一以贯之的故事绘本,而是通过“手的语言”将多个生活场景连缀起来,翻页时凸显戏剧性的变化。在文图结构上以左边交代场景、表达情感,右边用手势表达语言为主要形式,什么样的手势表达什么样的语言,让孩子看得清清楚楚。而且这些场景连缀在一起,串起了孩子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要特别感谢朱成梁老师将右页“说话的手”设计得如此简洁,这一精彩的设计既是“绘本”的语言,也是“幼儿”的语言。
虽然看起来是场景式的生活片段,但实际上潜藏着丰富的情感暗线:我得到妈妈承诺的开心、与爸爸一起获得快乐的兴奋、帮助奶奶找到老花镜后的成就感、挨了批评后的惭愧、挑战成功的喜悦……还有和朋友交往中的那些或大或小、或游戏或打闹的情感经历……对孩子成长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在这些生活点滴中,还隐藏着一条线索——奶奶的到来和离开。这条线索将孩子与家庭内人物的关系从爸爸妈妈扩展到更丰富的亲情层面;奶奶送给孩子的小狗,更是将人与人的关系扩展到人与动物的关系,使这本看似简单的书具有了广阔的情怀。
《学前教育》: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创意设计呢?这其中体现了您怎样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朱自强:设计这样的题材与我的学术思考有关。我曾发表过讨论教育哲学的论文《童年的身体生态哲学初探》,论文中指出:“童年生命具有‘身心一元性’,年纪越小,感知对身体的需求越大。”针对忽视儿童的身体生活,崇尚书本知识的应试教育,我还提出了“生态学的教育”的观点:“生态学的教育就是使童年恢复其固有的以身体对待世界的方式。身体先于知识和科学,因此,在童年,身体的教育先于知识的教育,更先于书本知识的教育。”
而《会说话的手》可以透过幼儿的身体语言来了解幼儿心理,正是体现了儿童教育哲学身心一元的思想。这个题材我们也可以冲着游戏性本身,直接做成游戏性的绘本,表现一种单纯的关于手势的游戏,讲述各种手势代表的意义。但那样,我认为它就不够广阔,给孩子带来的内容不够丰富,而且和他的心灵生活无关。
所以,我就想到把手代表的各种语言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去,把幼儿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用手的语言来呈现,反映出幼儿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
创意往往是受到生活的某种触发时的灵光一现。但是,这灵光一现的背后,又蕴含着作者的人生经验、人生思考,乃至专业知识,是偶然中的必然。如果我没有思考过身体生活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也许就会与飞机椅背后伸出的那两只孩子的手失之交臂;如果我不了解视觉表现对于绘本的重要性,也许就不会一下子认定,“会说话的手”是一个绘本的题材;如果我没有对幼儿“身心一元性”的认识,也许就不会将《会说话的手》定位于幼儿绘本。
《学前教育》:作为创作者,这本书里是否也有您生活的一些投射?
朱自强:是的,虽然作者是在为幼儿创作,但也要把成人的精神生命投注其中,成为一种“自我表现”,如此,作品才会获得丰盈的艺术生命。比如,书里的结尾写的是:奶奶送我的小狗虎头也会用手说话,它说的是——抱抱我!这是一个感动我本人的艺术表现,因为它来自我本人的情感生活。2014年8月,我儿子捡回了一只3个月大的流浪猫,取名为克洛伊。克洛伊很快成为我们不舍的家庭成员,我相信克洛伊对我们也有依恋的情感。每天,我在电脑边工作,克洛伊常常站直身子,用一只小手来扒我的右手臂,我知道,这不是在说“我饿了”,就是要我陪它玩,或者是爱抚它。而我用手抚摸克洛伊时,的确是在“诉说”对它的疼爱。我心里很清楚,绘本中的“虎头”,就是我们家的克洛伊,而抱着虎头的那个幼儿“我”,其实就是我自己。
我相信,孩子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会关注虎头。如果结尾只写奶奶回乡下了,孩子可能会问:“那只小狗呢?”所以,这些构思都是建立在我对孩子的了解基础之上的。
《学前教育》:作为绘本研究的专家,您对于家长如何给孩子选择图画书方面,有哪些建议呢?
朱自强:现在中国的儿童阅读推广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家长能从中获得很多宝贵的信息。但总体来说,家长在幼儿的早期阅读中仍然比较盲目,缺乏发现书的自觉意识和能力,这也是很正常的。我觉得专家推荐的书单、评论需要借鉴,但最终能提供帮助的还是自己。
首先,建议家长要成为一位绘本爱好者,要发自内心地去喜欢绘本、阅读绘本,不只是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因为孩子能感觉到你的态度,倘若你很喜欢这本书,孩子也会认为它很好,就会很自然地去阅读。除了把孩子带进阅读的世界里,阅读本身也是增进家庭成员情感的纽带,这才是阅读的根本。
其次,家长要培养自己鉴别的眼光。如何培养呢?有几点建议可供大家参考。
认识、了解、发现儿童内心的秘密。如果我们了解了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灵》等书里描述的童年特点,就能知道幼儿的所思所想,为他选书时才更有针对性,才能选到好书。如果我们知道幼儿对身体的感知在阅读中起重要作用,就会意识到一些低幼绘本里出现的大量拟声词、叹词等特别有表现力,非常有价值,孩子会将这些内容化为非常生动的表现。否则,就会觉得这些书几乎连文字都没有,没什么用。
了解关于图画书的知识。要多了解图画书的特质,比如,越是给年幼孩子读的绘本,认知的功能越强,到了幼儿阶段,故事性的作品会更多。
好的图画书在设计上一定是经过精心考究的。比如,在《会说话的手》这本书最后的一个对页,我原先的设计是:左页为小孩抱着小狗,右页是“抱抱我”这几个字。而读者最终见到的恰好相反,左页为汉字,右页为图画,这样改是有深意的。提出这个建议的是蒲蒲兰的顾问村地春子老师。我最初还不理解,可经过交流发现,修改之后效果的确更好。因为对小孩来说,“抱抱我”这几个字意义并不大,他更关注的是图画,以图作为结束对孩子来说才是真正意义的结束,这才是抓住了给孩子的绘本的艺术规律和特质,我觉得是很高明的。
另外,我个人也特别重视绘本的创意性。是不是一本独特的书,首先要看有没有好的创意。创意表现在方方面面,比如《我的爸爸叫焦尼》属于故事的创意,《母鸡螺丝去散步》是文图结合的创意。创意好的绘本有一个标志:读完之后会让人记得,有很多地方让你有触动。相反,若读完之后没什么印象,这样的绘本就缺乏创意。
总之,家长一方面可以通过专家的研究、评论开拓视野,同时还要在不断学习、大量阅读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鉴别能力。■
——来源:学前教育家教版4期
- 相关博文:
- 会说话的手空谷小鱼阅读人气:774
- 在石头创作活动中提高大班幼儿...风来云走阅读人气:1588
- 童话故事:会说话的卷心莱wudaifeiyang阅读人气:823
- 终于是真正的幼儿教师了应章艾丹阅读人气:962
- 幼儿园“椅子”的创意设计和利...空谷小鱼阅读人气:671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1、幼儿上课老爱说话怎么办?风儿阅读人气:514
- [教师工作]求适合初入园幼儿的手指儿歌mengmeng阅读人气:1669
- [教师工作]15个月的孩子不会走路,不会...yangqq29阅读人气:1358
- [教师工作]怎样应对说脏话的幼儿?花语阅读人气:551
- [园长管理]如何提升幼儿园的知名度?雪阅读人气: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