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探析

作者:陶金玲  来源:江苏省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上传时间:2013-04-15
戏剧是一种集文学、表演、音乐、美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具有宣传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等。传统的戏剧教育是戏剧专业人才教育,常以获得戏剧经验、掌握戏剧技能为宗旨。区别于传统戏剧与传统戏剧教育的“教育戏剧”,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它将戏剧与剧场的技巧运用于教学之中,也称为应用戏剧教学法。教育戏剧突出和强化了戏剧的教育功能,注重把戏剧作为一种教育的工具和手段,通过戏剧的形式来传递教育内容,从事课程教学与主题教育,“寓教于情”“寓教于乐”,具有情境性、情节性、游戏性、娱乐性以及团体性等特点,目的是让参与者在生动的戏剧情境活动中获得启迪,受到教育。
教育戏剧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近年来在国外非常流行。但在国内,教育戏剧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普及面还十分有限,尤其在幼儿教育领域,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教育戏剧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基础
 
1.知识的情境性
 
知识的情境性是指任何的知识都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理论范式、价值体系、语言符号等文化因素之中的;任何知识的意义也不仅是由其本身的陈述来表达的,而且更是由其所位于的整个意义系统来表达的;离开了这种特定的境域,既不存在任何的知识,也不存在任何的认识主体和认识行为。简单地说,知识的情境性是指任何知识都是在特定情境中创造的,而且还要在特定情境下获得其意义,即知识是与某个具体情境下的具体认知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学习是情境性活动,没有一种活动不是情境性的。思维是由直接经验的情境引起的……在每种情况下,都是由实际经历着的情境的性质引起了人们的探究和反省活动……思维不单是从情境中产生出来的,它还回到情境中去。思维的目的和结果是由产生思维的情境决定的。但是我们一般并没有尽很大努力使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在这种情境中,他自己的活动能产生观念,证实观念,坚守观念——即觉察到事物的意义或联系。教育戏剧的高度情境化特点使抽象的知识和观念有了“附着”,有了依归。教育戏剧为儿童的学习创设了有意义的实习场,其中包含的知识以生动、鲜活的“情境化”方式让儿童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领悟。教育戏剧可以让师生在戏剧情境中,进行群体互动和社会协商,使儿童“有意义”地学习知识,共同建构知识。
 
2.儿童思维的叙事性
 
皮亚杰把人的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3~6岁儿童的思维属于具体形象思维,是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进行的。儿童把外部世界当作是有生命(泛灵论)、有联系、有故事的世界,儿童的思维是故事情节导向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在其《真正精神活动,可能的世界》一书里指出,在人的心理生活中存在着两种本质不同的思维模式:例证性思维和叙事性思维。例证性思维独立于特定情境,而叙事性思维就是讲故事或扮演故事,是关于人类条件、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思维方式,是依赖于情境的经验。儿童的思维是一种叙事性思维,依赖于具体情境,或者说儿童的心智具有一种叙事性的结构,是故事情节导向的。故事情节导向的教育戏剧恰恰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具有丰富的时间、空间、人物甚至对生活的建议的丰富多彩的画面,教育戏剧的结构给儿童提供了想象、陈述和隐喻,促进儿童对他人、世界和自己的认识。
 
3.教学的心理化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主张教育应建立在儿童的天性、本能的基础上,强调正确的教育必须从研究儿童心理开始,以儿童心理为依据,要求教育、教学心理化,建议采用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途径和手段:做中学。基于此,杜威主张叙事性的情境教学,使教学活动具有戏剧特质,建议引进戏剧性的悬念因素、情节兴趣的因素。他说,“对此,我们可以从故事和戏剧中得到许多启示。凡是有情节兴趣的场合,观察的机敏性就能达到高潮。为什么呢?因为旧的和新的,熟悉的和意料不到的都和谐地联合在一起。讲故事的人,能使我们听得入了迷,就是因为其中有理智悬念的成分……儿童对于故事的所有的显著的特点都能注意到,感到容易而充实。”“做”的适宜性是“做中学”的根本,情境中的“做中学”是教育戏剧的核心。通过戏剧情境中的“做中学”,儿童能充分发挥想象、表达思想,在无意识的、内隐的学习过程中非常自然地获得了生活认识,认识了世界、感知了世界,获得了身心发展。
 
二、教育戏剧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模式
 
教育戏剧具有情境性、情节性、游戏性、娱乐性以及团体性等特点,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在幼儿教育中运用教育戏剧,让教育戏剧起模式或结构的作用,运用这个模式或结构,建构课程网络,就可以把学习变得通俗易懂印象深刻。
 
1.脚本先行——甄选故事,确定主题
 
戏剧从儿童的角色游戏发展而来,对于儿童来说,教育戏剧就是有脚本的游戏;对于教育者来说,教育戏剧就是主题课程。故事以其活泼可爱的形象和生动曲折的情节为儿童所喜闻乐见,为教育戏剧的开展和主题网络的建构提供了基础性材料。脚本先行,为儿童提供生动活泼的故事,让儿童的学习经历“模仿→再现→再造→创生”这种“有中生有”过程。但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适宜用作教育戏剧的脚本,结构简单、情节单纯有趣、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活泼且具备较高的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的儿童故事才能成为教育戏剧的脚本,作为主题故事来建构课程网络。
教育者应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导下,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儿童的已有经验和身心发展的可持续性,充分考虑儿童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结合儿童的兴趣、问题、想法或典型生活事件,科学甄选贴近儿童生活、贴近儿童实际的故事作为教育戏剧的脚本。同时,在甄选主题故事时,应关注社会文化背景,贴近社会生活,关注故事与民族文化、生活、风俗、习惯等的融合度,结合季节、节日等因素,选取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故事作为主题故事,凸显地域文化特色,以传承民族文化基因。
主题故事应具有内容适宜性、戏剧表现性、课程生成性等特点,可持续创生拓展出丰富的学科教育内涵,衍生出系列主题活动,以建构课程网络。理想的幼儿园课程除了关注单个主题系列活动的全面、平衡外,还应关注主题间的纵向联系以及整个课程网络体系的有机联系与平衡统一。要求各主题故事必须具有科学性、启蒙性、连续性,不仅追求主题内的系列活动能够在主题故事背景下像“糖葫芦”一样环环相扣,同时追求主题之间也像“糖葫芦”一样环环相扣,实现主题和主题之间的有机联系,避免主题间的割裂以及低质的重复和失衡,使得各学期、各年龄班的课程体系构成一个完整、和谐、有机的课程网络。
 
2.问题开启——赏析故事,建构问题网络
 
问题是儿童求知的动力,教育戏剧以教师预设问题和儿童生成的问题开启主题建构。教师应依据主题故事的难易程度、本班儿童的实际水平,组织儿童进行故事赏析活动。教师创设教育情境,围绕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采用开放性的提问方式组织儿童讨论,帮助儿童理解主题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倾向。通过一系列提问,引导儿童感知、理解、想象、体验主题故事,与主题故事进行全方位的相互作用,通过知识感知——角色体验——对白体验——行为体验——情感体验,启发儿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提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针对儿童所提问题,捕捉儿童的兴奋点。教师记录收集“生成性问题”,依据主题故事的人物、情节以及场景,进行问题梳理,建构问题网络,绘制“问题树”,为剧本的创生和主题网络的展开奠定基础。
 
3.做中学——创生戏剧,展开主题网络
 
戏剧的多元艺术表征,提供了多元戏剧活动,也为主题教学的课程网络建构提供了基础。儿童既是问题的生成者又是问题的解决者,幼儿园中的教育戏剧是“问题导向”的课程建构模式,是基于问题的做中学。教师基于“问题树”,统整各领域认知活动,设置有意义的脚本问题情境,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创设戏剧“实习场”,引导儿童基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断创生戏剧,展开主题网络,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基于问题的做中学,让儿童通过在问题情境中合作性地解决问题,在戏剧情境中交往、碰撞和学习,主动建构与问题相关的知识,掌握解决各种问题的技能,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得有意义的发展。教育戏剧使得课程在戏剧情境中建构起来,由此构建的课程体系利于目标的整合、内容的整合、资源的整合以及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从而实现儿童发展的整合。
在创生戏剧的过程中,儿童负责台词、扮演、道具制作、舞台布景、服装化妆、配乐音响以及剧场管理和评戏等工作,与各科知识相遇,并将所学的知识与戏剧情境下的真实任务结合起来。其中,儿童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困难,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收获,不断把已有的经验和新经验联系在一起,在师幼共同协商中讨论、修正、生成活动方案,在戏剧情境下发展出更为丰富复杂的情境、人物和剧情,成为饶有趣味的主题教学和认知探险,经历一个丰富多彩的做中学过程。
在戏剧情境中进行主题的探索和学习,从戏剧的开始到结束处于不断完善、生成状态,不为最终戏剧的演出,更为参与者的过程性探知。尽管教育戏剧也要进行戏剧展演,但其目的不是创生剧本或扮演角色,而是深入体验学习主题,强调活动过程的教学意义和学习意义,强调儿童的感性经验、感性实践,让每个儿童获得丰富的实践(感性知识),使儿童在戏剧活动中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生成的、动态的、合作的、探究的戏剧创生过程,是课程的不断生成建构过程,也是儿童的成长过程,让儿童成为一个知识旅程的探险家,不断收获惊喜。
 
4.戏剧展演——记录成长,回顾主题
 
教育戏剧的核心不是娱乐和扮演,而是产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儿童亲历感受戏剧情境和角色,在戏剧情境中进行主题探索。教育戏剧注重戏剧情境中的行动研究过程,注重做中学,通过环境布置、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家园共育以及各科教学将戏剧情境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相融合,实现主题教学目标。教育戏剧以戏剧为手段,台词、动作、道具、服装、布景、音响等工作,贯穿于教育戏剧的始末,在一遍遍试误修改中逐渐丰富完善起来,经历创生、体验、改进的循环提升过程。教育戏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生的过程,具有即时性特点,需要教师真实地即时记录教育情境和教育过程,尽量客观、准确地传递一定情境下儿童的探索、创生过程。教师通过持续、细心地观察,采用如笔记本、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不同的工具,从不同的角度对主题活动进行原始材料的收集和记录。教师通过对课程实施记录的点点滴滴,使课程实施和儿童的成长可视化。课程可视化使得儿童具体的所说所为得以珍藏,见证儿童的发展,并以此作为儿童认知自我的媒介;同时,可视化记录也为成人提供了一个协助儿童保存记忆的重要工具;它更提供了教师、家长与他人认识儿童和课程的详细资讯,成为获取大众反应与支持的有效途径。
戏剧展演是儿童对戏剧理解的完整建构和呈现,整合、展示戏剧创作成果,也是对主题系列活动的回顾和总结。模拟剧场演出既是成果展示,又是教育过程。儿童在模拟剧场演出中,既把创作的戏剧展示给观众,又从中体验剧场演出中各种戏剧工作的合作。活动室、门厅、走廊、户外园地等都是儿童的剧场,家庭、社区也可以成为儿童进行戏剧展演的剧场。除了戏剧展演,教师还可以举办主题活动展,展示具有记录功能和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资料,如问卷调查原件、环境布置、童言童趣、活动音像资料、幼儿作品、家园共育资料等。在主题结束后,教师还可以主题为单元,创建班级课程档案册,并将课程档案册放进图书阅览区,使它成为一本以儿童自己为主角的图画书,一本记录儿童成长的故事书,为儿童提供重新追寻自己成长足迹的机会,帮助儿童“重温”、回顾前期经历,为教师和儿童再次观看、回忆活动过程提供独特的机会,成为分享和复述记忆的交流媒介。
原载《中国教师》2012.6上.37~39
 
编辑:cicy

上一篇:开展“双语教学”不能牺牲“母语教学”

下一篇:浅议图画书的“原作损伤”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