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模仿类游戏对农村儿童社会化的促进作用

作者:刘大维 胡向红  来源: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  上传时间:2013-08-07
[  ] 
 
体育对实现人的社会化目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儿童来说,体育模仿类游戏除了能够帮助他们提高身体机能外,还能够帮助他们掌握各种必备身体技能、促进个性与智力发展、形成意志品质、理解社会规则、促进人际交往,因此在促进儿童社会化方面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价值。农村教师应能针对农村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农村教育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设计和运用恰当的模仿类游戏,以此改善农村儿童体育教学效果,提高农村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 农村儿童;社会化;模仿类游戏;体育教学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是儿童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根据这一目的,游戏教学逐渐成为儿童体育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特别是在农村环境中,如何利用游戏教学促进农村儿童的社会化,已经成为农村体育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体育在儿童社会化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学基本原理明确告诉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社会化。[1]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人的社会化目标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化是通过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来实现的,人的社会化指个人与社会生活不断调适,使人从“生物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即一个人进入社会以后,终身都会接受社会文化和行为模式的教化,同时完善和发展着自己的个性。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必然要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会生活的延续性,并吸收前人的经验和智慧。而当具备一定条件时,人又会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2]在这一意义上,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包括传授基本生活技能、教导和学习各种行为规范、确立生活目标和建立价值观念、培养社会角色。个人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家庭教养、学校教育和工作单位培养等。社会化的主要意义在于为个人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条件,并使新生一代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延续和发展社会生活奠定基础。[3]
总的来说,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学习社会规则、获得社会适应能力、掌握社会交往技能、形成与他人互动的社会关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校教育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其中,体育由于其自身特点,如直接与人的身体活动相联系、包含大量人际活动、容易建立人际互动关系等,[4][5][6]使得体育相较于智育、德育而言,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从这一意义上说,教师与其他广大教育者应当重视体育对培养儿童社会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作用。[7]
 
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儿童的身体发育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骨骼生长很快,但易弯曲变形,容易脱臼或关节损伤,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功能调节还不够完善,肌肉的力量较小,肌肉的协调性发展差异大,比如一年级的学生写字时不仅速度很慢而且不工整,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就不适合选择强度太大、时间太久的模仿类游戏,游戏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训练儿童动作的规范性方面。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大脑飞速发育,易兴奋,表现为既爱说又爱动,他们的注意力一般只能维持15—20分钟。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在生活、学习、活动等方面仍然需要成人的监督和具体指导。他们对老师也有着特殊的依恋心理,对老师的信任超过了对家长的信任,经常把“我们老师说了”挂在嘴边,他们喜欢评价别人,也容易受他人评价的影响。在评价自己时,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总是看到自己的优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进行儿童体育教学时,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权威,维持儿童的注意力,鼓励和引导儿童参与体育教学活动。
对于儿童而言,游戏是他们熟悉社会规则、锻炼社会技能的绝佳途径。喜欢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而模仿又是儿童的本能。因此,教师应充分抓住儿童的兴趣去挖掘他们的潜能,可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体育模仿类游戏,寓教于乐,满足儿童爱模仿的需求,同时促进他们身体(协调、灵敏、形象)和心理(个性、智力、意志品质)的发展。
 
三、体育模仿类游戏的社会化功能
 
体育模仿类游戏主要是通过模仿动物或人的各种动作、行为或场景,将生硬的体育动作转换为乐趣横生的情景模拟,帮助儿童理解动作或运动的标准与规则,帮助学生形成体育运动的直观感受与规则概念的教学组织形式。体育模仿类游戏除了能够帮助儿童提高身体机能外,还能够帮助儿童掌握各种必备身体技能、促进个性与智力发展、形成意志品质、理解社会规则、促进人际交往,实现体育活动的社会化功能。
 
()帮助儿童掌握必备的身体技能
 
模仿类游戏是通过简单的模仿进行愉快的身体活动,由此满足身体的发展需要。通过模仿类游戏,学生学习和模仿动作的能力将有较大提高,从而促进儿童身体发育。比如“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就简单易模仿又有趣味性,一追一跑一躲中,无形就训练了儿童的速度和反应能力。又如“猴子摘桃”的模仿类游戏可以训练学生的跳跃能力,儿童借助想象,通过模仿猴子的滑稽动作,可以生动而自然地学习走、跑、跳、投、攀岩、钻爬等人体基本活动技能,使儿童获得生存必须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度、协调性等身体技能。
 
()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模仿能力是一切学习的基础,通过简单的模仿,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如“蛙跳”游戏通过身体的模仿动作,可以帮助儿童将自己的心灵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在获得观念的同时学会利用外部动作表现自我,这是儿童心灵活动的需要。通过各种动作的模仿,儿童的动作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形象思维得到触发,由此有助于儿童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说,对动作准确性与动作类别的判断,使得儿童的判断能力得到了训练;对动作的模仿与记忆,使得儿童的记忆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对人和动物的特征性动作的抽象与模仿,能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表现力,使儿童的思维更为活跃,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更加敏捷发达,同时能够不断锻炼和增强儿童的认识能力、接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儿童个性与意志品质的形成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幼儿的个性心理特点差异性很大,但在他们进行动作模仿类游戏的时候,普遍表现为兴高采烈和跃跃欲试。如教师说出游戏“猴子摘桃”,不少儿童就开始模仿猴子的样子,跃跃欲试了,教师就可以顺势加上一个故事情节导入,激发他们参与游戏的兴趣,用模仿类游戏中个性建设这个亮点,寓教于乐。儿童不同于成年人,做得不好,没有太多的计较,而且其同伴还会给予他鼓励和支持,从而使认同自己长处与优点的儿童正确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华。认识到自己不足的儿童,也将会有方向地努力改善和加强自己。这既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又能取得特殊的教学效果。
儿童身体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他们的自制力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体育游戏则能唤起儿童坚持的欲望,如在“看谁的动作模仿得最形象”的游戏中,老师让儿童在3秒钟内摆一个动作,看谁的动作最特别最形象谁就赢。这类游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又如“警察抓小偷”的游戏就能很好地培养儿童的果断性,因为不够果断就很容易被抓到。另外一些游戏具有一定的难度与挑战性,但通过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儿童不仅需要运用体力,还需要调动智力,采用一定的战略战术克服困难,才能取胜。这种模仿类游戏有助于培养儿童果断、勇敢、机智等性格品质与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特征,在经历挫折和困难的过程中,儿童的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逐步提高,最终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促进儿童对社会规则与行为规范的理解
 
对社会规则与行为规范的理解与接受,是社会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他们对于规则没有概念,倾向于我行我素、不管他人的感受,因而从幼儿园教育开始,对于社会规范的教育就一直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由于其他课程大都采用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大都是约束性的,如要求儿童不得随意讲话、不得乱动,因而儿童容易心生反感,从而难以理解规范的重要性。而在模仿类游戏中,规范以游戏规则、参照标准、获胜手段等方式出现,有助于儿童发自内心地理解和接受这些社会规则。
在模仿类游戏中,学生很容易感知到规则的存在。如对于动物或人的动作的模仿,能够使学生形象地理解参照标准的含义,再加上老师的示范、鼓励与引导,学生就能很直观地理解游戏规则的含义与重要性,而老师对儿童模仿行为的评价与奖惩,将进一步促使儿童深刻地体会到,只有遵守游戏规则、沟通与合作、向他人学习等,才能得到教师的认可。在此过程中,儿童对社会规则与社会交往的认识必将日益深刻。
 
四、农村体育模仿类游戏的实施策略
 
由于教育资源与环境的限制,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与城市有着较大差异,教学过程中面临着各种不同的问题。[8][9]在农村儿童体育教学中,模仿类游戏教学应采用如下策略。
 
()注重游戏的直观性,激发儿童的参与热情
 
模仿类游戏富于直观性,通过教师的动作示范,鲜明生动的形象能够让儿童直接感受到动作的结果印象,激发其对模仿类游戏的兴趣和热情。儿童的动作思维要与具体形式相联系,因此教师希望儿童学习的具体动作应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此外,由于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农村儿童相较于城市儿童而言,较少受到现代电子玩具、网络游戏等的影响,直观的动物模仿类游戏、生活场景类模仿游戏仍然能够较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提高游戏的直观性,以此激发儿童的参与热情。如小班游戏“走走走”模仿各种动物的走法,如果教师能把其动作要领编成儿歌或者顺口溜的形式,将不仅有助于强化动作的规范性,而且能够很好地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与参与兴趣。像小兔走路蹦蹦跳、小鸭走路摇呀摇、小乌龟走路慢吞吞、小猫走路静悄悄这样的形象语言,不仅能够生动地刻画出这些动物的特征,而且可谓比喻贴切、生动、有趣、简单易学。这类游戏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注重农村生活实际,模仿类游戏尽可能贴近农村生活
 
儿童的身心特点表现为活泼好动、爱模仿、可塑性大等,他们的思维发展经历着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同时,儿童年龄小,缺乏知识经验,喜欢模仿周围人的行为,凡是他们感兴趣的事都容易引起他们的模仿。因此,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在动作技能学习上应注意运用一定的综合性游戏,以此增加儿童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形象化的动作、声音培养他们的模仿能力,由此进一步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
与城市儿童不同,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农村儿童对动物或人们生活场景的观察来源要少得多。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设计模仿类游戏时,应多选择农村儿童身边熟悉的动物,对于农村学生难以见到的动物则应减少模仿。如对农村儿童而言,模仿猴子爬树的动作可能是较为容易的,而模仿鸵鸟走路则要困难得多。对于人类生活实际的模仿,也应主要从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中选取,应立足于对农村人们生活的观察。因此,对于农村儿童而言,模仿干农活可能要比模仿工厂生产更能激发其参与的兴趣。
 
()充分发挥农村生活环境的优势,弥补设备不足的劣势
 
由于农村体育设施较为缺乏,一些要求固定体育设施的活动较难实现,这就要求农村老师在教学中要因地制宜,在模仿类游戏设计中充分发挥农村生活环境的优势,以弥补体育器材与设施投入不足带来的劣势。如在对动物的模仿中,可充分利用农村广阔的草地、山林、田野,充分利用对大自然及各种动物的接触机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开展各种模仿类游戏,以此提高农村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水平,促进其社会化。   
总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社会化,体育在实现人的社会化目标方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模仿类游戏能够较好地帮助儿童认识世界与自我,促进其社会化过程。对于农村体育教学而言,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针对农村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农村教育教学环境的实际,设计和运用恰当的模仿类游戏,改善农村儿童体育教学效果,提高农村儿童身心健康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11.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5.
[3]刘大维.中国军事体育社会化研究[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9—1O.
[4]章劲松.体育群体中个体角色的社会化[J].社会学研究,1995,(4).
[5]赵宏.体育对人的经验改造及促进人的社会化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6).
[6]李树旺.西方社会学对体育与社会化研究的理论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7,(6).
[7]郑姚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论体育教学与学生社会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4).
[8]赵超.影响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因素及应对措施[J].继续教育研究,201O,(11).
[9]黄若涧.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1,(36).
 
编辑:cicy

上一篇:探究运动器材的摆放与幼儿运动心理的关系

下一篇:体育游戏对3-6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