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指导

作者: 王帅帅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研训部  上传时间:2015-07-26

    提问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师幼互动中最常用的方式之一,是教师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基本控制手段。一个成功的教育活动,往往离不开精心设计、有效组织的提问。评价提问有效性的标准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1]。当前,幼儿园教师提问存在着准备不充分、随意性较大,提问问题不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或低于或高于),将幼儿发展的平台变为教师“表演”的舞台;封闭性问题比例过大,使幼儿盲目跟从,不利于促发思考和提升发展;提问后急于或忙于寻找“正确”答案,简单笼统草率评价,只重视活动进程与结果而忽视了幼儿的学习过程与状态等,导致教师提问低效或无效,其原因主要源于教师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提问有效策略等掌握的不够全面和深刻,缺乏整体的设计和规划。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除熟悉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外,还要掌握一定的提问策略与技巧,提升提问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一、提问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问亦是如此。在提问前教师必须对提问精心设计、充分准备。提问的准备一般包括备理念、备幼儿、备环节、备目的、备教法、备评价、备语言。“备理念”是指吃透幼儿教育的科学理念,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教育理念、核心价值、教育原则等。“备幼儿”是指把握幼儿真实的认知水平、已有经验、发展规律等,突出幼儿的主体性。“备环节、备目的”是指设计活动环节时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提问的功能与指向来设计问题。“备教法”是指对提问策略与技巧的准备。“备评价”是指提问后根据幼儿的回答所准备的回馈(态度、内容等)。“备语言”是指教师提问表达时要使用符合幼儿语言和概念水平的词汇、句子等。准备在于吃透。目前很多教师教学中没有做好活动前的充分准备,即使做了也是在“背教案”。如,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在与幼儿互动提问时不停地问、追问,目的不是为了启发幼儿,而是为了答出她教案中或是她心中的那个答案。这种做法教师如释重负了,孩子们却随帮唱影,其真实的认知水平和主体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指向
    提问不是教师随意的、流水式的、只为活动进程的行为。在提问时,教师不仅要考虑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更要清楚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性。活动中,教师最主要、最常用的提问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的目的或指向,即诊断判定幼儿原有或现有的经验水平;启发引导幼儿的关注、兴趣或创造力;巩固强化学习的成果或经验。当前教师的提问多是漫无目的的,随意性很强,对为什么要提问,提问这个问题有着怎样的目的和效果掌握了解的不足,往往是想到什么就问什么,想怎么问就怎么问。这种看似热闹的场面和气氛,对幼儿真正发展的意义却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因此建议教师在提问前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规划,做到有的放矢。如科学领域“沉浮”、案例中的猜想提问,很大程度的目的就是判定幼儿的原有经验,以此了解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向幼儿提供他们真正所需的个性化需求。
    三、提问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性和挑战性
    深度性和挑战性主要是要求教师的提问要提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中,或是要引发一定意义上的思考;或是要注重良好情感、兴趣、规则、习惯等的培养。对于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诊断与判定,主要是源于教师在日常生活、教学、游戏等活动中的长期观察和记录,即对幼儿原有经验、兴趣、需求等方面的掌握。提问内容有一定的深度性和挑战性,可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支持其积极地思考,帮助幼儿真正的提升和发展。切勿将问题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发问不少而实效却甚微。如语言领域中的绘本教学,教师常会预想借此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一定的阅读能力及讲述能力等。但目前的提问引导常常低于幼儿的真实认知水平,整节活动课都是“图片中都有谁?”“它手里拿着什么?”“看,什么(谁)出来了?”“他们两个比,谁更高一些?”等等类似的幼儿仅仅是看一眼就能回答的简单的单维度性问题。这样的提问割裂了故事的线索、拆分了图片闾的情节、用“对答”代替了“讲述”,导致提问无效和培养低效。
    四、提问要多开放设问,少用慎用封闭性问题
    提问类型可以有无框架、限制多少、答案是否固定唯一或多维等为标准划分出开放性提问和封闭性提问。开放性提问相比于封闭性提问一般不对答案有所限制和框锁,往往能引发幼儿积极地探索、思考,促进思维的发展。封闭性问题多是“是非”“有无”“对错”“好坏”或是答案固定唯一式的问题。建议教师少用、慎用这类提问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3~6岁幼儿处于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他律”为主的阶段,对事物的判断往往以“权威性对象”的价值标准为准[2]。提问“是非、有无、对错、好坏”等类问题,回答几乎是“是、有、对、好”。二是封闭性问题也多指向于简单的重复性回忆知识或仅需看一眼的观察性问题等,这些问题往往是低于幼儿真实认知发展水平的,是低效能的。
    当然,封闭性问题也有一定的使用功能。例如提问“是非”类问题控制课堂混乱,停止无意义的争讨。向不自信或低认知水平的幼儿发问,给予回答问题的机会,帮助其树立自信,鼓励参与,引导从原有水平上进步。不同情境下重复回答与运用,巩固已学的经验或技能等。在评定提问的有效性时,一般会选定一些时间作为观察的节点。在节点内评定开放性提问和封闭性提问各所占的比例及功能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建议教师多提对幼儿发展有利的开放性问题,少用、慎用封闭性提问。
    五、提问后要给予一定的候答时间
    对于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幼儿在完成接收、思考、组织准备回答[3]等过程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我们称这个时间为候答时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这个时间的把握及要求上还有所欠缺,往往对活动进程与结果急于求成。例如很多问题提出后都没有这个候答时问,只有几个能力较强的孩子完成回答;绝大多数幼儿来不及思考和准备,或是盲目举手参与,或是注意力分散游离了课堂。而教师也只是在能力强的回答中寻找正确答案,找到即内容结束。这显然是不利于绝大多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因此,建议教师提问后要有一定的停顿、等待和要求。
    “停顿、等待”的长度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绝大多数幼儿候答的表现或状态等情况而定。“要求”包含两个层次: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要求回答的内容要丰富、语言要流畅等,鼓励多想多创造;而对于能力稍弱的幼儿,要求对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语言准备,鼓励有效的回答和参与,并要求先予能力强的幼儿回答。教师利用候答时间环顾班级,观察幼儿参与、思考、准备等的状态和情况,为教学进程或调整提供依据。
    六、提问后耍根据回答给予具体明确的回馈
    好的提问是师幼互动的开端,教师对幼儿回答给予的适时、积极、具体明确的回馈就是师幼互动强有力的保障。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多是“收集答案”而少“回馈评价”。即一般常会要求不同幼儿“你说……你说……你说……”,之后就简单过渡或重复答案或直接结束,往往没有具体明确的评价、总结、激励和提升。例如,提问“靴子可以用来做什么?”“你说……你说…”你说……”“你们说的真好(真棒),给自己点掌声,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靴子在小熊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吗?”或“嗯,好,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靴子在小熊身上发生了什么吧。”这样笼统、无意义的提问回馈比比皆是,但对幼儿而言,因什么被强化不清楚,不利于形成明确而稳定的行为标准;同时也将师幼间的互动切断,不利于再次激发思考,限制了幼儿的疑问和发问。
    “具体明确的回馈”主要是指教师运用积极的语言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行为结果、心理感受等进行具体明确的描述[4]。教师提出问题尤其是开放性问题待幼儿回答后,都应该进行一定的总结、提升与鼓励;让幼儿具体彻底地明白他是因举手参与了回答而受表扬,还是因回答时语言连贯流畅,还是因回答内容全面丰富,还是因想法独特鲜明,还是因回答认真专注,还是因思考后提出了新的疑惑等等指向具体明确的回馈。这样既直接强化了回答问题的幼儿,同时也间接强化了班级其他的幼儿。
    总之,提问并非看似是“一问一答”的简单随意性行为,而是一门复杂的科学艺术,需要教师不断地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提问策略或技巧等来提升其专业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温绍红.小学教学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三卷),2012.10.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8.
    [3]吴晓红,马雪婷,高霞.“课堂观察量表”教师提问观点的设计之我见[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3年2月第34卷第1期.
    [4]张向葵.改革评价方式塑造幼儿阳光生命——“小红花革命”再探.人民教育,2010.12.
    [5]蒋月铭.浅谈幼儿教师有效性提问的策略.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5.
摘自:《学前教育新视野》2015.03
编辑:cicy

上一篇:顺应孩子需求 捕捉生成活动的契机

下一篇:将民族传统资源融入主题活动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