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淘气包”过招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3-06-26
孩子淘气是一件令父母头疼的事情,但不能将此作为孩子的缺点。淘气之中往往蕴含着创造,是孩子智慧发展的原始动力。如果每一位家长和教师都能正确地对待孩子的淘气行为,那么,就有可能激活和培养他们的智慧;如果每一位家长和教师都能用爱心和真诚对待每一个“淘气包”,那么,他们同样会回馈给我们一份意外的惊喜。
 
家有“淘气包”
 
顽皮、出格的孩子招致了不少家长的抱怨:“他们跑来跑去,一刻也不得安宁。”“他们调皮任性,整天和你对着干。”“他们胆大妄为,随时都会淘出个新花样……”
“你真让我气疯了!”龙龙的妈妈走进龙龙的房间,差点以为走错了地方。原来好好的房间,居然地板上和墙上都涂满了面霜。龙龙赶忙抢着说:“我在制造一个冬天的景色。这样不好吗?”显然,这种调皮捣蛋的行为违反了妈妈“不能在室内乱画”的家规,又浪费了妈妈的面霜。但是,我们没有理由不认为:这个小家伙的确有些与众不同的“大胆设想”。
但如果孩子的行为已经在挑战家长的权威,而且可能衍生不良的后果,那就是恶作剧过头了。譬如,明明跟孩子说,浴室门不能扣上,否则锁死了不容易打开。但是,他却偏偏将门锁上,弄得必须找人来开锁才能“救”他出来。
 
专家提示
 
没有一个孩子不淘气,只有程度不同。那些看似挑战、不听话的举动常惹火家长,但这正是孩子聪明的表现,此时的家长一定要走出“听话教育”的误区。
常言到:“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过分听话的孩子往往是缺乏独立性的表现。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聪明就是学习成绩好、听话守纪律,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创造力及其潜能的开发与培养。顽皮是孩子的天性,是任何一个孩子生理、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必然现象。只要不是恶劣的坏行为,只要不是经常地出自愤怒、残忍或怀有恶意的、会使人身体受到伤害的行为,家长就应当大度一些,宽容一些。从孩子的成长过程来看,淘气行为是天生的,它是孩子不断走向成熟的必要“演出”。家长只要善于引导,顽皮的孩子更有可能成为一个极具创造力的人。
 
原因分析
 
原因一:下意识的淘气行为。
 
1.幼儿期的孩子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们以为一切东西都属于自己,所以,在超过一个幼儿存在的地方,除非没有玩具,否则,抢玩具的情况恐怕非常普遍。
2.不了解别人的思想、感觉,对大人的叮嘱及道理根本听不懂。
3.活在自己的想像世界中,把一些自己向往的事情编造出来。在大人眼中,难免认为孩子在说谎。
4.认知能力不足,故常有固执的行为发生。例如,孩子正在吃他最爱的瘦肉粥,别人把它拿去,放进另一个碗内再给他吃,他会认为这碗粥和刚才正在吃的粥不一样而拒绝再吃。
以上这些情形会在5岁左右消失。
 
原因二:好奇心驱使的淘气行为。
 
孩子的好奇心是很强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往往爱到处乱跑,看见什么都想摸一摸,对什么问题都爱问个“为什么”,看到同伴有些“新奇”的举动,也爱偷偷模仿。这些行为很多被家长认为是捣蛋行为。
 
原因三:恶作剧式的淘气行为。
 
有些孩子喜欢从一些捣蛋、恶作剧的行为中获得乐趣,这是他发现的表现幽默的方式。比如,有些孩子会拿死蟑螂放到姐姐桌上,吓得姐姐哇哇叫,他则在旁边乐不可支。从孩子们翻新的“整人”功夫上可以看到,孩子的智力发展极为神速。
 
原因四:挑战成人权威的淘气行为。
 
孩子常以他的新点子、一些调皮捣蛋的做法,显示自己比“大人”强,尤其当家长不在时。他可能将一个一个汽车模型用强力胶黏在一起,自制了火车;也可能将你心爱的大衣或外套拿出来,架成一顶露营帐篷。此时加以严厉处罚,很可能扼杀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原因五: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发的淘气行为。
 
有的家长过于顺从孩子,孩子自然只把家长的话当作耳旁风而不加理睬。还有的家长给孩子提出的要求过高,并且违背孩子的兴趣和愿望,孩子不愿意照着做也属事出有因。
 
正确引导
 
建议一:让孩子在想像中发挥创造力。
 
孩子小时候喜欢乱涂乱画,喜欢“无中生有”,将向往的事栩栩如生地表达出来,这些都是想像力与创造力的萌芽。做家长的要容许孩子天花乱坠地想一想,可以多和他谈谈,分享他的内心世界。对于爱涂鸦的孩子,请勿禁止,不要对孩子的涂鸦做不必要的批评,“这哪里像狗?”“大象哪有紫色的?”等等。要鼓励孩子创作,请他把自己心目中的树、屋、花、草画出来,不必规定画出如实物般的样子。
 
建议二:让孩子充分思考。
 
脑筋不活动,不思考,就会“生锈”。要培养孩子有思考力,就要让他们多想。能独立思考,才能自己处理事情,判断是非。因此,不须抱怨孩子犯错误,因为孩子可以在错误中思考及学习,锻炼和提高思考能力。
 
建议三:让孩子从错误中成长。
 
家长不要介意孩子常常犯错误,让自己生气,也不要埋怨孩子顽皮,浪费自己的时间。其实,孩子多碰钉,多尝试,也就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正是经一事长一智,条件是家长必须做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在碰钉子后得到启发,这个钉子就碰得有价值了。而且,由错误到正确,是一个很宝贵的过程。
 
行为校正
 
办法一:给予改过机会。
 
接纳孩子已犯的错误,注重事后的辅导,是十分重要的。给予孩子改过的机会,才能从改过的过程中领悟出道理;否则,孩子会觉得,反正家长不再给自己机会,也不再对自己存希望,还用改过吗?进步的效果也就达不到了。
如果对孩子太宽松,孩子就不觉得自己有错,那么,亦达不到反省的效果。所以,给予孩子正确解释,让他们知道犯错误的原因何在,请孩子想想避免或改过的方法,从中学习。
责备孩子前,先站在孩子的立场设想一下,想想他们的能力和感觉。
例如,当孩子吃饭时打破了饭碗,家长可以说,“饭碗太大了,你的小手不够大吧?”“所以,吃饭时就最好不要东张西望,不要看电视啦!”这样孩子会觉得家长也有替自己设想,不是完全责怪自己,会发自内心地自我反省,不再存心推卸,并尽力避免下次再犯。
 
办法二:与孩子共同承担责任。
 
替孩子负担一小部分责任,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亦有助于他们反省。在孩子年龄较小时,不应给予太大的责难,目的只在于给他们认错、思考、吸取教训的机会。
 
办法三:注意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智能。
 
一架漂亮的玩具车到了小孩子的手中,不到半小时,就可能变成一堆支离破碎的小零件。这时,这只是家长毋须大动肝火,教训孩子。其实,孩子因受好奇心的驱使,希望知道玩具内部的“真相”罢了。对于孩子的这种“破坏”行为,家长只要适当指导便可以了。家长可以从旁协助孩子在破坏后重新组合玩具,使他在了解玩具的内部构造的同时,亦增进了智能的发展。
 
专家提示
 
家长不但要对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依据孩子的接受能力进行耐心的辅导,还要对孩子多提出问题,互相考考对方,激发每事必问的习惯,对智力思考会大有益处。
禁止孩子玩耍,亦等于禁止及阻碍他的智能发展。在游戏中启发智力,最好用下棋、玩纸牌这些动脑筋的游戏,不仅可以训练孩子“输得起”的精神,而且也可以磨练头脑。
家长心目中听话的孩子,是指事事依从家长、性格文静的孩子。其实这样的孩子往往性格畏缩,缺少思考的能力,想像力、创造力很低。家长眼中所谓顽皮、好反抗的孩子,往往最具坚强的意志力,能以自己的判断力决定事情,如能加以适当开发引导,将会是一个很有主见与创造力的人。暂时隐藏了起来,而一旦到了特定的场合,遇到特定的因素,爆发就难以避免。可是面对像阔阔一样的孩子,我们究竟采取什么策略才能更加有效呢?怎样做才能激发他内在的潜质呢?最近看到这样一句话:没有错误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教育。在分析并反思阔阔的一系列行为表现后,我发现他目前的状态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其一,家庭教育方式。
 
在多次与阔阔父母沟通了解后,我发现阔阔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妈妈认为,只要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是可以的,让孩子自由发展是最好的方式。爸爸由于工作忙,平时很少介入孩子的教育问题,认为有妈妈管教就行了,但如果阔阔频繁犯错后则用打骂的方式来解决。正是由于家长的一方放任、庇护,一方严厉、苛责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极为霸道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理,喜欢听表扬,受不得批评,经不起挫折,一旦有导火索的引发,叛逆表现就随之而来。
 
其二,同伴的疏远。
 
由于阔阔平时的任性和霸道,小朋友们都对其敬而远之。最初,每次搞恶作剧时,他用各种怪异的行为去引发他人更多的关注,孩子们的笑声让阔阔感到很刺激,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很特殊。于是他就制造更多的事端去试探同伴对自己的接纳程度,不断探测自己在同伴心中的位置。但是久而久之,阔阔却感到孤立无援了,因为没有人愿意和他交朋友,都疏远他,不喜欢他。
 
其三,教师教育方法欠妥当。
 
因为班上孩子较多,教师无法分出较多时间和精力去约束他,只要他不对教学活动影响太大,一般任其自然。但为了防止阔阔对别的小朋友造成影响和伤害,经常是单独让他坐在老师旁边。
由于外界对他的不认可和批评,使他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老师的信赖,失去了对同伴的友情;家长态度迥异的处理方式又使他不明所以,慢慢地出现了一种类似“破罐子破摔”的恶性循环:调皮胡闹——批评——不服——再调皮胡闹——再批评……慢慢的,他越来越叛逆,甚至于对外界闭塞抗拒。教师作为幼儿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当我们用积极的眼光、正面的姿态、接纳与宽容的心理去和幼儿互动时,实际上是在给他们一个良好的“社会的界定”。教育学家罗森塔尔认为,儿童的年龄越小,则皮格马列翁效应就越明显,也就是说: “幼儿在其发展的早期容易受到教师或成人期望的定向影响”。实际上,正是因为得不到外界对他的积极正确的回应,所以导致他向相反的方向发展,造就了阔阔现在的叛逆和抗拒。
 
教育策略
 
1.斯金纳“强化控制”理论
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行为,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或改变幼儿的行为。幼儿之所以要做某一件事,其实就是想得到成人的注意。如果幼儿的一个行为发生后,成人立即予以注意,或加以赞扬或加以批评,都会起到强化的作用。幼儿在幼儿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确保其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若能在幼儿期得到及时强化,会有助于孩子今后在这方面形成永久的好习惯。幼儿的行为表现具有反复性、重复性的特点,任何行为习惯在幼儿期都处于萌芽阶段,既易于养成好习惯,一些坏习惯也易于得到纠正。
根据斯金纳的“强化控制”理论,我们在实践中尝试了以下几种行为强化策略,用积极的强化手段帮助阔阔习得适宜的行为。
(1)对症下药。
教育的对象是幼儿,而幼儿都是有个性的,每个幼儿都有适合自己的强化方式。比如,有的幼儿喜欢在公开场合得到表扬、奖励,而有的幼儿则喜欢教师私下的鼓励;有的幼儿喜欢教师的口头表扬,而有的幼儿则喜欢教师给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有的幼儿喜欢物质奖励,而有的幼儿则喜欢精神激励等等。我们根据阔阔的个性特点采用的强化策略是:多发现他的闪光点,多在集体面前表扬他,给予他更多正面的鼓励和关爱,让他帮助老师和同伴做一些事情,赢得越来越多小朋友的喜爱。
(2)将教育目标按阶段进行分解,并予以具体化。
幼儿期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所以对阔阔的激励,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而可行的目标。同时,还要将目标分成许多小目标,使目标始终处于他的最近发展区中。当阔阔完成一个小目标后要及时给予强化,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可以增强其自信心。如果目标定得太高,他会因为不易达到或者说能够达到的希望很小而产生排斥感,这就很难充分调动他的积极性。
(3)及时反馈。
要取得最好的激励效果,就应该在行为发生以后尽快采取适当的强化方法。在幼儿表现出某种良好的行为时,即使教师仅仅以点头或微笑的简单反馈来表示“已注意到这种行为”,也能起到正强化的作用。给予积极的强化意味着教师要将注意力从不期望孩子做出的不适宜的行为,转向期望孩子表现出的适宜行为上。
以往我们通常关注的是阔阔出现的不适宜行为,然而这恰恰给了他消极的强化,他可能认为只有当自己做出不适宜的行为时,教师才会注意到自己,才会给自己更多关爱。虽然用积极强化的方式比用批评、惩罚的方式所花的时间要长,但是这样做可以让阔阔由此获得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而不是依靠外部来控制,使他的自我控制能力真正得到提高,开始学会初步的自我管理。
(4)用消退法替代惩罚。
消退法是为了增强和激励行为,而惩罚是为了企图消除行为,两者的目的是截然相反的。教师可以用“强化理论”中的消退法来取代惩罚的方式。我们平时悄悄观察阔阔,每当他有积极的表现时,就用微笑、点头或鼓励的话语来给予强化,而当他出现了不良的过激行为时,我们暂时不予理睬,采取“冷处理”的消退法,排除对他的注意。当阔阔意识到自己不适宜的行为并不能得到教师的关注,教师只会对他积极的行为做出回应时,他的这些过激行为就会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逐渐消退以至消失。
2.家园同步教育
孩子就像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什么样的家庭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因此,对于调皮儿童的教育,我们更应注重家园联系这一重要环节。通过家访、电话联系以及亲子活动等多种渠道,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调皮孩子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优势互补,形成最佳合力。调皮的孩子大多精力充沛,无法完全宣泄,因而显得特别顽皮。其实他们渴望能多与人交往,但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中却无人作伴。所以,我们建议阔阔的父母多带孩子到户外,让他尽情玩耍,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平时在家中,也可让他多做些安静的活动,如拼图、画画、下棋、听故事、看图书等。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
我们告诉家长,打孩子并非一种好的管教方式。孩子在挨过一次打后如果再犯同样的错误,就再打得重一点,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不但使孩子永远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还很可能演变成孩子对父母管教的反抗或顶嘴。我们建议家长也采取“冷处理”、精神鼓励等方法,取得家园教育方法的一致与默契,并且及时地互相反馈幼儿在家在园的情况,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实践证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家园共同配合教育,阔阔的行为习惯及多方面的表现都有明显的进步。
 
反思
 
如果说每个教师心里都有一座天平的话,这座天平是否公平公正呢?多数情况下,我们心里的天平是朝着听话、乖巧的孩子倾斜着,调皮淘气的孩子往往是被漠视和忽略的。教师作为人,难免有失去正确判断或有失公允的时候,但越是调皮捣乱的孩子,就越需要得到教师更多的关爱。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教师之所以会一叶蔽目,可能就是因为置身其中而不自知吧。于是我们跳出来尝试着改变教育方法,主动去接近阔阔,让他感觉到老师对他的爱,感觉老师始终在关注着他。从阔阔近期的表现来看,他的表现更为正面积极,更为和善友爱了。我们和阔阔父母都对孩子的改变和进步感到莫大的欣慰。
冰心曾经这样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泉,有爱便有了一切。”尊重孩子是爱孩子的一个具体表现,我们要静心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多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和需求,多一些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些宽容,少一点指责。只要用爱心和真诚对待每一位孩子,他们同样会回馈给我们一份意外的惊喜。
 
编辑:cicy
 

上一篇:资源共享:挽救“电视宝宝”

下一篇:观察儿童应“三看”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悄话”——如何预防儿童性侵犯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