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职学前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

作者:于岩  来源:北京城市学院学前教育系  上传时间:2013-09-10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发展的定位是成为幼儿园一线教师,即毕业后直接从事幼儿园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从教师基本素养的一般性来看,教师应具备三方面的基本知识素养,包括本体性知识(subject-involved knowledge)、条件性知识(Conditional knowledge)和实践性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本体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指有关学生身心发展、教与学及学生评价的知识;而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在知识与教学情境相结合过程中所形成的经验和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决定教师对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运用和发挥,形成了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影响着日常教育、教学效果,是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对幼儿教师而言,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明。
     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累足够的实践性知识应该成为高职学前专业的课程设置、学业考核的核心目标。而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应通过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缩短理论与实践的时空间隔,加强实习指导以及将实践能力纳入考核体系。
     一、培养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形成的对职业的认识、理解、情感和态度,是职业人从事自己职业的一种自主自觉的认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正处在职业准备阶段,只有从起点阶段逐步建立良好的职业意识,才能在了解行业特点和岗位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明确专业学习方向和学习任务,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为今后一生的职业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职业意识的建立大体分为职业定向阶段、角色假想阶段、角色观摩阶段和角色转换阶段。高职学生入学时,大部分还没有从高中生的角色中走出来,对今后要从事的行业、自己的定位、工作前景仍然一无所知。为了尽快让学生们通过职业定向阶段,进入准幼教工作者的学习状态,我们在第一学期初停课一周,组织学生赴市级示范幼儿园、知名私立幼儿园等幼儿教育机构参观,观摩老师的示范教学,观察幼儿园一日流程,请园长、教师与学生座谈,从各个角度增加学生对行业的感性了解和认识,丰富学生角色假想的内容,在学习阶段持续发挥角色假想对学习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建立职业意识的所有过程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才能真正完成,反过来,职业意识的建立会极大促进学生的实践,给学生的实践活动以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二、缩短理论与实践的时空间隔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直强调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提倡把学习知识与培养实际工作能力融为一体。他指出:“先理论而后实习,把一件事分成两截,好比早上烧饭,晚上请客。”“要把理论和实习合为一炉而治之。”为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缩短理论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间隔,我们采取及时落实理论课实践环节的方法,缩短时间间隔;采取直接在幼儿园上教法类专业课的办法,缩短空间间隔,努力使两者“合为一炉而治之”。
      首先,为了让学生及时、深刻地掌握幼儿心理学的内涵,我们根据课程进度,安排学生赴幼儿园进行幼儿感觉、认知、记忆等主题的心理实验;为了让学生深刻记忆学前卫生学中关于幼儿身体发育的年龄特点,我们安排学生赴幼儿园为幼儿测量身高和体重,记录幼儿的饮水量和食量。学生通过及时观察印证、强化了自己的感性认识,使课堂上的理论显得生动具体,极大缩短了从理论到实践和从实践到理论的时间。
      其次,为了加强高职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我们在教法类专业课的课程设置上有所创新。教法类专业课是在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根据五大领域教育目标和幼儿年龄特点,设计实施有效教育活动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的课程。这类课程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生只有通过实地观摩才能真正理解教学原则和方法。
      形式上,考虑到教法类专业课的特点和内在需求,我们采取创设机会让学生直接在幼儿园上课。作为实习基地的幼儿园可以提供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授课教师和示范课程,具备上好课的全部因素。幼儿园根据各门教法课程的需要,事先准备不同年龄阶段的观摩课。学生通过观摩,看到教学理论和原则的现场演绎;通过聆听做课老师的反思,进一步了解课程设计的意图及依据的教育原则、幼儿年龄特点,获得接近实践的间接教学经验。观摩学习结束后,学生再通过亲身试教,将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进一步升华为自己的直接经验,形成实践性知识,完成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无缝对接,从而“合为一炉而治之”。
      三、加强实习指导
      教育实习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学生置于实际工作环境中,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实现学生熟悉工作内容、掌握工作技能的实践教学方式。教育实习是师资培养的导入阶段,在师资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真实的幼儿教育情境,在体验中积累经验,感悟未来职场的生命意义,获得职业能力的提升,最终成长为反思型幼儿教育实践者。
      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分为保育员实习、教养员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三种实习分别安排在第一学年暑假、第二学年暑假和毕业前夕。实习侧重点各有不同,具有渐进性。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由单一岗位实习到综合岗位实习,体现了成长的阶段性,从师资培养的角度,体现了先易后难的教育原则。
      为了提高实习效果,我们在学生第一次实习前安排两周的实习辅导工作坊,介绍“幼儿园一日常规与教师岗位职责”、“幼儿园课程概论”和“幼儿年龄特点与有效沟通技巧”,使学生在进入实习岗位时有充分的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和能力准备,避免学生盲目、被动地适应,做到有目的地观察、有计划地学习,提高实习效率。
      同时,学校安排专人督导,指导教师根据实习学生在学习适应、熟悉坚持和提升等阶段的不同特点进行专业指导、思想教育、安全教育和生活服务,并起到联络沟通的桥梁作用,使学生在情绪愉快、思想平稳的状态下完成实习,取得最好的实习效果。
      四、将实践能力纳入考核体系
      考核是引导学生学习方向的指挥棒。考核内容决定了学生学习什么内容,同时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要培养实践型人才,就要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标准和培养目标达成一致,才能保证培养目标的最终完成。
      在专业课方面,我们对可以进行实操考核的教法类专业课,如美术教育、语言教育、健康教育和音乐教育等,采取要求学生在幼儿园组织一次活动的考核方式,由幼儿园的在职教师打分。评价标准包括:活动目标是否具体明确,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活动内容选择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过程指导是否思路清晰;教态是否亲切自然,有感染力;幼儿是否有兴趣主动参与活动等。学生经过亲身试教,把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活动的组织原则和方法,深深印刻在头脑中,成为宝贵的实践性知识,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毕业论文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查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水平,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专业素质、创新意识和科研水平等方面的综合训练和提升。为避免学生闭门造车和抄袭,我们要求学生论文的主题必须来自实践,或是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过程,或是以理论指导实践的体会,或是以理论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这样的标准把学生再一次拉回到一线的保教实践中。
      我们相信,接受实践取向的大学专业课程的高职学生最终走出学校大门,迈入实际工作的舞台时,会继续实践和坚守专业知识、专业思想和专业精神。
编辑:cicy
 

上一篇:大陆与台湾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比较及其启示

下一篇:湖南省幼儿园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幼儿教师怎么上好公开课?
幼儿教师怎么上好公开课...
DIY“神器”,户外玩教具让体育游戏更有趣!
DIY“神器”,户外玩...
微专题:园方,你怎么看?——幼儿园“虐童”事件负效应之幼师应对
微专题:园方,你怎么看...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