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案例分析:“隔离”有效吗
作者: 来源:中国幼儿教师网 上传时间:2015-05-11
天天是某大班有名的“调皮鬼”,他一会儿会把小朋友刚搭建好的建筑物踢倒,一会儿会趁老师不注意时将老师刚刚贴在小黑板上的音乐图谱弄得乱七八糟,一会儿又把正在认真下棋的两位小朋友的棋盘扯掉了……小朋友频频向老师告状,他却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还狠狠地盯着告状的小朋友,有时还会用手打告状的小朋友。老师为矫正天天的行为伤透了脑筋,批评、表扬、鼓励等方式似乎在他身上都不见效。
老师把天天在园的表现跟他家长作了介绍,不想,天天父母轻描淡写地说道:“我们工作太忙,没时间管孩子,孩子主要是由奶奶带的,可能太宠了,请老师多关心、多教育。”回头老师又跟奶奶沟通,奶奶则有点不痛快了:“我家孩子是有点皮,但他这样做应该也是有原因的吧。”
这天,天天午睡起床之后又开始惹事。他起先把自己的椅子拖到桌子中间,导致一旁的可可没地方坐了,可可来向老师求助,在老师的劝说下,天天勉强挪出一点地方。可不长时间,他就开始掐一旁可可的手臂,理由是可可告了他的状。老师很生气,想发火但还是忍住了,无奈之下给可可换了一个位子。可天天并没停止捣乱,他一会儿踢前面轩轩的屁股,一会儿拉身旁丫丫的辫子……坐在他身边的每个孩子都会被他“骚扰”。活动室里,来向老师告天天状的孩子络绎不绝。无奈之下,老师安排天天坐到活动室的最前面,偶尔会叫天天做些小事情,如叫他和自己一起整理玩具、推推餐车或者坐在老师的位子上当会儿小老师。
采用这一近乎“隔离”的方法后,活动室里确实安静了许多。但我有些困惑:长时间使用这种方法合适吗?这种方法是有助于改善孩子的不良行为还是会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面对这样的孩子,您会怎么应对呢?
(江苏苏州市吴中区幼儿教育中心园 陆彩萍提供)
答:从案例中,我们看到的基本都是天天的外在行为,仅凭天天的外在行为就来讨论教师应对的方法,难免会主观,因为了解幼儿真实的想法是确定教育行为的首要依据。那么我们应如何了解和应对天天频发的负面行为呢?教师所采用的“隔离”方式是否有助于天天改善不良行为呢?
一、读懂天天的行为——走进天天的内心世界,深入了解天天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或需求
面对天天,教师曾采用的表扬、鼓励、批评等方式都不奏效,这说明简单的表扬、鼓励和单纯的批评都不能满足天天的需要。天天的需要究竟是什么?他为什么总去“骚扰”周围的同伴?这有赖于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走进天天的内心世界,在了解天天想法的基础上分析、判断天天行为背后的心理及发展需要,进而思考适宜的回应策略。为此,教师应通过观察了解、诊断识别、调整回应这样一个过程,来回应和满足天天当下与今后的发展需要。
首先是观察了解。教师不能只关注天天外在的负面行为,而应深入地了解天天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骚扰”行为的,他为什么会踢倒别人的积木,为什么会将小黑板上的音乐图谱弄得乱七八糟?教师要努力倾听天天真实的想法,分析天天行为产生的理由。教师切记不可仅凭成人的是非标准主观地对幼儿的行为作出判断,而需站在幼儿的立场去关注、理解他们的想法。只有真正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想法或成因,才能作出适宜的指导与支持。
其次是诊断识别。教师应结合天天的生活背景、外在行为与内心的真实想法等多方面信息,综合判断其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例如:
●天天从小缺少父母的陪伴,他是否在寻求周围人更多的关注或关爱?天天是否体验到,只有自己出现这种负面行为时,自己被他人关注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由此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这种负面行为?当教师让天天为班级集体做事或当小老师时,他是否认为自己获得了相应的关注和价值感,负面行为是否减少了?
●天天是否缺少与人交流沟通的方法而导致他与同伴间的矛盾不断发生?
●天天是否精力旺盛,而需顾及班级大多数孩子的活动是否没能满足他的活动需要?
●是否由于奶奶的溺爱、父母责任感的缺失,导致天天比较任性,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控制与调节能力较弱?
再次是调整回应。由于我们无法从案例中了解到天天的真实想法,所以还需教师去求证导致天天负面行为频发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自身的教育行为作出调整,给予天天适宜的回应。例如:
●为天天营造一种被关注、被认可的温暖的心理环境,更多地关注和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并发展它们。”他人的积极关注会帮助天天获得价值感,建立起良好的自我概念。而良好的自我概念是帮助天天不断进步的源泉。就如同教师在案例中提到的让天天做班级的小老师,为他提供为同伴、集体服务的机会,由此有可能不断强化天天的正面行为,让他更多地感受和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天天发现他人的需要,并愿意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对幼儿的积极关注和努力发现是教育的基础。
●引导天天学习情绪表达的多种方式。从案例中我们看到,天天基本上习惯于用与他人身体接触的方式来表达情绪和解决问题。然而,天天已经是大班幼儿了,需要学习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为此,教师可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天天的情绪变化,引导他学习如何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如伺『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事实上.教师的倾听对天天来说就是一种有利于他学习情绪表达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天天了解和学习应对自己负面情绪的方法,使天天在学习表达、调节自己情绪的基础上,学习如何关注和尊重他人的情绪。
●将真实的生活作为天天学习的内容。教师可利用天天与同伴交往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帮助天天体会和了解他人的情绪,并通过结果反馈等方式丰富天天的交往经验,帮助天天用他人能接受和喜欢的方式与人交流。
●观察了解天天的兴趣爱好,丰富班级的活动内容与活动环境,帮助天天在活动中找到自己感兴趣、乐于投入精力的活动,引导天天在与环境、材料的对话中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和自己的价值。
●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了解天天的心理需求,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通过家园共育为天天营造一个全方位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解读教师的“隔离”行为——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让“问题”成为天天学习的资源
首先,我们要相信天天不是故意欺负同伴或故意捣乱。天天的负面行为既反映了他与同伴相处的现有方式,又说明他在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是需要学习的。
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帮助天天改善自身的行为,就会发现所谓的“隔离”虽然可有效避免天天和同伴间的矛盾,有助于教师的班级管理和活动组织,但难以从根本上提升天天与人交往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一旦脱离教师的控制,天天也许依然难以与小伙伴友好相处,矛盾还会发生。
其次,天天作为即将升人小学的大班幼儿,应学习如何“有礼貌地与人交往”“关注别人的情绪和需要,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因为这对于改善天天当下的生活和未来的小学生活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幼儿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方式来学习的。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需要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天天置身于丰富的人际关系中,让他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在每一个事件发生的过程中,不断感知来自他人的信息,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体会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后果,如了解轩轩被踢的感觉、小伙伴棋盘被扯掉的心情,听取小朋友对他负面行为的看法等,进而引导天天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天天内心真实的需要,帮助他丰富与人交往的相关经验。同时,鼓励天天在生活中不断地去强化、巩固这些经验,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在集体中逐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摘自:《学前教育》2015.04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一个胆小孩子的案例分析欢惜儿阅读人气:2316
- 案例分析快乐如疯阅读人气:1659
- 我教大班幼儿学古诗sunxiaopeng阅读人气:1938
- 在生活中培养大班幼儿的规则意...仙林奇境阅读人气:1313
- 案例分析:有趣的鸭子星星糖阅读人气:1817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幼儿园教师如何进行教育案例分...mengmeng阅读人气:1894
- [园长管理]新教师如何抓好大班幼儿的常规...紫晓阅读人气:2286
- [教师工作]适合大班幼儿学习的幼小衔接课...meili@xinqing阅读人气:4830
- [教师工作]有效组织小班幼儿的方法qinqin1989阅读人气:2822
- [教师工作]中班幼儿老咬人教育多次,还是...风儿阅读人气: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