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师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
作者:王海红 来源: 上传时间:2005-09-30
现代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为此他们给予子女太多的爱。其实“太多”有时会变成孩子的心理压力。物质拥有量的过剩与情感、精神营养的不良会使孩子发展失衡。现代城市居住方式改善了居住条件,然而又使孩子缺少碰撞锤炼以及形成良好性格的必要环境。
因此,“培养幼儿健全的心灵”已成为当今幼儿素质教育刻不容缓的课题。下面,就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心理疏导,唤醒孩子的心灵。
幼儿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遇到自己的能力所办不到的事,往往不敢面对现实,自卑或盲目的自傲。这都是缺乏一定心理承受能力的表现。要克服这不健康的心理,必须进行心理疏导,唤醒孩子的心灵,培养幼儿自爱自强的品质。
1、理性情绪辅导( 集体讨论)。
艾里斯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面的、不稳定的情绪。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幼儿的认识和思维水平,教育幼儿认识到烦恼的危害不在于烦恼本身,而在于我们对待烦恼的态度。
比如:在一次区域活动中,我发现程程独自一人坐在椅子上,我就走过去问她:“程程,你怎么了?”她说:“昨天妈妈批评我了。”原来她因为最近在幼儿园表现不好,所以被妈妈严厉的批评了。为了让程程重新树立起信心,我就叫来所有的幼儿,问他们:“小朋友,你们如果在幼儿园表现不好,妈妈生气了,怎么办呀?”马上有人说:“上课认真点,改正了,妈妈就会原谅你了。”“对啊,做错了只要改正就行了。”程程听了后高兴的点点头。
这样类似的讨论,让幼儿明白:其实,不少的烦恼都只是一些小事,当我们把它看得很严重时,我们就感到十分烦恼,当我们认识到它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严重时,我们的烦恼就会减轻。
2、说说心里话(个别交流)。
个别幼儿光集体辅导还不够。他(她)对某些事想不通,闷在心里不吭声。有句话说得好:“情郁于中而发于外”。把心中的话说出来再加以疏导,这也是调节心理的有效手段。那些信奉“沉默是金”的孩子们不太会说,我就让他们悄悄的告诉我,我给他们保密。
以前我班曾有个孩子告诉我,她妈妈生了弟弟之后,好像不疼她了。为此,她在家时常躲起来哭,觉得自己像“丑小鸭”一样可怜。有一幼儿为自己长得胖而苦恼,不想动,又不敢出门。所有这些,我通过谈心,说悄悄话的形式,进行理性情绪辅导,帮他(她)们解开心中的结, 从而起到一种情绪宣泄的作用,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榜样示范,影响孩子的心灵。
观察、模仿教师显示的范例(榜样),是幼儿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由于范例的不同,示范法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教师的示范。
例如在教幼儿叠衣服时,我让幼儿先把一个袖子往当中叠,再叠另外一个袖子,最后在把衣服的下摆往上叠,一边说一边做,反复几次,幼儿就很快掌握了叠衣服的方法。
2、他人提供的示范。
例如一幼儿在搭积木时去抢别人手中的积木,结果两名幼儿争吵起来,互相不理对方了。为了教育他们,这时我就给幼儿讲述《三只蝴蝶的故事》,以此引导他们,让他们向三只蝴蝶学习,互相友爱,互相谦让。
3、电视、录像,有关读物提供的示范。
让幼儿观看电视、录像,向幼儿推荐有关读物,也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角色扮演,完善孩子的心灵。
角色扮演,便于发挥当事人的主动性、自发性、创造性;在扮演角色过程中可以显露当事人行为、个性上的弱点与矛盾之处;给当事人宣泄压抑的情绪提供了机会,使其学会合理而有效的行为方式。此外,作为观众的幼儿虽不扮演角色,也可能对扮演者发生认同作用。角色扮演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为:
1、集体的角色扮演。
即心理剧、社会剧的形式,有舞台、剧本、演剧者、指导者。其主要步骤是:设定目标,确定情境。在学习故事《狼来了》时,我让幼儿根据音乐以及讲述的变化,用动作和表情来表现故事内容,从而让幼儿更深入的理解故事。
2、个别形式的角色扮演。
让幼儿扮演生活中的自己,老师扮演他的父母、朋友、路人等。比如,让幼儿表演迷路了,向路人问路的情景。如果有礼貌的,可告诉他正确路线,并表扬他。如幼儿求助时态度不佳,“路人”可以不告诉他。以此来教育他:在寻求别人帮助时态度和礼貌是相当重要的。我们要讲礼貌,这样别人才会热心帮助我们。
3、让幼儿轮换扮演两个角色。
与之扮演的另一角色用空椅子代替。让幼儿练习同想象中的坐在空椅子上的人物说话。例如,让幼儿轮换扮演自己、妈妈两个角色。情境是这样的:下午放学的时候,妈妈到学校来接“我”。回到家,我就看电视去了,妈妈去厨房做饭,饭做好了,妈妈又去洗衣服……这一情境表演中,幼儿扮演了妈妈这一角色后,感受到了做父母的辛苦。从而让他在生活中尊重父母、体谅父母、关心父母。
4、固定角色扮演。
让幼儿按照教师的要求,扮演与自己原来性格不同的角色。如幼儿原来是内向孤僻的,就让他扮演活泼开朗的角色。并在日常生活中按角色身份去说、想、做,去同他人打交道。从而让他变得活泼一点、开朗一点。
四、自信训练、放牧孩子的心灵。
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关于公开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实际中,许多幼儿表现出的是不肯定行为,如谈话时眼睛不敢看着对方,说话句子短;不敢提出合理要求,不敢拒绝别人的无理要求;不敢表示自己的不满情绪;与同伴发生矛盾时不敢正面解决问题,而是哭着找教师等。
自信训练就是让幼儿增强自信心。把学到的应对方式应用到自己难以应付的实际生活情境中。教师在训练中要用欣赏的目光注视孩子。放牧孩子的心灵,让他们自由地、自信地去处理自己的事。
素质教育需要心理辅导,新世纪呼唤心理辅导。如何让孩子拥有一颗健全的心灵,优化孩子的心理素质呢?这需要我们广大幼教工作者不断摸索与实践。
- 相关博文:
- 浅谈幼儿自信心的培养郑13950阅读人气:1053
- 浅谈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夏日罗曼史阅读人气:1228
- 浅谈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esxyuchunhong阅读人气:904
- 浅谈幼儿教师的素质与培养小小天使心阅读人气:1200
- 浅谈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培养幽雅的糖果阅读人气:1098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园长管理]想做幼师得有哪些心理素质?塑料袋阅读人气:391
- [教师工作]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有哪...mengmeng阅读人气:3045
- [教师工作]怎样加强幼儿一日常规的培养?静夜清风阅读人气:2011
- [业务管理]幼儿卫生习惯的培养指哪几个方...小蝶阅读人气:1049
- [教师工作]如何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呢?花语阅读人气: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