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谁是谁的权威?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3-12-15

      儿子不到10岁时,参加一个公益活动,为盲人小朋友介绍北京的名胜古迹。他的任务是要和一个大学生搭档介绍北大。我建议他先在网上多收集些相关资料,儿子收集了一些后,对我说:“妈妈,我不想再找了,等明天去了北大,我就能感觉到什么是北大了!”
      第二天,从来没有录制节目经验的他,在现场反复被卡住。有一个场景是他采访一位已经从北大毕业,仍然还到母校学习的大哥哥,他要问这个大哥哥:“你学什么专业的?你可以带我去蹭课吗?什么课好啊?”这一场景他录了将近10遍。他卡在那里抓耳挠腮,终于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话:“我不想这样问!”
      摄像师蹲下来问他:“那你想怎么问?”
      “我会问:‘你们欢迎盲人小朋友来北大学习和参观吗?’‘如果你们让盲人小朋友来参观北大,你们会带他们去哪里?’”
      在摄像师的认可与鼓励下,孩子终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了录制。
      我在现场目睹了整个过程,很欣赏孩子的直率和忠于自己内心的声音。
      那天晚上临睡前,他对我说:“我觉得今年的我跟过去不一样!”我问他有什么不一样。他说:“我今年会气外婆了,我看两小时电视,就不听外婆的,把外婆气坏了!”我好像听到他在反省自己!有时孩子并不需要大人告诉他们什么对什么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们自己会告诉自己。
      我理解在亲子关系中,家长要营造足够安全和信任的关系,孩子的真知真感才会不停地涌出来,有时我们会觉得孩子很高很大,像一个个思想和语言的巨人!
      权威不是一个结果的状态,而是一个要不停转换角度、转换立场的“亲子舞蹈”的历程。对于家长,有时我们是启动者,好像由我们在带着孩子往东或者往西;而有时我们放慢脚步或者停下来,就信任孩子那双看世界的眼睛、欣赏孩子勇于探索的那些否定、聆听孩子心里跳动的那些属于他自己的生命音符,然后跟随着他去起舞……
      我们真的在心里而不仅仅是在形式上蹲下来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丰富、充足的内在资源,这不是我们成人所能教授和驾驭的。
      孩子在他的成长历程中,需要经历叛逆期,经历那些说“不”的事件。毕淑敏曾经在一本书中告诉孩子们这样一段话:“一个孩子、一个婴孩,从2岁开始,就可以自己独立做出两个决定了。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每一年他可以多做出一个决定。也就是说,3岁的时候,可以独立做出三个决定,7岁的时候,可以在一天当中独自做出七个决定。到了18岁的时候,就可以独立做出十八个决定了!”
      亲子间谁可以当谁的权威呢?家长如果总是一味要孩子听从自己的,一直要竭尽全力维持自己的权威形象时,不妨要问问自己:“这个是自己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让孩子那么听自己,到底要满足自己的什么需要?”小心地去看看自己内心未满足的那部分渴望,思考个人价值如何实现,而不是把期望强加给孩子。
      家庭治疗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治疗信念”——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生命力的独特展现。每个生命都可以是自己内心的权威者,要聆听自己的内心,真实地和自己每天对话,积极地去表达,勇于成为自己。
编辑:cicy

 

上一篇:幼儿学美术,需要上美术班吗

下一篇:资源共享:女儿害怕玩体育游戏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悄话”——如何预防儿童性侵犯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