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优化美术活动分享评价环节的思考——以中班美术活动“妈妈肚子里的我”为例
作者:胡军辉 许卓娅 来源: 上传时间:2015-09-28
在美术活动的分享评价环节中,教师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通过教师评价、师幼共同讨论、幼幼互动等方式,梳理、总结、整合幼儿习得的知识经验,不断将其完善,帮助幼儿由现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分享评价环节是美术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环。目前,大多数美术活动都采用“欣赏导入——创作表达——分享评价”的三段式基本流程。然而遗憾的是,活动最后的分享评价环节常常流于形式。为了优化分享评价环节,提高美术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对以上传统的“三段式”流程作了扩充、调整。
下面我们以中班美术活动“妈妈肚子里的我”为例来加以说明。
一、“妈妈肚子里的我”活动过程简述
“妈妈肚子里的我”是在临近感恩节时开展的中班美术活动。活动共分为六个环节:初步欣赏——自由创作——分享评价——再欣赏——再创作——再分享评价。这看起来只是将传统三段式流程整个重复了一次,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具有即时螺旋匕升功能的重复。其中第一次分享评价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经验;第二次分享评价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幼儿通过对自身进步的肯定上获得情感的满足,以便在未来能够更加自觉地在新的学习情境中应用这些经验。从实施后的总体效果来看,幼儿有了更多情感体验、自我表达、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的机会。
初步欣赏。伴着优美温馨的音乐,教师展示了许多幼儿妈妈怀孕时的照片。这为幼儿营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幼儿们在这一过程中都比较投入,并不时伴有讨论。之后,教师展示了一张胎儿的侧面照,并对照图片对胎儿的身体结构(头、身体、四肢)作了介绍。幼儿对这张胎儿照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为幼儿接下来的自由创作提供了关于胎儿身体结构方面的经验。
自由创作。教师引导幼儿自由想象和表现妈妈肚子里宝宝的形态,重点是帮助幼儿对人体基本结构有初步的整体认知。幼儿在教师提供的粉红色圆形纸上作画。
分享评价。教师选取了幼儿所画的不同身体姿势(正面、侧面、倒立)的宝宝,围绕“你画的宝宝在千什么”这一核心问题,和幼儿共同进行一一对应的意义解读(跳舞、爬高、翻跟头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注意倾听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的意见。从幼儿第一次完成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对于宝宝身体结构总体上掌握得不错,对于不同身体动态也有相应的想象、表达。
再欣赏。刻币呈现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打呵欠、扭动、倒立等胎儿典型动态定格图。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幼儿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拓展其对宝宝动态的直观认识,为下面的再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在此过程中,幼儿积极思考,与教师和同伴热烈讨论不同的宝宝动态。
再创作。幼儿在教师提供的各种形态的妈妈底板上作画。或站着、或躺着的微笑的妈妈形象为幼儿提供了情境支持,拓展了幼儿的想象空间,使其与妈妈之间形成情感上的联结。作画时,大屏幕上循环放映的胎儿动态定格图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表象支持,有助于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作画时会不时地与同伴比较、交流,也会向教师解释其绘画意图。将幼儿前后两次创作的作品进行对比可以看到,第二次创作的作品在身体结构的完整性、身体动态的表现、情感的表达等方面都要丰富得多。
再分享评价。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妈妈”送到“大草坪”上晒太阳。之后,幼儿和教师共同围坐在“大草坪”前。教师选取了翻跟头、双胞胎、多胞胎、长头发宝宝四幅图进行分享。在此次分享评价中,除了从身体姿势和作品意义两方面来解读外,教师更加注重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如:“翻跟头的宝宝不要把妈妈踩疼了哦!”“两个宝宝都笑眯眯的好开心!”“多吃东西就能快快长大出来见妈妈了!”幼儿开心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其余幼儿则认真倾听,有时也会向同伴提问。
二、分享评价环节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价值
分享评价环节作为美术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在于对幼儿已有经验进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拓展深化,帮助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探讨分享评价环节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价值。
1.梳理创作思路
与他人互动能够为幼儿更加关注自己的认知过程提供必要的刺激。幼儿在将自己的创作意图、作品形象讲给教师和同伴听的过程中,会努力洞察与反思自己的情绪隋情感、创作意图和表现能力。
本案例中,在回答教师“你画了一个什么宝宝”这个问题时,幼儿会试图回溯并描述自己最初的创作意图和情感体验,这也是幼儿对自己的创作思路和创作过程的再次梳理。如,当他人回应“你的宝宝还画了鼻子、头发和脚趾呢”时,幼儿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检视自己的想法,继而有意识地作出自我评价。在此过程中,幼儿渐渐养成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以及自我反思并不断完善的良好学习品质,这对于幼儿今后学习的自我管理和监控能力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
2.分享他人观点
在分享评价环节,通过集体分享讨论,倾听同伴的创作意图,幼儿能逐步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想法,尝试从他人的立场和角度去欣赏作品。在此过程中,幼儿逐渐去掉自我中心,懂得美术创作并无对锴之分以及同一幅作品可以有不同命名和解读,继而慢慢形成一种看待人、事、物的多元价值判断视角。
在本案例中,一个幼儿看到教师出示了一幅头朝下的宝宝的画,便大声说:“老师,她的不对,画反了!”在接下来的分享评价环节,教师特意让画倒立宝宝的小作者说说她的想法。原来小作者是有意要画“翻跟头”的宝宝。如此一来,之前从自己立场出发去评判他人作品对错的幼儿便会思考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不同之处,进一步了解不同人看问题的观点、立场和角度是不同的。
3.迁移学习方法
创作表达需要广泛而坚实的方法、策略的积累。幼儿可以获得教师或同伴分享的学习方法,并用这些方法指导自己进一步的创作与表达。毋庸置疑,幼儿积累的学习方法越多,越能对自己的创作与表达形成有效的支持,也更有助于自己将好的方法和策略迁移运用到相似的学习情境中。
在本案例的第一个分享评价环节,幼儿了解到,可以把纸倒着或倾斜着画不同姿态的宝宝,可以参考屏幕上宝宝动态定格图来画,可以现场观察同伴的身体来画,还可以想象弟弟妹妹的样子来画。在此基础上,幼儿在进一步创作时对原有经验与新经验进行了创造性的“重组”,这是顺应幼儿内心需要自然展开的,而作品质量的提升又会帮助幼儿获得对自我评价的积极体验。幼儿在获得运用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体验后,就会将好的方法迁移运用到以后的创作中。
三、优化分享评价环节的教育建议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在活动中间增加分享评价环节后,幼儿能从中获得创作素材和灵感以及学习方法,并能在接下来的创作中应用。
我们认为,教师除了在美术活动中增加分享评价环节外,还要注意从以下三方面优化分享评价环节,以避免该环节流于形式。
1.更加注重“倾听幼儿的画”,拓展幼儿表达渠道
日本教育家鸟居昭美曾说:“幼儿的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我们这里所讲的“倾听幼儿的画”,不仅仅是指教师要用耳朵听幼儿介绍自己作品的意义,还包括当幼儿采取其他表达方式,比如用肢体表达时,教师能够解读幼儿传递的信息。教师不只是用耳朵听,更要用心去感受、去接纳不同幼儿的审美表现、需求表达。
之所以要拓展幼儿的表达渠道,一方面是由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尚在发展中,多渠道表达有助于教师解读幼儿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另一方面是由于幼儿的表达风格不同。传统的分享评价环节大多采用语言表达方式,这比较适合听觉偏好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幼儿。而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幼儿可能在分享时说不出来,或对别人单纯用语言描述不敏感。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幼儿采取其他表达方式。
具体到本案例,做法可以是:对于语言表达偏好的幼儿,教师可以让其说说这个宝宝在干什么;对于形体表达偏好的幼儿,教师可上鼓励其用身体语言表达宝宝在妈妈肚子里跳舞的样子;对于综合性艺术表达偏好的幼儿,教师可以给予其表现机会,让他表演一下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这样一来,就能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的各类审美、表达经验,从而拓展表达渠道。
幼儿作品是幼儿用艺术的语言来表达他对外界事物、对美的独特认识和情感体验,是其丰富多彩内心世界的反映,是幼儿个性化心理需求和情感的表达。教师如果只对幼儿作品本身进行解读,那就可能只能窥探到其内心世界的“冰山一隅”。所以教师要重视、尊重幼儿的隋感体验,通过幼儿的多种表达来读懂幼儿的“画”。
2.运用“追问”策略,提升师幼互动质量
在分享评价环节,当幼儿表述有困难时,教师要能解读潜藏在幼儿不完整语言背后的意义,运用追问策略帮助幼儿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表述清楚。特别对于幼小儿童来说,他们可能会出现说不清楚、只说半截话、词汇贫乏、语法错误等情况,这时,教师就要适时介入,不断追问,引导幼儿逐步学会用精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当幼儿的问题意识薄弱、反思能力欠缺时,教师也要采用追问策略,针对具体情况,帮助幼儿先对问题进行定位、定性(问题在哪里,是什么),然后引导幼儿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要把握追问的契机,洞悉幼儿的所思所想、情感体验、问题和疑惑,同时引导幼儿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发现并解决问题。例如,在分享评价时,教师可问:“你们在作画时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当你遇到困难(画不出来)时可以怎么办?”经过教师不断追问,幼儿会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并开动脑筋努力寻找解决之道(向同伴学习,请教老师,看大屏幕等)。
3.提供更多幼幼互动的机会
教师要更多地把评价的话语权让给幼儿,引导幼儿相互评价。幼儿与同伴间的相互学习往往比单纯由教师评价更有效。
本案例中,教师充当了“牵线搭桥”的角色。教师请幼儿发表对某一幅作品的看法,鼓励幼儿讲出他人作品的可取之处。而当幼儿对同伴的创作意图有疑问时,教师则鼓励幼儿直接与小作者对话和讨论。如此,幼儿能逐步学会主动了解他人的创作意图,也能逐步学会主动吸取他人的有益经验为己所用,这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
对于小班和中班幼儿来讲,分享评价环节的师幼互动大多由教师发起。幼儿实际上是通过教师的中介作用,与作品互动,与小作者互动。到了大班,教师可以逐渐退出,给幼儿提供更多幼幼互动的机会。教师可以让幼儿组成小组进行直接交流、讨论,促进不同水平幼儿相互学习。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自:《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5.07-08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中班美术活动设计:猫咪相册gaof阅读人气:2642
- 中班美术活动:弹珠滚画一朵白云阅读人气:2285
- 中班美术活动:弹珠滚画小陆阅读人气:3661
- 如何开展小班美术活动笑舞人生阅读人气:1995
- 小班美术活动:快乐的小雨滴小矮人阅读人气:2686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园长管理]美术活动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城北太阳花阅读人气:1482
- [业务管理]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内容...静夜清风阅读人气:2437
- [教师工作]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眼睛变魔...花瓣雨阅读人气:2186
- [教师工作]有没有较好的小班美术手工课推...Goth阅读人气:2280
- [教师工作]求一份中班室外活动课幸福唯一阅读人气: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