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故事:水怎么才能流过来?

作者:陈卫琴  来源: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上传时间:2016-07-14

    注意
  2015年10月9日,户外沙池。
  嘉怡站在旁边看着大家,其他孩子凑在一起你一铲我一铲,不一会儿便合作挖了一个大沙坑,这时候嘉怡建议:"我们去给沙坑装水。""好吧!"孩子们纷纷行动起来。嘉怡最开始选择的是用小勺装水,突然抬头看看自己同伴用的工具,跑向工具架,将勺子换成竹筒装水往坑里倒,眼看着倒进去的水很快没有了,嘉怡看看水坑,又看看工具架,走向工具架,将所有的工具轮流拿了一次。我不知道嘉怡在思考什么?什么工具装水最多?最后嘉怡选择了盆子走向水槽,一盆接一盆地端着,不一会儿,在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沙坑里的水灌满了,大沙坑变成了"小池塘"。围着"池塘"笑着、跳着。这时候,嘉怡又从工具架找来了几条玩具小鱼,有塑料的、木头的。接着找来了塑料小桶,兴奋地捞小鱼,每次捞出的是浮在水面的小鱼。
  如往常一样,嘉怡大喊:"老师,水怎么这么黄?木头小鱼哪里去了?"
  "老师相信你能将看不见的木头小鱼捞起来,你自己想想办法……"嘉怡围着"池塘"转了两圈,又看看我:"老师……"嘉怡这时候跑到工具架旁,左顾右盼,第一次拿来一个小小的沙漏勺,反复在浑水里捞,还是不见木头小鱼的踪影。第二次,嘉怡拿来一个竹制的筲箕,将沉在水底的鱼迅速地捞起来了,还自言自语:"这个大些。"
  捞了一会儿小鱼,嘉怡发现不远处也有一群小伙伴在挖坑。嘉怡拿着铲子说:"嘿,不如将我们的水池和他们的沙坑连起来吧!"孩子们纷纷叫好,兴致勃勃地挖了起来,不一会儿就在两个坑之间挖了一条小渠,嘉恰这边坑里的水自然就流入了另一个坑里去了(嘉怡的坑高,另一个坑低)。
  嘉怡池塘里的水没了,"我的水全部去他们的坑里了……"没水的坑让嘉怡眉头紧锁。
  嘉怡:"我们再去接水吧!"
  我故意为难:"如果老师不同意再接水了怎么办?"
  嘉怡:"那我们就把放过去的水弄回来!"
  我:"好啊"!
  嘉恰自言自语:"水怎么才能流过来?"
  嘉怡尝试了起来,可这边坑高那边坑低,水往低处流容易,往高处流就困难了,嘉怡的尝试没有成功。小伙伴们都来帮助嘉恰实现想法,有的拿水瓢拼命舀水,有的用铲子使劲赶水,可无论你们怎么努力水还是流不回去,依然流进了刚才的低坑里。
  这时,嘉怡大喊:"老师,你看这个坑高那个坑低,水流不过来!"
  我:"原来是这样!那怎样让低处坑里的水流到高处的坑呢?你动脑筋自己尝试一下。"
  嘉怡:"我们把高的挖低。""我们往低坑里再加水。""我们用最大的盆子端水。""我们把全部的玩具放到低坑里,让水涨起来再流回到高的坑里。""用东西将低的坑填高。""用发动机,将水送过去。"你给出了一连串的想法,其他孩子都听着你一个人叽叽喳喳。
  我:"你们去试试吧!"
  很多孩子都来帮助嘉怡把低处的水流回高处去,有的孩子负责引渠,有的负责挖低,有的用车拖走高处坑里的沙,有的负责注水……
  嘉怡:"我们来把高处水坑的沙用车运到低处水坑里去,原来高的水坑就变矮了,原来低的水坑就会变高,我的水就会流回去。"孩子们异口同声:"试试吧!"
  孩子们按照嘉怡的说法忙碌起来,不一会儿,低处沙坑的水就顺利地流向了高处。
  识别
  嘉怡在活动的过程中,出现了观察模仿、问题解决、操作体验和知识建构等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获得了大量的直接经验。通过上述学习,嘉怡明白工具大小可以影响盛水的多少;嘉怡用筲箕捞出水底的小鱼,可以让旁边的同伴知道水可以通过有缝隙的工具漏出;嘉怡在反复的操作中也知道筲箕在水里的接触面积更大,更容易捞出沉在水底的小鱼。嘉怡在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并沿着问题开始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没有像以前一样,玩一会儿就回到老师身边,也没有遇到问题就哭喊,表现出了很好的坚持性和专注的学习品质,正是坚持让嘉怡体验到了成功。水真的流回去了,并从中建构了新经验:水在沙地上的流动特性;水在适当的作用下,低处的水是可以流向高处的。
  通过观察嘉怡的学习,让我也深刻认识到只要环境得当,有意义的学习是可以自然发生的。也让我深刻地理解了教育心理学中的一条基本原理--学习归根结底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回应
  幼儿现在主要是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探索体验水在沙地上流动的经验,为了丰富提升幼儿在此方面的经验,日后的课程与教学中,我有可能从两个方面来深化孩子的经验:一方面可能需要提供各类水管等来让孩子探索如何借助水管将水输送到不同高度和不同距离的地方;另一个方面可能需要引导幼儿探索适宜建构城堡、坑道的最佳沙水混合比例。到底哪一个方向更有可能性,主要取决于孩子的兴趣。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北区新村幼儿园)
  专家点评
  "学习故事"要关注真正的学习
  苏贵民
  "学习故事"究其本质而言属于基于课程的一种非正式儿童发展评价,其核心是在课程的架构内观察分析个体幼儿的学习行为并对其进行分析解释,教师是基于对个体幼儿的观察分析来开发有针对性的课程与教学活动。陈老师作为初学写作"学习故事"的教师,能够紧紧抓住"学习故事"的本质--关注个体幼儿,关注真正的学习和真实的学习过程,是非常值得赞赏的表现。在这个"学习故事"中陈老师关注的焦点是嘉怡小朋友的探索行为和问题解决过程,这属于典型的学习行为而不是学习结果或者与学习有关的行为,幼儿在这个过程中确实获得了新的经验,遇到了挑战和问题而且有新的发现。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关注和观察无论对于嘉怡和教师而言都是具有个人意义的。对于幼儿来讲,这个过程是自己感兴趣的和投入了很多精力的学习过程,发生的是有意义的学习;对于教师来说,对于幼儿的观察构成了教师思考下一步教学的证据基础,这会让教师的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对教师也是极具专业意义。
  识别部分的写作也反映出陈老师在儿童发展方面的深厚基础,她主要从嘉怡小朋友的探索行为、问题解决以及学习品质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分析显示嘉怡小朋友对一些物体的功用特性有了具体深入的认识,面对真实的问题能想办法去尝试和解决,在解决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好的坚持性和专注。教师识别出来的这些学习行为和学习品质,属于儿童发展中非常具有预测性的能力和品质。可以说,陈老师是从积极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嘉怡小朋友,也是站在儿童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识别分析儿童发展,其立意和价值取向是非常正确的,也非常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
  回应部分教师从非常具体的层面思考了如何引领幼儿未来的学习。教师的设想非常具有操作性,而且围绕具体的科学问题和概念展开。更为关键的是教师的设想是基于对儿童前期的观察分析而产生的设想,是针对个体或者小组幼儿的设想,这种基于观察的教育设想才是真正具有教育意义的回应,即使这个回应可能在将来没有变成现实。
  总体来看,陈老师的"学习故事"表现出了比较高的水准。当然,作为初学者,陈老师在写作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比如观察和叙述的客观性还有待提高,教师需要用更为客观中性的语言以及幼儿和教师的行为来描述事件的过程,尽量控制个人主观意愿和情绪的介入;观察描述还有待于更加具体;注意部分和识别部分的焦点最好更加突出,注意部分更加突出作为焦点的嘉怡小朋友,识别部分可以选择一个焦点来进行深入具体的剖析等等。
  相信陈老师的"学习故事"会越写越好!
摘自:《幼教金刊》2016.04
编辑:cicy

上一篇:幼儿教师随笔:小班生活环节的组织方法,拿去不谢!

下一篇:幼儿教师教育随笔:让孩子喜欢你并不难——从师幼互动开始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新手幼师成长记
新手幼师成长记
幼儿园年终,总结什么?
幼儿园年终,总结什么?
微专题:语言,是一门儿艺术——如何妙写幼儿评语
微专题:语言,是一门儿...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