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教研:我为妈妈画围巾

作者:曹慧弟  来源:北京市朝阳区福怡苑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4-10-20

    我园的一线教师以入职5年以内的年轻教师为主体。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的学习,我园年轻教师对《指南》的内容已经十分熟悉,被问起一些关键章节都能够对答如流,但是一旦涉及具体实践,年轻教师内心深处的旧观念、习惯做法还是明显体现在教育活动中。
    作为园长,我始终保障进班看课的时间,在观察的基础上,以关键细节为切入点,静下心来和教师一起分析、讨论和调整。我园尝试探索“实践一反思一再实践一再反思”的教研模式,引导教师通过亲身体验和集体反思,对《指南》精神产生更加清晰的认识,真正转化理念,落实行动。
    第一次活动
    三八妇女节前一天,中班组织了一次艺术领域的集体教育活动,引导幼儿给妈妈画围巾,向妈妈表达爱。
    一开始,林老师先和孩子们围绕着妇女节进行了一次关于“如何向妈妈表达爱”的情感对话,接着用电脑和投影仪出示了几款不同风格围巾的影像。
    接下来,林老师出示了一幅她在活动用纸上事先画好的作品,即林老师要送给自己妈妈的围巾。在这张长条形的纸上,林老师用不同颜色的笔画下了波浪线、折线、点化线、长城线等线条,并详细解释了自己的创作思路:“我想用不同的线条让画面更丰富”。
    最后,她给每个幼儿发了一张剪得像围巾一样的纸,请幼儿自由创作,给自己妈妈画美丽的围巾。这时,有的幼儿提出了问题:“要画得和林老师一样吗?”林老师回应:“可以不一样,怎么画都可以,只要画你心中最想送给妈妈的围巾。”虽然林老师想通过这样的回答引导幼儿自由地去创作,但是最后百分之八十的幼儿作品都是用各色线条装饰的。
   第一次反思
    课后,我与该中班的三位教师结合《指南》详细分析了此次艺术教育活动。三位教师一致认为,这一活动主题凸显了《指南》中提到的“珍视游戏与生活的独特价值”,把艺术、生活、游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很有意义。
    我首先肯定了老师们的出发点,结合节日对幼儿开展艺术教育和情感教育这条主线定位准确清晰,但老师们显然没有意识到问题在哪里。
    接着,我提出问题:“《指南》中艺术领域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它的主要目标是什么?”老师们脱口而出:“艺术领域的核心价值是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回答准确,但我进一步追问:“这次教育活动中,幼儿作品十分雷同,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其实,活动一结束,看到十分相似的幼儿作品,林老师的表情中也流露出了质疑的神色。当我一抛出问题,林老师先进行了反思:“这是因为我自己创作的那幅作品阻断了幼儿的前期欣赏与后期创作。同时,前期欣赏的实物也是用电脑投影呈现的,没有一直呈现在教育现场,反而我事先创作的那幅作品一直放在现场,而且因为我的分析,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束缚了幼儿的创作。”
    林老师的反思貌似合理,但依然没有触及自己出示范画的意图,没有发现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对幼儿自主创作水平的细微担忧。不仅林老师这样的年轻教师,哪怕是一些工作超过5年的成熟期教师,潜意识中依然希望幼儿能完成自己心目中所谓的“好作品”,并习得一些绘画技能,这是范画之所以反复出现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教师心理根源。
    对此,我没有急于点明自己的观点,而是扩大讨论面,让更多人参与共同讨论。有老师追问:“那我们就不教给孩子技能了?没有技能支撑,创作从何谈起呢?”我鼓励大家共同设计第二次教育活动,在新的实践中寻找答案。
    第二次重新设计的美术活动把核心真正落在“感受与欣赏”、“表达与创作”上。因为不能确定前期经验对幼儿创作是否存在影响,我建议老师在本班与平行班各上一次同样的活动,进行对比,以减少范画的延续影响。为保证教育效果的真实性,我特意嘱咐林老师在本班开展第二次活动时不必刻意强调不使用各类线条。
    第二次活动
    重新设计的教育活动分三个环节展开——首先,教师精选多款有代表性的围巾让幼儿欣赏;其次,教师鼓励幼儿说一说,“我要给妈妈送怎样的围巾”,要强调幼儿可以选择类似教师出示的围巾,也可以选择自己妈妈日常最喜欢的围巾或者自己想象中最美丽的围巾;最后,请幼儿自由创作,并相互分享。
    我认真看了林老师再次组织的教育活动,并仔细倾听了师幼对话。果然,少了范画的呈现,每一名幼儿都能聚焦在自己的经验上,进行个性化的表现与表达——一名幼儿说,妈妈有一条白色的围巾很好看,他想画那样的围巾,可不可以什么都不画只画流苏;另一名幼儿说,老师戴的围巾特别好看,要送妈妈一条老师那样的围巾。
    本班的第二次活动中,仍然有20%左右的幼儿用各种类型的线条装饰围巾画;而平行班的幼儿思维更加开放,创作风格更加天马行空,用到了线条、色块等装饰要素,体现了对称、疏密、聚散等不同结构。还有一位幼儿画了一幅自己给妈妈围围巾的画面,巧妙地把叙事风格的绘画变成独具风格的装饰元素,比起一般单纯为装饰而装饰的作品更具风格,让教师也始料不及。
    第二次反思
    进行完两次活动,看到幼儿的表现,我再次与三位教师坐下来反思。我首先抛给大家一个问题:“哪些是好的幼儿美术作品?评判好的幼儿美术作品与好的成人美术作品,在标准上应该有什么不同?”看着幼儿们的一幅幅作品,林老师回答了我的提问:“对于幼儿来说,好的作品不是线条的丰富性,更广义地说,不是绘画技能的娴熟,而是思维的开阔性,具体表现在幼儿敢于想象,创作中无拘无束,大胆表达并能生动地分享,在作品中可以看到幼儿的思维过程与童真童趣。”
    一问一答之间,不仅澄清了好的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而且把握住了范画出现的根源。紧接着,我继续追问老师们:“反思林老师的教育过程,我们如何看待美术技能问题?”教师们通过林老师的个别指导,总结了在美术活动中对待技能的态度:“给幼儿传递技能应该以幼儿的创作需要为基础,建立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以幼儿的需要为切入点,进行个别指导,而不是面向全体集中示范。”
    大家清晰地感受到艺术教育活动中的示范对幼儿思维的束缚,深入理解了欣赏的丰富性与开放性及其对幼儿创作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在平行班的这次活动,林老师对幼儿的美术创作充满了信心,过去对幼儿能否创作出优秀美术作品的担忧正在消失。
    其实,《指南》精神的贯彻与落实就彰显在这些细节中,要想让教师充分信任幼儿、尊重幼儿,只有教师得到了充分信任;只有教师对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质有所悟,才会敢于放手,轻轻后退,才会真正帮助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世界里大胆飞翔。

——学前教育
编辑:cicy

上一篇:园本教研活动中互动的“掌控点”——以一幼儿成长档案的照片拍摄一研讨活动为例

下一篇:展“微型课”之精妙 享“教学研”之愉悦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