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守恒”的保教原则 追寻生活化的幼儿教育
作者:王伟玲 来源: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幼儿保教中心 上传时间:2015-10-18
曾经看过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让尚未形成物质守恒概念的儿童亲眼看着一小碗牛奶全部倒入另一根试管内的全过程,接着问试管里的牛奶和原来碗里的牛奶哪个更多。几乎所有被试儿童都坚持回答:试管里的牛奶更多。可见,儿童关于“守恒”的概念尚且不能通过一次实验情景而获得。在实践幼教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教育者自身仿佛也在经历着同样的测试和实验。面临着纷繁交错的内外环境的变化,经受着目不暇接般的课程理念的“推陈出新”和冲击,何尝不是对我们头脑的清醒度和教育行动的原则性的考验呢?也许,与其无尽地探讨教育的价值或追逐风尚,还不如回归和尊重“守恒”的概念核心:“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何为幼儿教育的“守恒”?在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各种指导性文件中的文字表述始终都在坚守和传承着“守恒”这一重要定律。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条提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二部分“教育目标与内容要求”第一条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所提出的保育教育目标。”再到2012年10月份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从中我们领悟到,引导保教机构坚持“保教结合,保教并重”的工作原则,要求教育者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工作任务始终不变。
事实上,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育的“守恒”,并没能成为根植于幼教工作者内心的定律。主要表现在重视集体教学活动,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和探索集体教学活动的理论、方法及策略,其中取得的经验无疑是让人欣喜的。但对幼儿一日生活中的保育工作重视的不够,生活环节常被集中教学冲击和挤占,对尚处在于生长发育重要时期的幼儿来说,直接影响他们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体验与实践能力,与我们一直倡导“保教并重、保育在先”的原则相违背,导致保育与教育工作不均衡发展的现状,幼儿生活自立性、独立性、社会适应性大大降低,严重影响了幼儿园保教工作的质量。要创办科学的保教机构,就要从社会现实和幼儿需求出发,坚持贯彻“保教并重”的原则,努力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两者相互渗透、融合,并最终促进幼儿身体、心理两者获得“守恒”且完整统一地发展。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早在19世纪提倡教育应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并在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基础上提出了“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他鲜明地强调了广义的教育概念——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他认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这就是教育。可见,他能够把丰富人类经验和指导生活、适应社会能力看做不可割裂的一体,而基于“儿童中心”的理念,强调生活情景、社会环境是促使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将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和个体发展联系起来,对当今幼儿教育普遍存在的“重教育轻保育”的现实问题做出了一个价值的判断,即:教育要体现以幼儿为本的生活、满足幼儿的生长,在生活体验而并非课堂中获得直接经验。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力图变革传统教育为中国教育寻找行之有效的出路这一目标,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强调是生活决定教育。具体表现为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都由生活所决定,教育要围绕“生活所必需”展开。同时,他从教育的途径上提出了“学校即社会”,使人们认识到学校教育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相联系,以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并承担社会重任的人才;陶行知寻求打破传统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学习方式,鼓励普通劳动群众在社会中学习、向社会学习,他通过社会上创建各种方便劳动群众及其子弟的学习场所,通过社会的大学校大课堂大教育观,使更多普通人受到教育。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以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的生活课程论,以及所倡导的“知行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再次强调了在生活中学、社会中学,教育与生活应浑然一体、不可偏废的基本理念。
我国现行的幼儿教育主导思想也不乏对幼儿园生活化教育、生活精神的强调。如《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活、活泼、主动地学习……《指南》: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是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和进程,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在游戏和生活中进行,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单独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这些内容的提出,蕴含了对幼儿生命及其发展的关注、理解和尊重,是“以幼儿为本”的现代儿童观的体现。
幼儿教育阶段,为什么要如此重视幼儿的生活,它对幼儿学习和发展具有怎样重要的意义呢?以3~6岁在园幼儿为例,他们每天的活动主要是:入园、盥洗、进餐、喝水、如厕、午睡、离园、集体活动(上课)、自由游戏(活动区、户外)等。在这些活动环节中除集体活动外,幼儿每天吃、喝、拉、撒、睡等生活活动几乎占据了他们一日生活的90%,甚至喝水、盥洗、吃饭等环节每天都要高频次进行。可见,幼儿生活的特征之一就是反复性、多发性、独特性,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这些生活环节不仅保障、维持着幼儿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也是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如:学习儿歌不能替代吃饭的教育,体育活动不能替代盥洗的教育等,在幼儿阶段,幼儿的学习内容就是生活本身,学习的情景就是生活的情景,学习生活就是获得生存的本领,这正是幼儿阶段与其他年龄段教育本质的不同。因此,重视幼儿生活的独特价值,不是让幼儿教育变成生活的训练场馆,也不是将幼儿教育等同于日常生活,而是将生活还给幼儿,让幼儿回归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兴趣、潜能主动地发展。幼儿的生活是具体的、琐碎的、漫长且不可替代的过程。教师要坚定专业立场,既要关怀关注、满足他们对爱的需要,照顾和帮助他们完成生活,又要减少包办代替,尊重幼儿的独立尊严,更要避免高压控制,满足他们自主探索自主发展的需要,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
生活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全面的发展离不开生活化的幼儿教育,这是由幼儿发展规律和特点决定的,也是幼儿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原因。我们要珍惜爱护幼儿独一无二的童年,借助自然界“守恒定律”的启示,坚持“保教并重”的原则,追寻生活化的幼儿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摘自:《学前教育新视野》2015.04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尊重我们的幼儿教育事业qianshuitu2006阅读人气:2103
-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幼儿教育...素素阅读人气:1484
-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幼儿教育...素素阅读人气:1492
-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幼儿教育素素阅读人气:1634
- 我心中的幼儿教育(二)花仙子的家阅读人气:1042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幼儿教育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yingqun阅读人气:18605
- [教师工作]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的原...chengxine阅读人气:4431
- [教师工作]关于幼儿教育中师幼关系,想听...别傻了姑凉阅读人气:1088
- [园长管理]幼儿教育教给孩子什么?阅读人气:1615
- [教师工作]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的原...爱上爱情阅读人气: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