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坦然面对“比我强”
作者:刘建鸿 来源: 上传时间:2013-03-02
3岁的辰辰是个自理能力强、乐感好、喜欢表现、有好胜心的小班女孩。刚入园时,曾哭闹过一段时间,但很快融入集体,元旦还当了领舞小明星。前几天早操时,她主动走到台前和老师一起领操。一周后,班里另一个特别喜欢跳舞的女孩小雅模仿辰辰,也主动走到台前展示自己,老师很高兴带着两个小助手一起领操。可第二天,辰辰来了就大哭,家长和老师都鼓励辰辰,可就是没效果,她不愿意上台领操,也不肯在班级队伍里做操。
3岁是嫉妒的高发期
很多三四岁孩子的家长可能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当孩子感到受冷落或发现自己比别人差、自己的地位受到别人的“威胁”时,会产生“嫉妒”。当同伴加入领舞时,辰辰过分敏感地认为同伴“比我强”,自己的优势地位丧失,不再是所有人关注的焦点,产生了失落情绪,甚至有点焦虑。
这样的嫉妒心理正常吗?嫉妒是一种针对人的情感,大约在一岁半时产生,导火线往往是其他人的出现,使自己失去了受宠的地位。孩子在同伴交往、师生交往中,在大家庭生活、集体生活中,常因弟妹的出生、他人受到表扬,而产生嫉妒情绪。一般,幼儿嫉妒的行为表现为:撒娇、哭闹、不吃东西、破坏玩具、尿床、精神恍惚、丧失游戏兴趣、能力倒退等,同时还会伴随发怒。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在3~4岁之间和青年期是嫉妒情绪出现的高峰期。孩子到了3岁左右,自我意识变强,满足欲望的要求较高,但这时遭到挫折、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机率又比其他任何时候都多,更容易产生嫉妒情绪。
因此,尽管成人的嫉妒更多归因于待人不够宽容,但幼儿的嫉妒却是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表现,是成长的“另类标志”。
接纳共情巧妙转移
通常,很多家长都想要立即扑灭孩子“嫉妒”的火苗,只是一味地打压,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心理扭曲,加重嫉妒心理。其实,嫉妒情绪强烈的小孩,好胜心也强,愿意为某一方面超出同龄人而付出双倍的努力,如果顺势引导成功,那么可以转化为积极的心理动力,促进孩子的发展。
首先,家长要接纳孩子的嫉妒心,理解孩子的小小烦恼,允许孩子稍稍发泄。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做共情,即体验别人的内心世界。对孩子,家长更该更多地放低姿态,去接近、去倾听,去体验。比如,父母可以先问:“平时都是你一个人领舞,现在小雅和你一样,也在前面领舞,你是不是感到很难受?”委屈的辰辰可能会哭一会儿,那么妈妈不妨抱她一会儿,等她平静一些,再问她:“辰辰希望自己是班里最好的,是吗?”家长理性的态度和接纳的举动可以帮助孩子释放内心的焦虑。
要实现共情,还有一个办法是谈自己的类似经历和感受:“妈妈小时候是游泳队的,一直游得很好,后来有个转队来的女孩比我强很多,当时我也很难受。我们都希望自己在队里最优秀。”孩子感到被理解和接纳,负面情绪“嫉妒”得以常态化表达而不是被压抑或贬低,为进一步面对挫折事件奠定了良好的亲子沟通基础。
其次,正面评价孩子,引导嫉妒情绪向积极方向转化。辰辰只看到了结果的变化——独自领操变成和同伴一起领操,就认为大家对自己的评价发生了变化。家长可以先告诉辰辰:“你有很多优点,我们和老师都觉得,你乐感、节奏感好,不仅会唱歌,舞也跳得好,在家都是自己穿衣服、脱衣服,还会帮爸爸妈妈做事。”越是具体、客观的鼓励,越能帮助辰辰积极认识自己。再告诉辰辰,小雅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领操是她努力的结果,两个人一起领操可以让更多的小朋友看清楚。这样可以改变辰辰只比较结果的片面思维。
最后,从长期来说,引导孩子建立理性的竞争意识,合理看待强弱和输赢才是关键。我曾借一个案例,询问身边的家长如何选择。
9岁的伊丽莎白第一次参加所在城市体操队的面试,她有些紧张,尽管她身材修长,柔韧性好,有活力,看起来很适合从事体操训练,而且她也很喜欢体操。之前,她有自信能通过面试,甚至想像着自己被授予丝带奖牌的情形。但在面试现场,她努力了,也没有赢得第一,到了晚上,没有收到录取信息,她失望极了。
我曾经对身边的家长做了一些调查,“如果你是伊丽莎白的父母,你会做些什么”。
1.告诉她,你认为她是最棒的。
2.告诉她,是别人夺去了本该属于她的荣誉。
3.告诉她,体操并不是那么重要的。
4.告诉她,她有能力,下次一定会赢得第一。
5.告诉她,她并不一定能每次赢得第一。
结果显示:选择第2种做法的最少,大概家长都觉得案例中并没有提及任何不公平竞争的信息。有部分家长选了第3项,告诉孩子不要在乎“输赢”,似乎这样可以暂时让孩子忘记烦扰,然而将来若面临类似的竞争,难道都说“不是那么重要吗”;而且孩子那么喜欢体操,却被告知这不是很重要的,不是很残忍吗?有一半以上的家长选了1或者4,目的是鼓励孩子,让孩子更有自信,但若下一次还不能赢得第一,又该怎么回答孩子呢?
现在,许多家长喜欢夸孩子“聪明”、“有天赋”、“你是最棒的”,孰不知这样的表扬虽然让孩子很受用,却无法教会孩子面对竞争中可能的失败。既然是最棒的,怎么可能输呢?当孩子面临自己不擅长的任务或是可能失败的竞争时,孩子更容易放弃,因为最简单的逻辑是,不参与竞争就不会失败。
案例中,伊丽莎白父母当时是这么回应的:
“伊丽莎白,我知道你的感受。你的期望是那么高而你又做的那么棒,可是失败了,的确很失望。但是你知道吗?你并不一定能赢得第一。在体操上,有很多女孩儿锻炼的时间都比你久,也比你用功。如果你真的想赢得第一,那么你就得努力去锻炼。”
几年后,伊丽莎白通过努力赢得了州体操比赛的冠军。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德维克发现,父母的表扬方式会影响孩子对能力与努力关系的看法,经常被表扬有天赋的孩子更易形成“能力固定观”,即他们认为能力是天生的,后天再努力也无法改变。他们表现好的时候会自信满满,一旦不如意或不如以前突出,就想放弃或怨天尤人。就像辰辰那样,最初面对一起领操的小雅,她可能觉得小雅真讨厌或埋怨老师没“眼光”,当发现不能一个人领操,索性不想再参与领操,甚至连操都不做了。
但是,如果父母经常将孩子的努力和能力表现相联系,孩子更易形成“能力增长观”,孩子将努力视为激活能力的必要手段,表现好是因为自己的努力,表现不如意也从是否足够努力上找原因,这样“抗挫折能力”自然就上升了。
社会比较是难以避免的,然而孩子的禀赋各有不同,教育环境也各异,我们建议父母减少结果的横向比较,更强调孩子自身前后水平上的纵向比较,让孩子更多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依赖于外在权威的评价,这样,将来能面对自我的不足,更有自信在努力中超越自我。这一点从小班开始,就应该得到家长的充分重视。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很喜欢日本的教育实践力度和德...李沫莱阅读人气:1233
- 幼儿教育的最新教育理念保护伞阅读人气:1252
- 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蒙台梭...精致的Bonnie阅读人气:1613
- 家长面对教育不好的孩子应该从...Ann、阅读人气:911
- 2014西博会:蔡伟忠面对面...乐睿阅读人气:670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园长管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什...yangjili阅读人气:2509
- [教师工作]中班幼儿老咬人教育多次,还是...风儿阅读人气:990
- [教师工作]教育翘阅读人气:1059
- [园长管理]如何抓好教学反思和常规教育?杨梅阅读人气:1348
- [教师工作]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小白阅读人气:6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