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教育学视角下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作者:田波琼  来源: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上传时间:2013-12-12

      女性主义教育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股教育思潮,由女性主义理论发展而来。女性主义教育学者倡导非理性的张扬,情感的传递,重视关系的建立。其目的并不是要建立一个与男权对立的知识权力结构,而是要赋予父权制结构下的女性以发言权;赋予非客观性、非等级和非权威性的知识形态以合法性;关注课程与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行动性和批判性的特点。[1]
      幼儿园的女教师占了很大比例,但鲜有人从性别的视角去关注女性的特质和思维方式,考虑到女性的身份来探讨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女性气质将赋予更有效和更积极的意义。因此,相对于在传统意义上提倡职业投入,重视理性而忽视情感的“教师专业化”,女性主义教育学者把目光转向对幼儿教师的个人生活史、关怀伦理以及非理性精神的关注。从独特的女性主义教育学视角重新认识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合适的空间,以下本文拟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来探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关注个人生活史,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视角
      教师个人生活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情景中,教师个体在其生活与教育中所发生的对其有影响的事件和经历,它具有个体性、情境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其个人生活史密切相关,尤其对于新教师的影响更为深刻。新教师无论是教学的行为与策略,还是处理教学问题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过去直接经验的影响。因此,女性主义教育学者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关注抛开了主流形式的概念化、抽象而理性的知识,转向了关注教师知识获得的个人生活根源、个人经验、情感、价值的关联,将其个人生活史作为研究与解读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视角,为探讨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借鉴。
      首先,分析教师的个人生活史能加快新手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新入职的幼儿教师来说,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要遭遇很多困难,面临很多复杂的问题,包括对幼儿园人际关系的适应,没有成熟的经验应对教学活动中的实践问题,无法和幼儿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等。因此,关注新手幼儿教师的个人生活史,将其专业发展放在生活的历史关系中进行考察,旨在以幼儿教师的生活、学习经历和教育背景等方面为着眼点,了解个人过去历史因素对自我发展的意义和影响,进而让幼儿教师更坦然地面对自我,以及遭遇的问题与处境,明白自己的教学行为和风格的优缺点,自动调整个人专业实践理论等能力。[2]只有真正走进教师的个人生活,了解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的生活事件,才能帮助新手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探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幼儿教师在与他人合作反省与分析个人生活史的过程中,得到真诚的关怀与支持,能更有勇气探索并追寻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同时它提供新教师与同事分享专业感受、经验与体悟的机会,在与同事的对话交往中产生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从而走向共同合作,一起探寻专业发展的途径与努力目标。
      其次,个人生活史中的重大事件是幼儿教师专业实践知识重构的重要来源。教师的实践知识包括个人的、经验的、建构的、再诠释的知识。由此可见,幼儿教师不但是一个具有建构知识能力的专业者,而且其自身的知识,乃是在其生活世界中,基于主观的现实认定与需求,透过诠释的过程,以自己的语言所建构出来的实践性知识。[3]因此,对于幼儿教师而言,其专业实践知识具有高度生活史的特性,是各种生活条件影响的产物。
      再次,反思是促进幼儿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促进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幼儿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自我完善和不断成熟的过程,其本质就是自我观照、自我体悟、自我扬弃,最终达到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个人生活史中丰富的经历是教师反思的源泉,教师的反思是建立在教育生活实践的基础上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里明确规定,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因此,幼儿教师以往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能提供他们进行理性反思的机会,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前,幼儿教师根据以前的经验,仔细考虑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针对各种可能性进行准备,计划行动方案。行动后再通过对已经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事件来思索“原本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更好”等问题,在追溯性的反思中获得智慧,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再实践。这样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使教师成为更有经验的实践者,在个体经验之上生成实践智慧。
      二、成为关怀者,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女性主义教育学者认为,知识与伦理是教育的两翼,然而传统教育过度强化知识教学而忽视了伦理精神,从而导致了人文精神的缺失。因此,教育必须关注伦理的需要,这种伦理是关怀伦理(ethics of care),是对西方理性传统的批判。它强调过去在学术上受到压抑的女性特质思维,进而提出关怀情意才是教育的真正基础,关怀伦理学要彰显的正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关怀实践。
      诺丁斯(Noddings)的关怀伦理学和霍克斯(HOOks)的关系教育都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关怀伦理具有三个主要特征:1.重视个体的情感。主张教育要唤起学生的情感,而不只是逻辑理性。 2.重视知识获得的动态过程,而非静态的提供。强调知识是交往双方通过互动、沟通、协商而形成的共识,而非由纯粹理性而产生的授受式的僵化知识。 3.在关怀的实践中建立合理的沟通情境。[4]泰尔一培肯(Thayer—Bacon)提出的教育“关系的认识论”指出:人不仅是理性的存在,也是偶然的、有限的和社会的存在,必定要依赖与他人的关系来帮助我们发现与探求知识。[5]这些特点正是女性主义教育学者所提倡的,与幼儿教师专业素质要求也是不谋而合。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要求:幼儿教师要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让幼儿感到温暖和愉悦。文件还对个人修养与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要求与规定;幼儿教师要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这些规定中无不彰显着女性主义教育学者所倡导的关怀伦理,也不难看出,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提高,更是人文关怀精神的成长。
      幼儿更需要成年人的呵护,因此幼儿教师要记住“教育者的替代父母关系”,这更需要幼儿教师弘扬女性的善意、接纳和开放的关怀特质,关心和包容幼儿,发展幼儿良好的社会性,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对幼儿来说,与幼儿教师的教育关系不止是达到某种目的(受到教育成长)的手段,这种关系更是一种生活的体验,具有其本身和内在的意义。[6]幼儿教师要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就必须具有关怀的特质与关怀的能力,以一种关爱的、让人感到温暖的方式来聆听幼儿的心声。
      三、弘扬非理性精神,彰显教育的生命活力
      教育走向理性是其走向科学的必经之路。然而由于理性的过度扩张而导致了教育应有的“非理性”精神的遮蔽,造成了教育与生活的疏离,突出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激情”受到了压抑。因此,女性主义教育学者认为,传统教育压抑教师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存在,教育理论脱离教育实践,教育者缺乏激情与热情,教育变得抽象,课堂生活毫无生命活力,教育活动变得缺乏生机。[7]因此,女性主义教育学者认为必须彰显教育者的非理性精神,让课堂生活变得富有教育激情,让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的愉快体验,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全人的教育(hoIistic education)),使人们认识到情感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人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觉得,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应该是理性多于非理性,总要求教师严肃认真,理性睿智,工作有条不紊。不可否认,这些都是教师在工作中必须具备的品质。但是,在与幼儿的交往互动中,除了拥有理性外,教师还应具有非理性的一面,还应是和蔼可亲、充满激情和爱心的人。由于幼儿更需要教师的关怀和爱抚,非理性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在师幼交往中,如果过分地抛弃非理性精神,会导致师幼之间的交往缺乏情感的参与。
    游戏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幼儿教师除了要具备组织和指导游戏活动的能力外,还需要具有游戏精神和适度地张扬非理性的精神。只有当幼儿教师以非理性的方式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时,将整个生命与激情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时,教育就不只是一项职业任务,而是一种充满激情和智慧的体验,成为教师与幼儿共同建构的教育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Sikes Scering,Grace E.Themes of a Critical,FeministPedagogy:Teacher Education for Damocracy[J].joumal oftea,cher education,1997(1):238.
      [2][3]姜勇.女性主义教育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04(11).
      [4]Walder,MUmoml undersding:Altemarive“epistemology”for a feminist ethics.In Held,V.(Ed),Jusfice and care Essential readings in feminist ethics[M].Boulder,Cdorado:Westview Press,1995.139—152.
      [5]Thayer—Bacon,B.J.The nurturing of a relational epistemology[J].Educational theory,1997,47(2):239—269.
      [6]马克思•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
      [7]Florence,N.Bell hooks’En—gaged Pedagogy:A Tran sgressive Edu—cadon for Critical Consciousness.Criti-cal Studies in Education an d Culture Series[M].Edited by Henry A.Giroux.Wetport:Bergin & Garvey,1998.125.
编辑:cicy

 

上一篇:为幼儿园教师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下一篇:重视幼儿教师的“品性”教育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幼儿教师怎么上好公开课?
幼儿教师怎么上好公开课...
DIY“神器”,户外玩教具让体育游戏更有趣!
DIY“神器”,户外玩...
微专题:园方,你怎么看?——幼儿园“虐童”事件负效应之幼师应对
微专题:园方,你怎么看...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