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视错觉》一课三研
作者:黄爱铭 李志玲 严晓霞 来源:扬州大学第一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4-06-20
一天我穿了一件黑衣服,孩子们直打量着我说:“老师,你瘦了,比昨天苗条了。”大班的孩子就是敢想敢说。听到孩子们夸我苗条,我美滋滋地回答道:“这是你们的错觉,昨天老师穿的是红衣服,看上去是胖,今天的衣服是黑色的,黑色有收缩的感觉,所以你们就觉得我瘦喽!”下班回家的路上,我发现幼儿园、中小学门前的人行横道上绘制了立体斑马线,就像一块块方积木横在路上,特别显眼,这是在利用视错觉,以便行人能更安全地过马路。我突然想到了白天孩子们的话,生活中视错觉的现象到处都是,我何不设计一个教学活动,让孩子们来了解视错觉,体验视错觉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和帮助呢。
第一次试教:探索中起步
活动目标
1.了解视错觉,体会其带来的神奇乐趣。
2.在找一找、做一做、玩一玩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视错觉。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转转转
二、依次出示三幅图
1.比一比两朵花的花心大小:老师用一张透明的纸画下来,移过去,发现一样大。
2.比一比两根线的长短:请小朋友们来比较,可以画下来,还可以撕下来直接比较。发现竖着的线和横着的线长短一样。
3.比一比两个桌面的大小:用一块相同大小的硬纸板,移过去直观比较,发现大小一样。
三、自主探索
1.准备了大量的视错觉图片,让幼儿主动探索视错觉。
2.观看PPT,交流发现的视错觉。
四、生活中的视错觉
五、设计视错觉玩具
运用准备好的材料,设计陀螺和理发店的转筒,体会旋转带来的视错觉乐趣。
自我反思
这是第一次试教,发现幼儿对视错觉很感兴趣,乐于参与探索,但是觉得孩子们一开始热情高涨,越往后越冷场,有点虎头蛇尾。
同伴互助
朱德峰:这活动取材很好,生活中其实很多有关视错觉的现象,只是我们没有关注。
严晓霞:活动的导入部分我觉得很好,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尤其是前三幅图的观察猜想,把活动引向一个神秘的高潮,引出视错觉这个概念。
李志玲:视错觉这个概念其实很抽象,用这种观察猜想并验证的方法来解释它,采取倒叙的方法,先感受,后定义,有利于孩子理解。
张小莲:活动的后部分大量的图片欣赏,总是老师在讲,孩子被牵着走,没有自主性,最后的制作也是草草收场,内容太多。
我们的思考
本节活动立意新颖,幼儿兴趣浓厚,但是活动内容太多,准备的材料也杂,老师觉得有趣的都收集来给孩子,没有重点,孩子只热衷于玩半成品玩具,根本不理解视错觉是什么。根据科学学科的特征,活动材料既是教学准备的主要对象,又是构成有效性探究的重要因素。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就会成为影响幼儿科学探究的障碍,制约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因此材料的适宜性直接影响幼儿探究的有效性。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是适宜的呢?若是能把这个问题理清楚,对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好处:一方面能提高教师在科学活动中材料投放的准确性;另一方面能提高幼儿与材料互动的有效性。因此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修改,理发店的转筒标志是孩子比较熟悉的,以螺旋形旋转为基本内容,可以为幼儿自己设计视错觉玩具做足铺垫。
第二次试教:研讨中深入
活动目标的第二点修改为:在了解各式各样的螺旋形的基础上,设计个性化的陀螺,体会其带来的乐趣。
片段一:教师出示生活中的视错觉时,重点讲发廊灯。由于灯管上特别的图案设计,当灯管转动时,发现其中的视错觉。
片段二:教师出示各种各样的螺旋形的图片,让幼儿仔细观察。
片段三:让幼儿在半成品的视错觉玩具上继续完善,并且玩一玩。
自我反思
第二次试教,发现孩子并没有感受到视错觉的有趣和神奇,参与性不高,在重点讲解螺旋形时,我自己都没有上课的激情了,觉得很枯燥很乏味,背离了我设计课的初衷。问题很多,视错觉这个知识不适合幼儿吗?
同伴互助
朱德峰:内容做了调整,孩子却没有第一次那么兴趣盎然,最后的制作还是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觉得教学内容的缩减让整个活动变得单调了。我建议采用分组、定点观察记录的方式,来捕捉幼儿在活动中与材料互动的情况,反思材料投放的适宜性,在调试中对材料的数量、组合、呈现的时间的适宜性进行思考。
严晓霞: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了解视错觉,可从活动过程中看到孩子们对视错觉这个现象并不感兴趣。
李志玲:这是一节科学的活动,孩子没有自主探索的过程,只是教师在把这种现象讲述给幼儿,孩子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有深刻印象。我们应该设置一个探索的环节,让幼儿通过多种途径来探究感知视错觉的存在、有趣。
张小莲:我们把目标定位于了解视错觉这个现象,并感知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帮助。制作具有视错觉现象的玩具太难了,不符合孩子的发展水平。如果有现成的视错觉玩具供幼儿欣赏操作,那就更好了。
我们的思考
教研组成员认为视错觉的概念对于幼儿来说是抽象的,虽然生活中视错觉的现象到处都是,但孩子不容易理解,更别说是制作视错觉玩具了。这节课我们到底要给孩子什么?于是我们从目标开始梳理,把目标制定为:通过经典的、具体形象的视错觉图片以及生活中的视错觉现象的图片、视频载体,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幼儿通过欣赏、操作探索,初步了解视错觉,并把视错觉与生活联系起来,发现它的用处。
第三次试教:创新中升华
活动目标
1.在观察和探索的过程中初步了解视错觉。
2.体验视错觉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和帮助。
活动过程
一、初步了解视错觉
1.以“转转转”的游戏导入课题。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听口令转圈,老师说快,转得快。停!”
“看看地板,发现什么了?”
幼:“地板好像也翻起来了。”……
2.借助3张图片,初步了解视错觉。
出示图一,比一比两朵花的花心大小。老师用一张透明的纸画下来,移过去,发现一样大。
出示图二,比一比两根线的长短。请小朋友们来比较,可以画下来,还可以撕下来比较。发现竖着的线和横着的线长短一样。
出示图三,比一比两个桌面的大小。用一块相同大小的硬纸板,移过去直观比较,发现大小一样。
教师总结:“原来,图案的排列,线和桌面的摆放位置都能让我们产生视错觉,孩子们,神奇吧?”
(图片分别从“点、线、面”的三个不同角度让幼儿感受“视错觉”的神奇,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幼儿操作探索
1.提供材料(有视错觉的图片),让幼儿自主观察,探索图片中隐藏的“视错觉”的奥秘。
2.再次观察,多方位了解、验证交流结果。
师:你们都发现了吗?再去玩一玩,相互交换着玩。
三、了解生活中的视错觉
1.结合生活经验,探寻视错觉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了解视错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乐趣和帮助。
出示图片,问:“图片中的阿姨看上去怎样?”
出示图片(一张图片是暖色调布置的房间,一张是冷色调布置的房间),问:“在炎热的夏天,下面两间房子,你愿住哪间呢?”
2.马路上的视错觉
马路上的视错觉1
视频:播放行为艺术家在马路上进行立体绘画,让幼儿边看边猜,感受视错觉给生活带来的乐趣。
马路上的视错觉2
交通警察利用视错觉画分道线、斑马线,为人们的安全保障服务,感受视错觉给生活带来的帮助。
四、操作视错觉小人书
通过视错觉的图片游戏,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视错觉的探索兴趣和欲望。
自我反思
首先我通过选取以点、线、面为特征的视错觉的图片,让幼儿初步感知视错觉的神奇,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然后为幼儿提供适宜适量的材料进行探索,在集中讨论之后再进行二次探索,进一步感受视错觉的神奇。最后结合生活经验,让幼儿尝试发现生活中视错觉的运用,感受视错觉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
同伴互助
朱德峰:这次活动组织得很成功。由于有了前两次的经验,教师此次设计活动目标明确,活动层次清楚,环环相扣。
严晓霞:在活动中,黄老师注重幼儿主动探索的学习,引导幼儿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感知,一改之前的灌输式教学,较好地达成了目标。
李志玲:在最后一个环节中,黄老师也对原方案进行了修改,利用孩子们对周围生活的关注,不露痕迹地渲染了主题,使活动达到高潮。
张小莲:本着教育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理念,此活动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以及科学启蒙。
我们的思考
本活动是始于孩子对老师身材的一个不经意的评价而设计的,为了引导幼儿感知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视错觉现象,我们教研组进行了“一课三研”的研讨活动。在三次实施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参与研讨,充分发表各自的观点和建议,相互启发,不断反思,认识逐渐深入,最终解决了前两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修改后的第三次教学尝试,我们可以看出:黄老师和我们的教师团队已摒弃了“我想让幼儿了解”的观念,而将视点落在“引导幼儿主动探索”这样的学习层面上。教师的授课也不再是一种机械的表达行为,而是根据课堂状况与幼儿需要的一种对话式、互动式的行为。本活动旨在培养幼儿对生活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并在“玩中学”、“做中学”的理念下,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究,并将科学“回归生活”的理念深入浅出地呈现给幼儿。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小班科学活动:有趣的下落丰台三幼赵燕茹阅读人气:2275
- 大班科学:有趣的错觉海阔天空0107阅读人气:505
- 大班科学活动:玩锁(原创)蜗牛爬爬阅读人气:2092
- 大班科学活动《苍蝇和蚊子》彩色和弦阅读人气:2634
- 观大班科学活动《痒一痒》有感彩色和弦阅读人气:2256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眼睛变魔...花瓣雨阅读人气:2186
- [教师工作]幼儿小班科学课如何上才能城北阳光阅读人气:1828
- [业务管理]如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幼儿...快乐教师阅读人气:2477
- [教师工作]大班音乐活动Ann琹児阅读人气:3144
- [教师工作]我是大班实习教师,如何开展幼...韦庆良阅读人气:3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