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脑科学家的5个忠告——专访哈佛大学库特•费舍尔教授

作者:程洁  来源:  上传时间:2013-04-28
面对家长“什么样的早教方法对孩子更好”,“孩子整天瞎玩,什么都不学,该怎么办”诸如此类的问题,我通常的回答是“游戏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虽然一些家长并不买账,但我认为,这类问题其实并不需要过多解释,大部分家庭正在实践的往往是生活中自然筛选出的恰当方法,无所谓“对错”,只相关是否更适合某种文化、阶层或人群。需要在早教上进行特别干预的只是一小部分有特殊需要的家庭,比如社会经济地位低、家庭成员关系极端紧张等。
但是,最近听到的一些观点改变了我的看法。
“以前听老人和妻子的观点,孩子小时不用教,结果孩子上幼儿园前就是吃好睡好,时间全玩掉了,什么都没学!”
“宝宝4岁了,现在才开始右脑开发、经典诵读,是不是已经太晚?”
“虽然起步晚了,总比什么都不学好!那么可爱的孩子被我耽误了,真是后悔啊!”
难道吃好睡好不是应该满足的正当需要吗?难道在游戏中度过正常的童年,还需要担心和后悔吗?难道那些通过“广而告之”的早教理论、早教方法、早教产品、早教课程真的对孩子有益吗?我意识到,如果再没有合适的人出来说点什么,事情可能会变得非常糟糕。家长太需要一帖面对各种早教理论、早教产品、早教课程的“解毒剂”。
2012年底,我有幸在3Kids互动宝宝的安排下,采访了来华学术交流的哈佛大学库特·费舍尔(KurtFischer)教授。作为国际“心理、脑与教育”协会的创建人和首任主席、哈佛大学教育神经科学的学科带头人,费舍尔教授结合自己的团队、国际主流脑科学和教育神经学研究的成果,回答了关于早期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也对家长提出了若干忠告。
 
忠告1
 
左右半脑开发的误区
 
一说到“开发孩子的大脑”,很多人会想到左右半脑分工,甚至称左脑为“学术脑”,右脑为“艺术脑”,认为背诵、进行数学逻辑推理等能刺激左脑发育,舞蹈、画画和亲子沟通等能刺激右脑发育。事实上,这种想法依据的脑科学研究早已过时,现在更多的脑科学家认为,大脑的不同部分是以网络的形式协调运作的,而不是左右半脑截然分工。费舍尔教授了个例子,当人在电脑屏幕上看到一个词语时,大脑内部会出现颜色层次丰富、彼此交融的景象,这正是因为大脑所有的部分都在同时协调运作。也就是说,不论是背诵、逻辑推理,还是舞蹈、画画,大脑都是在整体运作的。费舍尔教授早前就已指出,所谓“右脑开发”理论已被证明是错误的。
 
忠告2
 
不宜过早给孩子定性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一句中国俗语,但费舍尔教授指出,不宜过早给孩子定性。如果家长跟着各种流行的“早教理论”、“早教方法”、特长教育,早早地就把孩子的发展限制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方向,然后拼命努力往这些方向发展,那未必是在帮助孩子。
教授指出,“人的智力最大特点就是基于不一样的大脑,有不同的兴趣和目标。在教育的实践中,最关键的并不是要引导所有的孩子都有同样的兴趣,也并不是让所有的孩子都沿着同样的发展途径成长。所以,给孩子设定发展目标的时候,千万不要对孩子进行分类,这样的分类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和目标不一样,所以一定要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
采访中,费舍尔教授还以自己的学生托德·罗斯(Todd Rose)的经历为例,罗斯在高中时,每次考试都不及格,学什么都不行,只好退学;后来,经过恋爱、结婚、生子,开始觉得教育很重要,于是又返回学校努力读书、考学、做研究,现在已是哈佛大学最成功的年轻教师之一,成为一位非常有创造力的人。罗斯曾把自己比作是“黑绵羊”,2013年描述他有趣经历的一本书《方钉子》(Square PEG)也将出版。他的经历告诉人们,一个人只要具备在生活中找到自己和目标的能力,哪怕他与别人相比再“另类”,他也可以获得普遍意义上的成功。我们应该更多地包容孩子的个性,尊重其特有的发展网络,而不是很早就将其定性为“圆”或“方”。
 
忠告3
 
允许孩子发一会儿呆
 
费舍尔教授在推荐近年来脑科学的新研究成果时,谈的最多的就是人脑的“默认网络”。这个听起来陌生的名词描述了大多数人都有的一种状态——发呆,也就是做“白日梦”。
有的研究认为,当我们坐在这儿,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时,大脑并不是完全停止工作的。这时,默认网络其实在悄悄运作,将日常的种种记忆片段进行整合,为未来的行为提供参考。有的研究认为,默认网络处于随时待命状态,抓紧一切零散时间,积少成多地处理大量的短时记忆信息,在建立大量神经链接的同时消耗非常多的能量。
费舍尔教授的团队在研究中发现,当人处于默认网络状态时,不去想外界,会更多关注自己,包括身体、精神。而儿童的“默认网络”更多汇聚在感觉和运动皮层,就像处于迷宫中的一只小白鼠,它的默认网络就主动围绕感觉自己在哪里、应该怎么移动来展开工作。
尽管相关研究才刚刚开始,很多研究成果距离运用、推广还很远,但至少可以肯定一点,当孩子偶尔发呆时,不要去打扰他们,“发呆”也是身心发展的正常需要。如果为孩子安排了太多的学习任务,占满孩子的清醒时间,让孩子连“发呆”的机会都没有,那么孩子的发展反而会受到阻碍。
 
忠告4
 
信仰爱的力量而非单纯依赖技术
 
早期教育到底什么最重要?费舍尔教授的回答出乎意料地干脆和简单:“早期教育中,最关键的是让孩子感觉到被爱。让孩子感觉到至少有一个人是实实在在地爱着自己的,这是早期教育中最重要的元素。安全感是孩子最初的需求,感觉到被爱是人生的起点,只有感觉到被爱,才会对人信任;只有被爱、被信任的需求得到满足,人才会健康,才会有信心,人际关系也会更和谐。”
 
忠告5
 
关键期并不是一个时间点
 
费舍尔教授还进一步诠释了“关键期”的概念,人脑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在关键期内任何时段开始的学习都是富有成效的。只不过,和广告宣传中不同的是,关键期并非那么稍纵即逝,语言关键期从1岁一直延续到15岁,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更长,而且早年经验的缺失可以在日后的发展中得到弥补。这就提醒家长,让孩子进行某一技能的学习时,比如第二语言、特长,不要太着急,学习不是越早开始就一定越有效。
费舍尔教授提醒家长,孩子的大脑非常具有灵活性,富有弹性,但学习内容并非无限制的,一些门开了,另一些门自然会关上,不要在安排孩子的生活时,只围绕着某一技能的学习,而剥夺了其他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大脑还是会有一些弹性和灵活性的,所以即使你十几岁,由于灵活性的存在,还可以继续学一些其他的东西,就像青少年时期再开始学英语,也可能学得很好,这是大脑本身决定的。
(感谢3iKids互动宝宝整理并提供访谈记录)
 
编辑:cicy

上一篇:宝宝是不敢交往还是不会交往?

下一篇:“幼儿心理健康研究”专题综述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