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幼儿教师的“品性”教育

作者:唐燕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上传时间:2013-12-11

      “品性”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意指“不朽的符号”,后引申为“具有个人特征的素质或准则”,即指人的品德、品质、性情及性格等,是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和体现。目前我国幼儿教师教育在关于心理健康、教师“品性”的培养上相对比较滞后。
      一、关于“吕性”的心理指标
      最早把“品性”引进心理领域的是美国学者Lilian G.Katz和James D.Raths。近年来,我国也在幼儿教师选拔中纳入了与教师“品性”相关的因素。关于品性的心理指标,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气质与性情的指标。
      主要表现为端庄大方、温文尔雅、有亲和力等。这个维度与心理学中涉及的人格特质这一概念有相似之处。已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日后在教学岗位工作的成功并没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成功的教师,关键因素在于是否拥有适宜的气质与性情指标。
      (二)心灵敏感性的指标。
      主要表现为观察力、领悟力、共情力等。幼儿时期的孩子通过模仿成人的行为,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情绪情感、思想道德等都在这一时期习得。对于教师权威,幼儿是非常敏感的。教师的尊重、谦和等品质会直接影响孩子。
      (三)爱的情怀和品质的指标。
      主要表现为热爱生命、富于同情、有向善的动机等。教育是爱的事业,是情感的艺术,是以智慧启迪智慧、以心灵昭示心灵的活动。幼儿教师品性的情感维度主要体现在爱心上,即爱幼教工作、爱孩子。幼儿时期,是孩子将对父母的依恋转移到教师等权威人物身上的特殊时期,需要教师用爱的雨露给予滋润。
      (四)个体美德的指标。
      主要表现为有责任感、自律、礼貌等。在这一指标中,最为重要的是责任心和良心。教师这一职业本身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责任心表现的是对幼儿教育高度负责的情感,而良心则表现为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情感,是外在道德行为准则的内化。
      (五)与幼儿沟通、交往的意愿和能力的指标。
    表现为喜欢孩子、富有童心、有让孩子喜欢和接受的语言艺术及行为技巧。与孩子成为伙伴,是优秀幼儿教师的必备品质。与孩子一起唱歌、跳舞、玩耍,以童心对童心,随时了解孩子的特点和需要。
      二、如何培养幼儿教师的“品性”
      针对幼师教育的现状,各幼师教育专业需要既重视教师的业务素质培养,又重视幼师的心理健康和“品性”培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课程体系,转变教育观念。
      在目前如火如荼开展的教改活动当中,幼儿教师的教育课程体系,也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开设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潜在、隐蔽的课程。是学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显性课程用于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隐性课程用于对教师“品性”的培养。
      (二)在实践中体验幼儿教育,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学前教育是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的学习必须与幼儿园的教育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幼师人才。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熟悉知道孩子在幼儿期具备什么样的语言、运动、认知和心理等规律。
      (三)加强法制法规学习,培养健康心理。
      在教师培养中,应该重视对《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等法律法规的学习,从法制层面规范“品性”行为。
      有调查显示,在幼师群体中近六成人表示压力大,工作时间过长,家长的要求高等问题。很多幼师疲惫、焦虑不安。这些现象警醒我们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提供科学的心理疏导和帮助,做适当的人生规划等,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摘编自《文教资料》2013.10.106~107
编辑:cicy

上一篇:女性主义教育学视角下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下一篇:消除幼儿园教师心理压力的对策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幼儿教师怎么上好公开课?
幼儿教师怎么上好公开课...
DIY“神器”,户外玩教具让体育游戏更有趣!
DIY“神器”,户外玩...
微专题:园方,你怎么看?——幼儿园“虐童”事件负效应之幼师应对
微专题:园方,你怎么看...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