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指南》提升家长科学育儿能力
作者:吴邵萍 来源: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3-11-2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说明”部分明确指出,制定《指南》的一个目的是“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幼儿园教师不仅自身要学习和理解《指南》,也要帮助和指导家长学习和理解《指南》,提升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
一、专业解读,阐释理念
1.专家引领。帮助家长整体把握《指南》精神
《指南》一颁布,就有家长来向教师了解其具体内容,还有家长自己从网上下载了来学习。这说明有些家长很关注幼教方面的信息,也渴望获得一些专业资讯来指导他们科学育儿。当然,更多的家长不知道也不太关注《指南》,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在育儿方面不需要科学的引领。鉴于此,我们给全园每个孩子的家长发了一份《指南》文本,以便于家长学习、理解与运用。不仅如此,我们还请来了参与《指南》制定的南京师范大学孔起英教授,给全体家长做了一次讲座。专家逐章、逐条地分析《指南》的内容,还举了很多实例,家长们发现《指南》和自己的育儿实践结合紧密,因此都听得非常专注。
讲座之后,我们组织了交流会,有的家长写的学习体会比较深刻。比如,一位家长写道:“对孩子的教育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平时的生活细节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孩子可塑性强,好模仿,因此,家长的言传身教很重要。生活中要多给孩子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这些直接经验是他们今后学习的基础……”
2.现场观摩,帮助家长发现问题,找准目标
在聆听专家解读后,我们发现家长的观念有了明显转变。然而我们知道,道理往往容易懂,一旦遇到实际问题,有的家长又把握不好了。因此,我们专门组织了一次全园性的针对家长的教学观摩活动,以帮助家长真正认识和理解“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我们向小班、中班、大班家长分别展示了科学活动“报纸发声”、音乐活动“包饺子”、美术活动“自制拼图”等。我们设计了一份观察记录表,提示家长哪些内容需要重点观察,同时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家长思考,引导家长带着问题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
以中班音乐活动“包饺子”为例。首先,我们在“三八”节请妈妈们来园跟孩子一起包饺子。孩子参与了全过程,观察怎样和面,怎样擀饺子皮,怎样放馅包好。饺子下到锅里,孩子又观察到水煮开之后饺子在翻腾,还观察到一勺冷水浇下去后饺子一下子不动了,而后慢慢又翻腾起来的那种状态……这个活动之后,到四月初,我们组织了音乐活动“包饺子”,让幼儿通过分角色表演和律动来表现“包饺子”主题:每个幼儿先扮演包饺子的人,表演和面、擀饺子皮等动作,然后自己变成饺子跳进“锅”里翻腾。然而,在活动过程中家长发现不同孩子的表现有很大差异。有的家长十分困惑:为什么别的孩子能大胆地用身体各个部分去表现在沸水中翻腾的饺子,而我的孩子却始终游离于活动之外呢?
活动结束后,我们组织家长和专家、教师们共同研讨,深入分析幼儿的学习特点,反思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家长明白了,有的孩子在包饺子活动那天没来,有的平时生活中从没看到过包饺子、煮饺子,也有的可能在那次包饺子活动中没有仔细观察。由于缺乏经验的铺垫,孩子就没法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和创造了。家长们认识到:孩子只有有了生活经验,知道饺子是什么样的,放进锅里会怎样,煮开时会怎样,等等,才能大胆地表现和创造。许多家长感慨道:“原以为看书、做算术、弹钢琴等才是学习,想不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都是孩子学习的内容。”
教学观摩活动让家长看到了幼儿园是如何贯彻《指南》理念并将其运用于日常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中的,为他们在家庭中实施教育作了示范引领。
二、跟进指导,深化理解
家长不可能仅仅通过一次讲座、一次现场观摩、一次讨论学习就完全领会《指南》精神,将其转化为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实际行动,转化为科学的教育行为。家长通过初步学习有了运用《指南》的意识,并努力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实践,但在落实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具体问题,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深入解读,针对他们的问题和困惑来跟进指导,不断深化其对《指南》核心价值的理解。
1.引导家长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教师要主动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发展上的“短板”,并调整教育重点,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例如,大班幼儿优优在数学、语言等方面已经发展得很好了,但家长依然担心他上小学后跟不上,还给他报名去上园外的各种幼小衔接班。教师认为,优优在很多知识的学习上已远远超越同龄孩子,但其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薄弱,对此,家长却没能意识到。
于是,教师主动约优优的家长来园谈话,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发展相对薄弱的方面。教师告诉家长:做好幼小衔接不仅仅要做好知识上的衔接,还要做好社会性发展方面的衔接。社会性方面的发展能促进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根据教师的观察,优优相对薄弱的恰恰就是社会性方面。班上小朋友都不太愿意跟他一起玩,对此家长应引起重视。因为孩子上了小学更多是和同伴在一起玩,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孩子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没有同伴,孩子会感到很孤独,这会影响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教师建议家长回去多观察孩子,尤其要把孩子放到同伴群体中去观察,可以根据《指南》中的各领域目标对孩子各方面发展情况作个诊断。发现自己孩子的“短板”在哪里。
没过多久,家长主动来和教师交流了:“老师,您说得很对。我回去后,一方面认真学习《指南》,另一方面观察孩子与同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我发现他常常说其他小朋友傻,不尊重他们。比方说,他会主动给小朋友讲他喜欢的‘三国’故事,可要是小朋友表示不知道他说的故事或人物时,他就说:‘你是傻子,我不和你玩了。’几次下来,他不愿意去找其他小朋友玩,小朋友们也都不喜欢和他玩了。这段时间,我天天和他讲‘要和小朋友好好相处’,可是一点用都没有。老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吗?”教师说:“《指南》的社会领域有一条教育建议:‘引导幼儿学习用平等、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差异。如,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可以相互学习。’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发现‘别人知道的事儿我不知道’的情况也是有的。比如,可以当着他的面问问和他一起玩的小朋友有什么特长。请学弹琴的说说弹琴的事儿,请喜欢汽车的讲讲他知道的关于汽车的事儿……要让孩子意识到人各有所长,只有尊重他人,才能有朋友。”
一段时间后,家长开心地赶来告诉教师:“昨天优优自己说‘人各有所长’了。他开始认识到别人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样,会认真听其他小朋友说话了……”
2.引导家长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有的家长没有正确认识《指南》的作用,将《指南》中列出的目标一条一条地对照着去考核孩子,一旦发现孩子达不到“标准",就异常焦虑。
例如,中班幼儿小小的家长看到《指南》“健康”领域中4~5岁女孩的身高参考标准为99.9~11 8.9厘米,他想:糟了,小小才98厘米,岂不是不正常了吗?家长的焦虑也传递给了孩子。造成小小对“身高”的话题异常敏感,一听见教师对别的孩子说“呀,你长高了”,她就把头低下去。这个心病甚至影响到了她语言及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
教师了解情况后就对家长进行了心理疏导:“儿童的生长发育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是非常大的。我认识的一个孩子在幼儿园、小学期间个子一直不高,结果上了初中以后,他一下长到了一米八。这就说明每个人的生长期是不一样的。即便孩子的身高会受到父母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只要营养充足、多运动,孩子还是会长得比预期要好的。”教师还咨询了儿童保健方面的专家,获取了一些专业知识:“小小这一年中长高了6厘米。这个阶段只要孩子每年增长达到5厘米,就是正常的。”这么一说,家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又如,中班幼儿乐乐的家长学习了《指南》后,觉得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很重要,就对照《指南》的语言领域目标一条一条实践。她发现其他几条要求孩子都能做到,唯独“能基本完整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经历的事情”这一条做不到。她着急地来和教师交流、探讨:“我每天都要他讲幼儿园里的事情,或者讲我们一起外出时经历的事情。原本他虽然讲不完整,也讲不连贯,但还是愿意讲的。现在我要求他讲完整,他反而一讲话就结巴了,还一直嚷着‘烦死了’,不愿意跟我说话了。”
教师听了家长的表述,首先指出了她方法上的不妥之处:“要让孩子自觉自愿地讲述才行。像你这样每天去问他,凡事都让他讲,而且要求他讲完整,还不把孩子讲述的欲望和激情都扼杀了?”接下来教师重点跟家长探讨如何看待《指南》中列出的各年龄段目标及其典型表现的问题:“虽然《指南》是经过内容效度和年龄效度检验的,但也只表明这些要求大部分幼儿是可以达到的,并不代表每个幼儿都必须达成。《指南》中所提供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和典型表现是家长和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参照,但不是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快与慢、好与差的‘标尺’。每个幼儿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都是不同的,我们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同时,教师告诉家长:“《指南》中的目标是指到该年龄段末期幼儿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您孩子现在才刚满4岁,不要着急,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压力的。”家长仍有顾虑:“可是,我看到同班的孩子佳佳和他一样大,却已经能讲述得较完整了,我就着急了呀!”教师说:“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孩子发展的各个方面不是一致匀速前进、全面开花的。有的孩子可能动作能力发展远远好于其他孩子,有的孩子可能语言能力发展得更好,而乐乐对所有科学现象都很感兴趣,很愿意探究。这点在班上很突出呀!你看,乐乐其他方面的目标都超前达到了。唯独连贯表述的能力发展得缓慢些,作为家长是不是应该给他一点时间,耐心地等待他的成长,而不是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呢?”
3.引导家长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有的家长看到文本怎样写就依样画葫芦,照搬照做,不会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发展水平作灵活的调整。这样在做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很多问题。
例如,《指南》社会领域的“人际交往”子领域中有一条教育建议:“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乐。”冬冬的家长看了之后想:“我家冬冬不喜欢和小朋友玩,这下我有办法了,我这就去把小朋友请到家里来。”她请了一群小朋友到家里去玩,结果那天家里闹得鸡犬不宁。她就来跟老师抱怨:“《指南》上面写着,‘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可是家里来这么多小朋友我真没办法招架了。而且,冬冬好像更不愿意和小朋友玩了。那天因为小朋友抢他的东西,两个人还打起来了。老师,这怎么办?这个方法不灵嘛!《指南》是不是写错了?”
教师就帮她分析原因:“刚开始,不能一下子请太多小朋友,因为从冬冬的角度考虑,他本来就不善于和别的孩子在一起玩,缺乏人际交往的兴趣和策略,你一下子请了那么多小朋友来,他招架不住,效果适得其反。同时,你邀请的那些小朋友的人际交往水平也有高低,他们之间也会产生矛盾冲突,这样的阵势还不把冬冬给吓着了吗?较为合适的方法是:一开始先邀请一个小朋友.最好是比冬冬年龄稍大一点的,能够关心、谦让的小朋友。等冬冬开始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同伴交往经验丰富一些了,也掌握了一定的交往技巧以后,再逐步增加人数,增加交往难度。慢慢地还可以邀请一些跟冬冬性格反差较大的、比较强势的孩子,并和冬冬讨论:这孩子一来就抢东西,你要怎样做才能和他友好相处?怎么让他既跟你玩又听你的话……”家长感叹:“原来‘邀请同伴’还有这么多学问在里面啊!”
4.引导家长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教师要引导家长长远地来看待孩子的发展,重视孩子学习品质的培养。
例如,小班幼儿文文的家长看了《指南》艺术领域的一条教育建议“要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后很受启发,就在家专门开辟了一面绘画墙,准备了很多材料,让孩子想画就画。但问题接踵而来。由于小班幼儿是动作思维,文文通常是拿到纸就画,对纸张不加选择,也不会考虑构图问题。家长拿到画一看,觉得画得很好,但当她发现文文画在了一张废纸上时,就要求文文在干净的纸上重画一幅。文文说“我不要画了”,家长却非要他画,还规定不画完不准吃饭,就这样,家长和孩子较上了劲。
家长来找教师交流,教师帮家长分析:小班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兴趣持续时间也短,在他画完之后再让他去修改,他通常是不乐意的。如果实在很想把孩子的画展示出来,可以把画剪下来,再贴到一张好的纸上去,就像裱画一样。这样,既鼓励了孩子,也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画画的兴趣。总之,家长应该持续激发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削弱甚至扼杀它。家长说:“哦,还是老师办法多,原来还可以这样把孩子的作品保留下来。”
接着,教师又进行重点引导:其实裱不裱都没关系,因为孩子乐于创造、大胆表现才是我们最看重的。我们并不要求家里的作品墙像艺术馆那样美观、典雅,所以家长不要在孩子的作品漂亮与否、完美与否上过于较真。家长最应关注的是孩子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品质。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孩子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
接下来教师具体指导家长怎么去观察孩子。比如,观察孩子喜欢画什么、怎么画,在画的过程中有无计划性——是一拿到纸就开始画还是先构思一下再画,专注度如何——是否容易受外界声音等干扰,创造性怎样——是喜欢照着书模仿还是愿意大胆地按照自己的观察和想象来画,坚持性和自己努力解决问题的水平又怎样——绘画过程中若遇到困难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还是轻易放弃……至此,家长才彻底明白了。
从上面这些案例可以看出,由于家长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及经验不足,他们在对照《指南》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很多问题,或许是理解有偏差,或许是没有具体、有效的策略,又或许是看不到自身理念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师一定要通过观察孩子、和家长交流等方式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持续跟进指导。这样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比起把家长集中起来统一宣讲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这时家长有需求了,就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对《指南》的认识和理解也会比较深刻。当然,这也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上述案例中的教师在指导家长时,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给了他们支持,让他们可以给家长提供专业的意见。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科学育儿讲座相伴童心世界阅读人气:912
- 安康计划教您科学育儿科学育儿阅读人气:705
- 《合理利用材料,提高幼儿科学...张楚阅读人气:1504
- 《合理利用材料,提高幼儿科学...张楚阅读人气:1417
- 科学育儿讲座相伴童心世界阅读人气:723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如何利用“生活即教育”的观点...枫叶红阅读人气:2759
- [教师工作]如何有效提升教学组织能力?青屏阅读人气:7457
- [园长管理]如何提升幼儿园的知名度?雪阅读人气:749
- [教师工作]家长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产生矛盾...达瑞尔阅读人气:428
- [园长管理]做为一个家长我们如何向自己的...阅读人气:1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