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游戏对3-6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作者:郭井双 潘秀丽 汪作朋  来源: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上传时间:2013-07-30
摘要:幼儿时期是心理快速发展阶段,而心理发展又离不开动作。虽然动作本身不是心理,但动作和心理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游戏是幼儿时期的主导活动,而体育游戏在幼儿各种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它对幼儿心理发展具有全面的促进作用。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逻辑分析、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游戏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阐明体育游戏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体育游戏对提高学前儿童认知能力,丰富情感,形成良好意志品质等具有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体育游戏
 
毛泽东同志在<新体育>的题词中写到:“要活动,要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这足以说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性。而3-6岁学前儿童具有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等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倾向于动的游戏,自然体育游戏最受其青睐,能使他们玩兴长久不衰。体育游戏将走、跑、跳、爬越等人类生活最基本动作寓于娱乐性极强的活动之中,激发了学前儿童对体育游戏的兴趣,不仅有利于儿童身体发育,同时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独生子女居多时代,在儿童成长中也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如,自闭,怕人,不会与人交流,不合群,孤僻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经常参加体育游戏可以预防和改善儿童的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体育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交流、协商、讨论的机会,有助于儿童扩展知识,丰富认识,调动思维,提高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体育游戏对学前儿童心理过程的影响
 
1.1体育游戏对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
1.1.1体育游戏对学前儿童感知能力的影响认识过程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它是由感觉、知觉、思维、想像和记忆等不同认识过程组成。感知过程是认识过程的感性认识阶段,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前提。感知觉对儿童来说非常重要,它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最早的和最主要的手段,是儿童发展高级认知活动的基础。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考的基础。对于3-6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他们不会刻意的去接触物体,只有在游戏和玩耍中才会不自觉的去接触,感知和进一步认识。在体育游戏中他们会有意或无意地去感知,认识游戏中所需要的和相关的器物。因为儿童参与体育游戏多是自主自愿,积极主动的,没有外在的压力和强迫,体育游戏能以其独有的特点深得儿童喜欢,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来提高儿童的感知能力。比如,孩子们未接触过有关球的游戏,那么他对球的属性就不了解,更无法全面认识球。一般情况下,儿童对球都比较感兴趣,球的种类也很多,我们在儿童专卖店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球,几乎每个儿童也都会拥有一个或几个这样的球。通过球的游戏可以锻炼孩子手的灵活性,身体的协调性,动作的敏捷性。对于3-6岁的儿童来说他们已不满足于自娱自乐了,喜欢找小伙伴们共同玩耍,球的功能和作用在儿童游戏中被充分展现出来,儿童也获得了关于球的感觉和知觉,对球有了全面的认识。显然,通过体育游戏可以丰富儿童的感性认识。
1.1.2体育游戏对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影响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1]。从不同的角度,可将思维作不同分类,3-6岁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比如,他们凭借具体实物(球、器械等)进行操作或借助表象进行模拟游戏等。具体形象思维是一般形象思维的初级阶段,也是个体智慧发展必须经历的重要阶段。思维在体育游戏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样,体育游戏对儿童思维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体育游戏对儿童极具吸引力,这是无可非议的,但任何一种游戏儿童长时间从事总会有厌倦的时候。当意兴阑珊时,他们就会创新求异,当原有的体育游戏不能满足儿童运动的需要时,儿童会对体育游戏的内容、形式及规则等进行修改,直至满意为止。儿童游戏不同于成人比赛,他们不局限于规则范围内,会根据自身需要来修改和设计,新颖好玩的体育游戏可让儿童的玩兴大增,大有意犹未尽之感。而儿童们无论是改编还是创造游戏均离不开思维的参与,如果儿童没有思维的积极参与他便无法对事物进行认识,无法解决疑惑和面临的问题,更谈不上求新求异了。因此说体育游戏的开展有利于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1.1.3体育游戏对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影响语言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的能力之一,是儿童发展其他高级认知活动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础。婴儿的大脑在出生后具有区分语音刺激与其他刺激的能力,而且这种语言能力一生下来或在出生以前就优先地在左半球发展。但是,随着大脑的发育,与语言活动相对应的皮层功能区不断经历着专门化的过程。0~5岁是儿童大脑高速发育的时期,也是儿童语言习得的敏感期[1]。语言的发展速度与水平与适宜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在家庭中儿童主要是模仿父母的话语,同时,儿童语言的发展与其他认知活动等的相互作用也是分不开的。
体育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它以其丰富、多彩、有趣等特点被儿童喜爱和依赖。在游戏中儿童不仅能接触到共同玩耍的伙伴,同时还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物体,在游戏中小伙伴们用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的机会较多,通过体育游戏的嬉戏玩耍能够锻炼和提高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体育游戏不是让儿童被动的默默接受,而是要其主动参与,不仅身体要参与,语言上也要参与,要不断的交流和表达。体育游戏是提高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锻炼途径。
1.1.4体育游戏对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影响体育游戏是学前儿童自主参与的,没有强制和义务。儿童在体育游戏中,可以利用假想的情境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各种活动,又不受真实生活中客观条件的限制,能“真切”体验成人的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因而成为学前儿童最喜欢的活动,也是他们的主导活动。
为了使体育游戏更具吸引力,能够将伙伴们经常、持续地聚集在一起,儿童不断地发挥着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更多的能与小伙伴共同分享的体育游戏形式并乐此不疲。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设计游戏,即使没有正规的场地、设施,他们也会如同有其存在一样,凭借灵活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孩子们想踢一场足球赛,尽管他们选择的空地没有边线、底线以及球门这些标记,但并不妨碍一场热烈的足球比赛,因为他们总可以找到其他象征性物品替代(如,插两个树枝,放两块石头或土块等),或者是履行他们心理已有的“约定”的界限。
1.2体育游戏对学前儿童情感的影响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体育游戏又是儿童游戏中的主导活动。它不仅能促进儿童身体发育,同时对心理过程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体育游戏中孩子们为了能够满足玩的需要,共同计划,共同协商,合理分工,饰演各种角色。在不同的体育游戏中,儿童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能使游戏顺利进行并在其中尽兴,成功地履行各个角色的义务和责任逐渐成了儿童们的自觉行动。学前儿童与同伴交往时,经常表现出更多、更明显的愉快、兴奋和无拘无束的交流,享受着游戏带给他们的乐趣,可以满足儿童归属,爱和尊重的需要。良好的同伴交往,还可成为儿童的一种积极情感依赖,对学前儿童具有重要的情感支持作用。体育游戏中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逐渐学会认识他人观点,学会了解他人、理解他人、约束自己、改变自己不合理的行为与想法,学会与同伴相处,克服认知上的自我中心状态。这是儿童适应社会必须具备的品质,体育游戏对儿童适应社会,遵守社会规范具有积极意义。
1.3体育游戏对学前儿童意志品质的影响
儿童具有活泼好动,自制能力不强的特点。他们很难掩饰自己情感、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情绪高涨、兴高采烈的情形下,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平日想让儿童静站两分钟都很困难,但为了能使自己喜爱的游戏顺利开展他们愿意遵守体育游戏的各项规则,这种主动、自愿的遵守无疑加强了儿童在生活中的自我约束力。
体育游戏是趣味性,刺激性极强的游戏,可长期吸引儿童。如攀爬,蹦床等游戏极具挑战性,在刚参加这些游戏时多数儿童都会存在某种程度的胆怯、恐惧心理,想玩又不敢,不玩又心痒,放弃又不愿。这种极其向往心理使得他们尝试着去接触,去参与,渐渐的胆子大了,可以和小伙伴一同玩耍这个游戏了。即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他们也会学着去克服,去努力,这对儿童意志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儿童在体育游戏中总能体会到新异的刺激,体育游戏进行时的情景经常发生着变化,游戏的结果又常常是难以预料的。由于结果具有的不确定性,注定了体育游戏带有竞争性,在体育游戏过程中儿童便形成了竞争心理,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在体育游戏的比赛中可以得到满足。如追逐游戏,跳猴皮筋,踢球等,失败与成功让他们体会到要有“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逐渐学会了自我调整,自我控制。
 
2体育游戏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影响
 
2.1个性倾向性
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先天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环境的影响。虽然个性受生物特性制约,但对个性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社会生活条件——环境和教育。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到的环境,是对儿童影响最早、最直接,时间最长的环境。但随着幼儿运动能力和交流技能的发展,3-6岁这一时期的学前儿童的社会生活领域比婴儿期扩大许多。此时儿童已经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理解他人的想法,他们已不满足呆在家中与父母嬉戏了,而是向往窗外,向往有小伙伴的地方,期待着与他们共同玩耍。这一时期的学前儿童比较喜欢在奔跑追逐中游戏,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动的游戏是他们游戏的主体。在以独生子女为主时代,核心家庭是现代社会的主要模式,三口之家比较普遍。孩子的个性培养引起了家长的关注。从游戏中可以了解到儿童的兴趣、动机、志向和信念等,体现了人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在体育游戏中,孩子们为了玩得尽兴,不断提出各种建议和要求,这就使得儿童的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和目的性逐步增长起来。这时,儿童开始能为较远的目的而行动,能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集体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逐步形成了一些比较稳定、经常、有倾向性的心理特性。
2.2个性心理特征
儿童是家长的期望,是祖国的未来。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家长对孩子的希望。要想成为活泼开朗,乐于助人,勤于动脑,思维开阔,想象丰富,人格健全的人,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从儿时培养。于是游戏成了家长和幼儿园老师的首选,体育游戏又是儿童最喜欢参与的活动。在游戏中儿童行为的冲动性相对减少,自觉性相对增加。此时,儿童不但能服从于集体要求而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且也开始能比较自觉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例如,在体育游戏中儿童为了能融入群体,受人喜爱而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并进一步将其转化为内在行为。为了孩子的茁壮成长,家长会鼓励儿童参与,甚至是自己也亲身参与其中,让孩子体味快乐,提高认识、判断和分析等能力。为儿童学习技能、交流经验、宣泄情绪、融洽关系,习得社会规范、完善人格提供了充分的机会。体育游戏对儿童良好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游戏之所以成为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和游戏本身的特点和它在儿童身心发展上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虽然游戏的种类很多,但无论怎么划分动作游戏都是游戏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体育游戏是以动为主,深受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喜爱。在体育游戏中儿童可以通过玩来增长知识,提高生活技能,遵守社会规范,理解和体验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快乐中学习和开发智力。这种玩中学的游戏是现代家长和儿童共同青睐的对象。
3结论
(1)鼓励儿童参加体育游戏,当儿童胆怯畏惧时,作为儿童最为依赖的家长要正确引导,让儿童逐渐敢于参与,融入群体。因为在不同体育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适应体育游戏中的角色要求的过程中,将这种体验移植到社会生活中,有助于儿童成功扮演社会角色。
(2)儿童在嬉戏玩耍时家长不要过多干预,以免限制儿童的思维,以家长的意识为转移,束缚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
(3)当儿童在游戏中与小朋友产生矛盾或问题时,家长尽量不要参与,让孩子们自己解决。可以锻炼儿童交流、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其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家长应诱导和启发儿童积极参与体育游戏的创新和求异,并遵守游戏规则。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体会,去思考,去总结。提高儿童观察,认识,判断,想象和独立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2(8).:242,492,499
[2]周念丽,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1-92.
[3]尖措吉,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学前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5):13-14.
[4]吕树庭,刘德佩.体育社会学(第一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9):121-123.
[5]刘聪,李朔,张洪武,等.论体育游戏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价值及其运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8):56-57.
[6]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6):23.
[7]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352;375.
[8]朱智贤.儿童心理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193-194;262-263.
 
编辑:cicy
更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请关注中国幼儿教师网第18期专题: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上一篇:体育模仿类游戏对农村儿童社会化的促进作用

下一篇:民间游戏如何在幼儿园"重现"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