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当高跷不再是高跷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5-09-21
晨间体育锻炼时间,我们通常会为大班幼儿准备球、轮胎、跳绳、双面人字梯、滑板车等可供他们自主选择的运动器材。上周,我们投放了一用长长的木棍钉上三角支架而成的高跷。活动开始前,我播放了一段小朋友踩高跷的视频,以期引发孩子的兴趣。不仅如此,我还亲自作了示范讲解。活动开始后,孩子们都好奇地想要试一试,有几个孩子尝试了几次之后筑能摇摇摆摇地走上几步了。可这几天,我发现有几个孩子开始拿高跷玩别的游戏了:有的拿高跷当长枪,扮演解放军立正站岗、瞄准射击;有的把高跷当锄头,学农民伯伯锄地种菜;有的拿高跷当马骑,或当作哈利波特的“魔法扫把”。他们玩得很开心,别的孩子看到了也纷纷模仿。一连几天,孩子们都在拿高跷当其他玩具玩,且有会演愈烈之势。
一天,我又看到牛牛、靖靖和烨烨三个孩子拿着高跷在玩射击游戏,回想到前几天观察时发现他们三个都还没很好地掌握踩高跷的技巧,我就决定想个办法把他们引回“正道”。于是我走过去,故作神秘地对他们仨说:“看,前面好像有敌人,需要派几个高个子的士兵击探查一下情况。好,就派你们几个赶紧踩着高跷去看一看吧!”他们一听,非常兴奋,立刻尝试着踩起高跷来。我在一旁努力地为他们鼓动,不时地夸夸他们,希望他们能由此体验到成功感,从而产生兴趣。这时,一旁在玩梯子的芸芸喊我了,我看他们仨好像进入了状态,就暂时离开了。几分钟后,我回来一看,他们仨又玩起了射击游戏。我问:“你们怎么不玩踩高跷了?”牛牛说:“好难啊,我学不会!”靖靖和烨烨则说:“我们还是喜欢玩打枪。”
看到孩子们玩碍那么开心,我陷入了矛盾:此时我若还要坚持把他们拉过来学踩高跷,他们肯定不情愿,或许过不了一会儿又放弃了。可是,我们投放高跷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和平衡能力,以及勇敢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如果我不注意引导孩子,这一发展目标不就落空了吗?事实上,在平日观察时我也发现,孩子经常会拿体育器械当其他游戏材料用,如他们会把跳绳套在身上或拖在地上玩,也会拿人字梯当房子躲在里面玩角色游戏,等等。为此,我也很困惑,如果顺应孩子的兴趣让他们随意玩,恐怕就保证不了孩子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了,也保证不了体育运动的效果了。但如果想让他们真正运动起来,又该怎样有效地引导他们呢?
您遇到过类似情况吗?您是如何应对的呢?
读者观点
制定适宜的目标
新投放的材料带给幼儿新的刺激,幼儿发挥想象力,把高跷变成了锄头、长枪、骏马、扫把等。这种“跑题”现象在幼儿游戏中很常见,尤其当幼儿感到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太简单、毫无挑战性或太困难、难以达成时更容易发生。对此,教师要及时反思,改变策略。
1.让目标看得见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利用视频等示范讲解了动作要领,但具体、细致的指导没有跟进,因此,幼儿不明确“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他们在初浅的尝试之后便改变了玩法。 其实,教师可以利用活动场地设置“丛林”“碉堡”“小溪”等,让幼儿自然而然地踩着高跷进入游戏情景。教师可以在途中设置几个休息点,这样幼儿累了可以停下来休息、调整,还能及时交流经验。
2.让目标达得到 幼儿的个体差异很大,平衡能力弱、协调性差的幼儿若总是无法掌握动作要领,必然会丧失信心,失去动力。所以,教师可以制定适合不同水平幼儿的层次性目标。例如,设置不同的起点和终点,让能力弱的幼儿先完成短距离的挑战,再逐步挑战比较长的距离。还可以将高跷设计成不同难度,让幼儿挑选适合自己的一种进行尝试,不断挑战自我。这样,每一个幼儿都可以体验到克服困难、提升技能所带来的成就感。对于运动能力弱的幼儿,教师还需要“搀一把”“扶一程”“夸几句”,让幼儿获得具体的指导和及时的肯定,从而树立信心。
3.让目标可供幼儿自我检验 在晨间活动中,幼儿的自由度比较大,教师不可能时时指导。所以,教师可制定一些供幼儿自我检验的操作性目标,也可引导大班幼儿在合作中共同提高。例如,两人一组,从起点出发到达某一点就可以交换材料;轮流踩高跷,一人走、一人扶,坚持走到约定地点就可以交换角色。这样,幼儿既可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从而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又可互相激励、分享经验。
大班幼儿喜欢参与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也具有了与同伴合作的能力。如果教师可以在游戏中制定适宜的目标并进行具体的指导,幼儿就可以循序渐进地掌握踩高跷的动作要领,从而达到教师预期的目标。
(江苏如皋 江晨)
玩中学,学中乐
既然是晨间锻炼,而非集体教学活动,教师就要允许幼儿自由选择器材、玩伴、玩法。教师与其制止幼儿,不如先允许幼儿自由玩,在“一物多玩”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学习“踩高跷”。
教师要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实际表现适时调整目标。踩高跷对于大部分幼儿而言颇具挑战性,有的幼儿会乐此不疲地反复练习,直到学会为止,但也有部分幼儿会有畏难情绪,“知难而退”。此时,教师就要考虑是否适当降低要求、分解目标。
第一,教师可为幼儿提供不同高度的或用不同方法制作的难易程度不同的高跷,以便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材料。指导时,帮助幼儿分解动作、降低难度,给幼儿适宜的挑战。如,可以先尝试在高跷上站稳,再学走直线,最后学习绕过或跨过障碍。如此幼儿就能循序渐进地学习,轻松应对。随着幼儿运动水平的提升,教师还可以利用梯子、垫子、轮胎、纸箱等辅助材料设置障碍,逐渐增加难度。这样,幼儿就不会觉得乏味了。
第二,教师可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其中,营造师幼共同学习的氛围,潜移默化地给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以指导和帮助。也可以鼓励幼儿与同伴互助,以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第三,教师可通过创设情景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如,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组织幼儿玩“跟着节奏踩高跷”的游戏。又如,创设“我是小小侦察兵”的游戏情景,设计“钻山洞”“跃雷区”“渡河”“爬坡”等环节,把枯燥单调的动作练习转化为有趣的游戏。也可以用故事或儿歌帮助幼儿掌握动作要领,如“小马、小马真爱玩,马蹄、马蹄抬一抬;小马、小马真有劲,马蹄、马蹄走一走;小马、小马真勇敢,马蹄、马蹄跨一跨”。
总之,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随时发现教育契机,帮助幼儿玩中学、学中乐。
(云南个旧邓红梅)
“成功”的铺垫
案例中的教师想利用高跷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和协调性,但结果并不如教师所愿。教师如何在尊重幼儿游戏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达到锻炼目标呢?
1.自由探索和集体游戏相结合 首先,幼儿可以独立或合作自由探索高跷,教师则密切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点,然后抓住机会,将一些幼儿自创的游戏进行提升,和他们商量制定游戏规则,并分组开展游戏。
在幼儿充分探索各种自创的玩法后,教师可以玩伴的身份示范踩高跷,引导幼儿思考怎样在高跷上站稳,激发幼儿的探索愿望。在此基础上,可结合科学活动引导幼儿探索保持平衡的秘密,结合音乐活动欣赏民间艺人走高跷的表演,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幼儿感受走高跷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2.降低难度,逐步深入 当孩子们将注意力转移到挑战踩高跷上来时,教师要注意逐步指导,分解难度。从案例中幼儿的反应来看,我认为教师提供的高跷难度偏高。教师可先引导幼儿利用小高跷或拉绳式高跷进行一些平衡性和协调性的练习,或者,鼓励幼儿先只用单边高跷,另一只脚则站立在与高跷支架差不多高的花台上,从而感受高跷的高度,克服恐惧心理,并学习手脚协调配合向前走。
运动技能的获得不可能仅靠看和听,必定要经过亲身实践,且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教师要密切观察幼儿的动作,从旁指导和鼓励。当幼儿渐渐领悟走高跷的诀窍时,他们就会主动练习了。
(广东广州 金蓉)
积累经验水到渠成
教师提供多种运动材料,目的是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比如,投放高跷是想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但其实幼儿并不知晓教师的意图。幼儿如果在一个可以自主选择、自由组合材料的活动环境中,一定是依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和经验来与材料发生互动的,因此,出现“高跷不再是高跷”的现象是很自然的。
事实上,每一种材料并不像教师所设定的那样只有单一的功能。幼儿用高跷“锄地种菜”,很自然地在锻炼手臂力量;幼儿拿高跷当马骑,可以发展肢体的协调性、灵活性,等等。同样,也不是只有通过走高跷才能促进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把高跷想象成枪、锄头,玩射击、种菜等游戏,这与幼儿的思维特点有关。幼儿头脑中会自发地对材料进行创造加工,并在各种想象的情境中开展游戏,从而积累各种经验,获得自信心和满足感。因此,教师应该认识到材料的多种功能,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允许幼儿用各种方式感知和运用材料。
教师可在活动结束后让幼儿交流、分享自己的玩法和体会,引导他们相互模仿、学习,并在后续的活动中自发地、投入地去尝试更多玩法。由此,力量、速度、平衡、灵活等多种身体素质都能得到自发的练习。针对案例中的情况,教师观察到有的幼儿一开始对走高跷很感兴趣,但尝试几次后便放弃了,这时,教师就要分析原因。牛牛说:“好难啊,我学不会。”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这可能是因为他的动作发展水平跟不上,他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积累学走高跷所需要的运动经验。因此,教师宜顺应幼儿的意愿,不强求所有幼儿都在短时间里练习并学会走高跷,而是将止匕作为长远目标。在后续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幼儿通过走平衡木、跳绳等多种他们感兴趣的且力所能及的活动积累运动经验,相信总有水到渠成的那一天。
(浙江杭州 孙晓明)
三言两语
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是促进幼儿体格发展,但它同时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个性发展等也有重要的影响。当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高跷、跳绳、爬人字梯时,其情绪情感及态度方面,如自信心、成就感等显然得到了发展,但并不见得运动能力没有发展。如,幼儿用高跷当长枪,扮演解放军立正站岗、瞄准射击,这些动作可促进上肢力量、四肢协调性、身体稳定性及耐力、意志力的发展,只不过不是按高跷原本的玩法来进行而已。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兴趣点,找准活动的切入点,改变急于求成的心态。
(陕西商南 雷玉洁)
幼儿特别喜欢有场景、有情节的装扮游戏,看到身边的材料就会引发各种替代行为,创造出他们自己的游戏,这正是这个年龄段幼儿的特点。教师不必纠结于某种材料的投放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培养协调性、灵敏性和平衡能力也不一定只能通过玩高跷。当一种新材料出现时,幼儿会自己探索和尝试,教师只要给予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幼儿就能在各种活动中获得综合的发展。而且,我们不能忽视幼儿的情绪体验,只有快乐的运动才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上海 蔡瑕烨)
我以前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孩子们不认同我预设的玩法。在这个案例中,我认为根源在于教师先人为主地认定高跷只能用来练习平衡,而在幼儿眼里,高跷就是“马”,是“魔法扫把”,是“枪”……如果把活动目标与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结合起来,可能就会得到幼儿主动积极的回应了。
(四川成都 易新)
摘自:《幼儿教育》2015.09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老师,我丑...爱心大使阅读人气:4203
- 教师教育随笔蓝天幼儿园阅读人气:3437
- 教师教育随笔:让晨间接待开启...▌.轻尘阅读人气:4606
- 教师教育随笔蓝天幼儿园阅读人气:3771
- 幼儿教师随笔蓝天幼儿园阅读人气:2062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园长管理]如何写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紫晓阅读人气:3088
- [教师工作]幼儿教师上岗证的考试内容是什...紫晓阅读人气:2436
- [园长管理]怎么样让老师体会到幼儿教师的...雪阅读人气:1362
- [教师工作]急!!请问幼儿教师招聘考试应...别傻了姑凉阅读人气:937
- [业务管理]没有成绩年终怎样考核幼儿教师...风儿阅读人气: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