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家长育儿能力,实现家园高质量合作

作者:林燕  来源:福建厦门市湖边花园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6-01-12

    近年来,幼儿园家长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机会大大增加,形式更加多样。但从深层意义上审视,家园合作的良好局面并未真正形成,家长工作多浮于表面,教师对于家长灌输说教多、具体帮助少,所谓的“家长参与”则多是观摩集体教学活动、帮助制作手工等,幼儿园组织的各种相关活动中大一统的宣讲多,个性化的互动少,家长的育儿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提升。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教师并没有真正把家长视为教育上的合作伙伴,无怪乎有家长对这种形式上的“合作”吐槽道:“来园看热闹,助教没门道,制作最好不要。”为此,我园以“真帮助、实提升”作为家长工作的突破口,对家长需求及家长工作的有效性进行研究,以期开创家园共育新局面。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活动。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建立共同愿景是家园合作的基础,但当前许多幼儿园在向家长宣传先进教育理念时,仍采用单一的集体宣讲式的灌输说教。当下的幼儿家长多为80后甚至90后,他们思想开放,自我意识强,不盲从所谓“权威”,更不愿接受说教。我们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家长最不喜欢参加“家长学校”的活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园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家长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
    例如,针对大班幼儿家长关于幼小衔接的热点问题“幼儿园该不该教识字”,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活动。第一步,我们组织家长开展了一场辩论活动,即请家长代表自由分组,形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教师担任主持人并邀请全体家长参与现场投票。参与辩论的家长在辩论准备阶段即通过查阅图书、网络以及请教专业人士等方式,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一场辩论活动可谓是“一石激起干层浪”,最终谁胜谁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家长通过这样的参与式互动,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头脑风暴。第二步,我们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小学名师请进“家长大讲堂”,这位小学名师结合大量案例作了一场十分精彩的专题讲座《20年后的教育》,她在讲座中有理有据地批判了教育中的短视行为,引领家长将教育的目标定位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步,我们组织家长现场观摩了三个教学活动。在“小学生训练营”活动中,教师请幼儿自由分组并参与多项竞赛活动,幼儿需听从教师指令完成不同的任务,如“在最快的时间里上交一只左脚的鞋子和一只右脚的鞋子,且两只鞋子不可以是同一双的”。教师会在每一项竞赛后组织幼儿讨论,总结成败原因,帮助他们逐渐体悟到倾听、合作的重要。在“字条的妙用”活动中,教师创设了任务情境,请幼儿给他人写留言条,鼓励幼儿用他人能看懂的图画和符号表情达意。在“我会整理小书包”活动中,幼儿学习自己看图表准备书本,并将文具盒、书本、水杯等物品整理好放入书包。观摩活动结束后,主持人引导家长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这样的活动对孩子升小学有帮助吗?有什么帮助?”“孩子喜欢这样的活动吗?他们在其中获得了怎样的发展?”家长们对幼儿园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看到孩子们在活动中获得了学习能力与学习品质的提升,教育观念才真正有所转变。
    又如,通过对家长的随机抽访并结合平日观察,我们发现大部分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他们给出的理由是:觉得孩子“在幼儿园没学到什么东西,只能靠在外面学了”,有家长甚至说:“之所以让孩子上公办园是因为公办园收费低、条件好,教师队伍稳定,孩子不会受虐待”“孩子吃得好”等,但他们对孩子在幼儿园“就是玩,也没学什么”感到不满。为此,我们组织家长开展了一次游戏体验活动,引导家长了解“幼儿是怎样学习与发展的”。我们选取了角色游戏和建构游戏这两个家长最不以为然的内容,请家长扮演孩子体验游戏过程。“角色游戏组”利用游戏长廊的材料布置场地,开展以“金街”(幼儿园附近著名的购物街)为主题的角色游戏活动。家长们从商量开什么店,到布置店铺、设计招牌、寻找各种材料替代商品,再到招揽顾客做起“买卖”。“建构游戏组”则合作建构“我们的幼儿园”。家长们分工合作,选取适宜的材料运用拼插、组合等方法建造“幼儿园”。游戏结束后,教师组织家长分享各自的体验,结果,“建构游戏组”的家长们纷纷说自己在游戏中体验到了动作能力、空间意识、艺术创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角色游戏组”的家长也表示自己体验到了活动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价值。家长们感叹:“玩不是我们原来想的那么简单!”
    二、引导家长深度参与,改善家长教育行为
    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虽然我们一直很重视引导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活动中来,还对家长参与活动的次数作了明确规定,但有的教师只关注家长是否参加了幼儿园的活动,以及家长为班级活动提供了多少材料等,甚至有教师还计划在班里组织开展“家长手工专场培训活动”。时间一长,家长参与的热情大减,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无法在参与中获“利”。为此,我园对原先的家长工作进行了反思,认识到,要从“让家长得到实质性的帮助与提升”人手,为家长提供深度参与的机会,以引导家长将科学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育儿实践中。
    例如,幼儿园一般都很重视“家长开放日”活动,以往,“家长开放日”活动前,教师们都会反反复复地磨课,加班加点地布置环境,希望家长到时能看到教师是多么地用心,教学活动组织得有多么精彩。但每次活动后家长对活动效果还是褒贬不一。我们通过反思认识到,无论“家长开放日”的集体教学活动组织得有多棒,家长所关注的始终是自己的孩子,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一对一”的教育。于是,我们改变做法,将“家长开放日”建设成家园共同聚焦幼儿发展的一个合作平台。现在,我园的“家长开放日”有时会开放生活活动、区域活动等环节的观摩,有时也会开放半日活动的观摩。在“家长开放日”前,教师会组织家长说明会,设计相关观察记录表,并向家长介绍观察方法。如,某大班开放角色游戏的观摩活动,教师将观察要点定位于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替代”水平,因此在活动前向家长详细介绍了“实物替代”“模拟物替代”“动作替代”“语言替代”等几种“替代”行为,让家长带着“任务”进行观察。结束后,教师又及时组织家长进行简短的讨论,解答家长的疑惑。而这还仅仅是开始,因为许多家长通过观摩看到了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的差距,产生了焦虑,为此,教师会与之进行个别交流,对于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则会组织开展相关的沙龙活动。
    又如,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家长普遍对参与助教活动存在畏难情绪,而教师们也反映家长虽然各有特长,但由于不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组织的教学活动往往枯燥无趣。因此我们尝试开展“助教前培训”活动,在利用家长资源的同时帮助家长改善教育行为、提升教育能力。如,在一次大班幼儿家长的助教活动中,教师邀请了一位担任牙科医生的家长来园助教,家长很紧张,不知道该怎么组织活动,教师宽慰他说:“没事儿,您来和孩子随便说一说有关换牙的知识就行。”结果活动结束后家长自感非常失败,因为活动刚开始时孩子们还为有小朋友的爸爸来班里组织活动而感到很新鲜,可新鲜劲儿过了之后根本听不进(事实上也听不懂)他深奥枯燥的讲解。于是,教师作了深刻反思,进而和这位家长再次沟通,一起商量如何调整策略。首先教师和这位家长就这个活动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达成共识,然后一起分析了孩子们目前的换牙状况及心理状态、相关经验等,接着和他一起准备相关图书、动画片,同时建议他为每个小组提供牙齿模型,最后和他一起设计了活动方案。最终这位家长第二次组织的助教活动十分成功,家长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对幼儿的学习特点也有了充分的认识,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又如,我们发现祖辈家长包办幼儿生活的现象特别严重,为此,我们开展了一个名为“一小时奶奶”的活动,利用“奶奶”生活经验丰富的优势,让“奶奶”们每周来园一小时,协助我们在专用活动室开展“宝贝厨房”活动,以引导“奶奶”们感受生活教育的价值。在一起开展烹饪活动的过程中,“奶奶”们从一开始担心“孩子做的不能吃”“孩子做得太慢”“做得不好看”等,到慢慢体验到生活教育的价值,并将相关经验迁移到日常生活的教育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奶奶”们也逐渐成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员了。
    三、建立学习共同体,满足家长个性化需求
    年轻的家长们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工作任务重、生活压力大,如何有效利用时间,让家长工作效益最大化,是幼儿园应考虑的问题。为此,我们尝试改革家长工作的组织形式,从大一统的教育逐渐走向个性化的服务,根据家长不同的需求,灵活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等形式开展活动。
    例如,我们成立了家长工作室,以引导家长建构学习共同体。如,我们帮助关注早期阅读的家长组建了“书香妈妈·故事爸爸”社团,由业务副园长及家委会骨干担任牵头人,定期组织开展“幼儿绘本导读”“好书推荐与品鉴”“亲子阅读指导”等活动,同时,开放幼儿园图书资料室,创设“亲子书吧”及“故事角”,并与“家长志愿者”活动对接,请家长志愿者来园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体验“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进而营造了全园关注早期阅读的氛围。
    又如,我们创建了“家长沙龙室”,各班根据实际需要邀请部分存在共同困惑的家长来园参加沙龙式的专题讨论活动。教师也会邀请在该方面有一定研究水平的同事或在这方面有一定经验的本班、平行班乃至跨年段的家长参与讨论。如,在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后,小一班部分家长注意到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弱”的问题,教师抓住这一契机组织开展了沙龙活动,并邀请了上一届班里的一位家长参与。这位家长现身说法,阐述了“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孩子更自信,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更强”的观点。随后,在一种宽松的互动氛围中,家长们纷纷举出了自己家庭教育中的案例,大家在相互比较中看到了自己的问题。之后,教师作为主持人又引领大家逐渐将目光聚焦到“喂饭”的问题,通过不断的讨论,家长们意识到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坦陈是自己“嫌孩子吃得脏、慢、少而选择喂饭”的,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要“创设轻松的用餐环境,支持并鼓励孩子独立进餐”。教师在开展该沙龙活动的三周后,再次组织家长交流,并结合自己对孩子的日常观察进行了分析。这样的活动因氛围宽松、针对性强而受到家长们的喜爱。
    总之,只有努力满足家长的需求,让家长在科学育儿能力方面获得真正的提升,家园合作工作才能逐渐达到高水平、高质量的理想境界。
摘自:《学前教育研究》2015.12
编辑:cicy

上一篇:班级QQ群:家园联系的好帮手

下一篇:让孩子拥有美好的童年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