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健康教育在幼儿园生活环节中的渗透——以进餐环节为例

作者:李君  来源:山东女子学院  上传时间:2014-07-07

      陈鹤琴认为:“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在这种“生活化”思想的指导下,基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幼儿教师应突破以往片面地将健康教育视为“体育活动中的动作发展”、“定期健康检查中的体能测查”等认识局限,充分挖掘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教育契机,注意从教学活动和生活活动两个方面人手,对幼儿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指导,并创造条件给予幼儿健康实践的机会,不断增强幼儿的健康意识,帮助幼儿逐渐将健康认知转化为健康行为和习惯。
      以一日生活中的“进餐”环节为例,教师应如何渗透健康教育呢?幼儿进餐时,仍然存在教师“催促吃饭”、“强制安静进餐”等问题,长期下去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为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到生理、心理、环境等诸多因素对幼儿饮食状况的影响,注重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融知识教育、情感交流、行为与习惯养成于一体,真正实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教育中提出的“为幼儿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使幼儿“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等教育目标,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协调发展。
      一、营造温馨环境,渗透健康饮食教育
      环境是幼儿能否健康生活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良好的进餐氛围,对于提高幼儿的进餐质量、丰富其集体生活体验、帮助其形成文明习惯均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可从两个方面人手让幼儿参与。
      (一)邀请幼儿共同布置整洁的物质环境
      进餐环境应整洁卫生,空气清新流通,餐具摆放有序,这有助于幼儿健康饮食和卫生习惯的形成。在环境布置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由教师和保育员布置的局面,邀请幼儿共同参与,如幼儿可以点数人数、摆碗筷、排桌椅、分水果等。在四周墙壁上,教师可运用鲜艳的色彩、生动形象的卡通造型、整洁的餐具摆放进行提示,对培养幼儿文明、有序、整洁的进餐习惯很有启发。
      (二)让幼儿自选同伴共同在愉悦的环境中进餐
      餐前短时间内不宜做剧烈运动,注重让幼儿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这样可以促进其消化腺分泌,增进食欲,促进良好体质的形成。在进餐环节中,播放轻松舒缓的背景音乐,幼儿可自由选择好朋友一起进餐,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教师减少催促吃饭、强制多食、安静进餐等反复说教,不在进餐活动中处理有关纪律的问题,只在幼儿请求帮助时采取必要的措施;还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进餐情况,从幼儿的进食量、表情等方面来分析幼儿的身体状况、食品质量,并及时与保健医生、炊事员交换意见,以便调整和改进膳食,保障幼儿身体和情绪的良好发展。
      二、抓住契机,开展安全与饮食习惯养成教育
      对幼儿而言,良好的进餐安全和习惯有助于膳食平衡,有利于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有助于良好道德品质与文明行为的形成。
      (一)开展安全教育
      教师要有意识地教幼儿尝试饭菜温度,以免被热菜所烫;教幼儿发现食物口味异常的方法,避免进食不洁和过期食物;指导幼儿正确使用餐具,不能挥舞或置于口中四处走动及打闹;引导幼儿进餐时细嚼慢咽,不大声喧哗、谈笑;教会幼儿去除骨头和鱼刺的方法;提示幼儿饭前、饭后至少半小时内不做剧烈运动,避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二)实施饮食习惯养成教育
      在一日生活多个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主要从几个方面入手:1.饮食定时,进餐有规律。“定时”一方面是指遵照大脑皮层动力定型的生理活动特点,幼儿开饭的时间要相对固定;另一方面是指鼓励幼儿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内吃完定餐,防止狼吞虎咽或磨蹭拖拉等习惯的形成。2.饮食定量,尽量少吃零食。要适当限制零食,最好以“加点”的形式相对集中供应,引导幼儿做到“零食不零吃”。3.专心吃饭,不分散注意力。引导幼儿吃饭时不嬉闹、玩耍,细嚼慢咽,懂得谦让。4.不偏食、挑食,全面摄取各种营养。
      三、顺应发展需求,进行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养成教育
      纵观幼儿园的进餐情况,不难发现成人对幼儿包办代替、亲自喂饭等现象,剥夺了幼儿自我锻炼、自我服务的机会。长期下去,限制了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幼儿容易从心理上变得胆怯、退缩。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帮助他们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逐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一)顺应幼儿独立意识的发展需要
      幼儿到了2~3岁时,独立意识日渐明显。尝试独立进餐是在幼儿的独立意识出现后,逐渐形成的一种生活自理需要。此时,教师可通过“过家家”等游戏活动,让幼儿练习给娃娃喂饭,以此熟悉小勺的使用方法。这样逐渐过渡到进餐环节时,幼儿开始尝试自己吃饭,自然地训练了独立进餐能力。
      (二)注重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教师不断向幼儿提出各种要求,使得幼儿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和目的性逐步增强,行为的冲动性相对减少,自觉性逐渐增加。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例如,可通过安排值日生等活动,让幼儿加人到餐具的准备和整理过程中;还可以组织幼儿到食堂帮厨、参观农贸市场等,通过买菜、择菜、洗菜等劳动,让其参与营养食品的制作,共同分享劳动的果实。对幼儿而言,这种积极的参与是增强服务意识的机会,也是自理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四、丰富体验途径,实施营养、种植等方面教育
      教师应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和生活活动,充分运用感知体验的教育方法,通过与其他领域教育如科学、社会教育的整合来实施健康教育,鼓励幼儿凭借自身的感觉器官和实际行动来认识、判别事物,进而形成正确的健康态度和行为。这种“凭亲身体验、让事实说话”的学习方法深受幼儿的欢迎。
      例如,营养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与种植角活动相结合。教师针对幼儿普遍不爱吃蔬菜的特点,结合年龄班科学教育内容,将幼儿园种植角开辟成“小菜园”,依据季节以及蔬菜的生长条件等合理规划。每班负责一块种植区域。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种植、管理、收获、制作、品尝多种常见蔬菜,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并在引导下记录蔬菜的生长规律、形态特点,讨论可食用部分的营养价值以及加工方法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幼儿分享经验、习得知识,体验与蔬菜一同成长的快乐,培养了对蔬菜的了解和喜爱之情,逐步纠正了偏食、挑食的饮食习惯。同时,实践活动也增强了幼儿同伴之间的合作、分享意识,增进了幼儿对植物的关心和爱护,并且学会了运用观察、记录、统计的科学方法进行问题探究。
      此外,教师还可通过开展“餐前营养播报”、“健康剧表演”、“蔬菜王国游记”、“食品广告大家评”、“不良饮食习惯曝光台”等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活动,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感知体验,激发他们对营养与健康体质,种植与合作等问题的积极探索态度,并逐步形成健康的饮食行为。
      五、关注情绪情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园健康教育包含身体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面对幼儿常见的食欲不振的情况,教师应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注意做到有针对性和趣味性。
      (一)多些宽容,少些严厉
      发现幼儿不愿吃饭,教师首先要多加宽慰和理解,不要严厉地强迫进食。正确的做法是仔细观察,分析原因。发现幼儿有影响食欲的躯体疾病,应待其身体恢复后,再逐步引发其食欲。
      (二)多些鼓励,少些批评
      纠正幼儿的不良饮食习惯,一方面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避免消极的暗示作用,防止抱怨、批评导致幼儿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三)多些花样,少些单调
      根据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教师可以变换食物的品种花样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用西红柿、菠菜汁和蛋黄等调面制作的彩色水饺和蝴蝶卷,层次分明的开花馒头,中间嵌以果脯、核桃仁的刺猬包等,都以形状和颜色取胜,比较适合幼儿的口味。再如,夏季天气炎热,幼儿食欲降低,体能消耗较大,为满足幼儿生长需要,可以制作一些色泽鲜明、形式多样、口感清爽、营养丰富的消暑食品,如冬瓜炖小排、糖醋黄瓜条、凉拌三丝、彩椒鸡丁等,通过适当调整口味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生理发育和心理成长需要,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原载《教育导刊》(广州).20l4.1下.38~40
编辑:cicy

上一篇:快乐运动 健康成长——构建自主、开放、多元的健康教育模式

下一篇:巧用图示开展幼儿体育活动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