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日中五策略预防宝宝走失

作者:  来源:中国幼儿教师网  上传时间:2014-01-21

        【当在百货商场和宝宝走散时】

  晚上一家人去百货商场购物,梅梅妈和外婆在看衣服,梅梅爸和梅梅在一旁无聊地玩着。

  突然想到上午的走散经历,要借大商场的环境再次教育下梅梅。“如果和爸爸妈妈走丢了,你该怎么办?”“可以去找保安叔叔嘛”。“更多的时候可以找商场的工作人员,因为商场里的保安不多,有时候你不好找”,梅梅爸接着说,“每个柜台都有工作人员,你能辨认出什么样的人是工作人员吗?”

  梅梅有点疑惑,梅梅爸就带着梅梅到处转。商场里的人可真多啊,看到了穿紫色套装制服的人,豆爸指着告诉梅梅:“如果走散了,你就要找这种穿着制服的阿姨、叔叔。”对于其他几点应该注意的,梅梅也能应答自如,看来早就烂熟于心了,就没有再多费口舌。

  小编点评:带孩子去拥挤的场所时,最好给他穿颜色鲜艳的衣服,这样,从很远的地方也比较容易辨别。最好让孩子随身携带一张“儿童应急信息卡”,万一孩子走失时,他人可以按卡中的联系方式与孩子的父母或其他家人联系。同时,可以教孩子记住家庭住址、电话、父母姓名及工作单位。另外,父母可以与孩子商订一个基本原则(比如去商场):如果万一走失,不要到处乱找,而是直接去商场的大门口等父母。

  【当在图书馆和宝宝走散时】

  微微爸上周日带微微去图书馆,这里的少儿区每周末都有精彩活动,在这里不但有书看,还有故事听,手工制作等,成了孩子们寒冬里的好去处。

  微微和小朋友围坐一圈在听工作人员讲故事,我和微微说:“爸爸去大厅打点水,很快就回来。”2分钟后回到原位,微微不见了!问了旁边的家长,说好像刚刚走一会儿。虽说平时有过这方面的安全教育,但是第一次碰到实践,还是有点害怕。微微爸赶紧四处张望:没有。正要走出大门寻找,再次环顾前方、四周,在服务台看到了微微,有点想哭的样子,工作人员说:“你再不来,他就要哭了。”“为啥不在原地等爸爸?”“因为我要尿尿。”还好虚惊一场。乘此机会又加强安全教育了,“你刚才找不到爸爸,来到服务台是对的。如果在外面和爸爸妈妈走散了,你该怎么办?”“要在原地等爸爸妈妈。”“或者呢?”“或者找到警察叔叔或保安叔叔。”

之后,我们来到休息区,微微开始吃点心补充能量,豆爸又要去供水区去加热水,这次是故意试验的。离开之前叮嘱微微不要离开这个位置,并且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微微爸虽然是在试验,也是用最快的速度装好水,之后躲在一旁观察微微,微微依旧是专心致志地吃着他的凤梨酥。不时抬头看看左右,好像在观察是否有坏人。这时有个陌生人走到我们的那张桌子,坐了下来。微微继续吃他的,看了一眼那个人,继续吃东西。微微爸这时才慢慢走过去,表扬了微微。

  小编点评:通常来说,带着孩子去公共场所,宝宝特别喜欢径自跑开,因为他要么是早就在商场待烦了,要么是觉得你总不理他。如果你能让他做一些事情,例如让小家伙跟你一块挑东西,他会感觉有趣得多。让宝宝帮你推手推车或者假装你不认识家里的路,让他拉着你的手把你领回家。你也可以带上宝宝喜欢的推拉玩具,减慢他的速度。

  另外,在宝宝不疯跑,很听话的时候,你要及时称赞他做得好,以强化他的好行为。就像上文提到的微微爸试验微微,最好及时表扬了微微,也是一种不错的安全教育方法。

  如果一旦和孩子走失,首先您应该保持冷静、敏捷的思维,千万可别慌了手脚。

  【宝宝和大人走散时温馨小贴士】

  1、出门前要提醒孩子,一旦与大人走散了,必须站在原地等爸爸妈妈,不能乱走乱窜。

  2、不要害怕、惊慌,更不能哭闹(一旦哭闹,就会让坏人知道孩子和大人走散了,这样就会很危险)。

  3、要第一时间找到警察、保安或工作人员,请求他们的帮助(让孩子认准穿制服的人),能够清楚描述自己的处境、状况并提供家长的联系方式给他们,或让工作人员帮忙广播寻找父母。

  4、教孩子对于陌生人坚决不予理睬,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能要、给的食物不能吃,一定不能跟陌生人走。

  5、教孩子记住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工作单位和姓名。这样做有助于孩子在求救时能及时有效地找到家人。

  6、在平时的教育中,通过绘本、动画、视频加强孩子的安全教育,润物细无声。让孩子从书本、视频中学会保护自己,分辨好坏。并适当让孩子了解现实社会状况与警示案例,不可盲目、热心帮助陌生人。

  7、父母应该做的:带孩子去公共场所时,一定要牵住孩子的的手,叮嘱孩子紧跟着大人。

  8、迫不得已要短暂离开孩子,一定要交待好孩子自己去哪里,多久回来,叮嘱孩子别乱跑.

 

上一篇:不妨把“压岁钱”变“理财课”

下一篇:家长与教师约法十章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悄话”——如何预防儿童性侵犯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