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活动实录:泥土下的蚯蚓

作者:王琦  来源:   上传时间:2008-06-09

幼儿园活动实录:泥土下的蚯蚓


活动背景: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吃过午饭,我带着孩子们在幼儿园散步,偶然间有孩子发现草地上的多处泥土有些异常:泥土松软、呈颗粒状,大家好奇地聚集在一起议论纷纷“面住着谁”。有的认为是小蚂蚁,有的则提出是蚯蚓,有的甚至疑惑会不会是蛇,他们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滔滔不绝地谈自己的设想。看到孩子们对泥土下的东西这么感兴趣,我想:这样的泥土在农村随处可见,蚯蚓无处不在,有充分的观察条件;同时,探索出自孩子们的需要,我何不抓住孩子们生成的问题,顺应他们的活动,将疑团抛给他们,引导他们一起来探索颗粒状泥土下的奥秘呢?于是拉开了“挖一挖”的活动序幕。


实录一:


于是,孩子们和我一起商量要准备些什么材料。在大家想了许多的办法,有的在教室里找到了小棒,有的拿起了塑料桶,有的问阿姨借了调羹,还有的问其他班级借了一次性筷子等,还有孩子觉得会不会遇上蛇,还拿起地上的一块砖头。准备齐了挖的工具,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草地上一起探究泥土下的东西。一到草地上,孩子们立刻拿起小工具挖了起来。不一会儿,张哲翔就高兴地叫了起来:“我找到了一条又粗又长的蚯蚓。”“哦?原来这下面是蚯蚓啊?”“你是怎么找到的?”“用小调羹铲几下就出来了。” 张哲翔边说边用筷子夹起自己的战利品给大家看。“张哲翔,能不能把你的调羹借给我用一用?”范佳怡在用她的工具试了几次后失望了,向张哲翔求救。“快来看呀!我也挖了一条,很大的。”这时笑延兴奋的大声说道,同时也吸引了许多女孩子的目光,觉得笑延为女孩子争了光。于是大家又请笑延介绍经验。一边的陆宇宸和张郁正着急着:“张郁,你快用筷子来帮帮我,我看见有一条蚯蚓了。”“在哪儿?在哪儿?我怎么没看见?”“这儿,当心别伤害蚯蚓。”在一阵激烈的忙碌后,终于,两人挖出了一条大大的蚯蚓。转头,我看见丹冕没有来凑热闹,他正蹲在一个角落,低着头,用心地挖着。顿时,他的脸上有些惊喜,似乎看见了蚯蚓的一段身体。可是,手中的工具怎么不听话了,丹冕不顾一切,用手指直接挖了下去,终于丹冕也挖出了一条,可那条蚯蚓往前蠕动着使劲往泥土中钻,丹冕见了轻声说:“蚯蚓,别怕,我会保护你的,快出来吧。”张草原挖了一条蜈蚣惊喜地叫起来:“我也找到一条红色的蚯蚓”“仔细看看,是不是蚯蚓?”这是见他不出声,我说:“先留着待会儿我们一起研究。”我们把挖到的蜈蚣和蚯蚓一起放进罐子里。这时施皓也挖到一条,顾鑫燕也挖到一条长长的,屁股是黑黑的,头是红颜色的蚯蚓。王灵端着放蚯蚓的塑料盆,小心地看管着。不一会儿,孩子们挖到了好多条蚯蚓,陆宇宸在挖到的蚯蚓中放了些泥土,“为什么要放土啊!”我故意问到。“离开泥土蚯蚓要死的!”张哲翔连忙说到。


孩子们天真的举动、稚嫩的语言为这次的活动增添了更多的乐趣,我和孩子们一起忘情地挖着蚯蚓,大家边挖边悟出了一个经验,那就是在松软的泥土中更容易找到蚯蚓。


幼儿在进行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时自然会遇到一些探索或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幼儿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我想:组织集体活动“挖蚯蚓”,可以解除孩子们心中的疑虑,激发他们进一步了解蚯蚓。


实录二:


回到教室里,孩子们自发的聚在一起在观察:“蚯蚓有两个头的。”“蚯蚓没有脚的。”“它的身体有点像蛇,扭来扭去。”孩子们边说边用肢体动作表现,扭得很逼真。“那我们请蚯蚓表演一下好吗?”这是让孩子观察蚯蚓运动方式的好时机,可是,谁来抓蚯蚓呢?只见施陆寅举起手说:“我敢”于是,施陆寅抓了一条蚯蚓放在地板上,蚯蚓立刻爬动起来,起初,孩子们仍说蚯蚓是扭来扭去爬动的,但当小蚯蚓扮演运动模特时,心细的顾鑫燕发现了秘密:“蚯蚓运动时头往前伸,尾巴一缩往前爬的。”“对,这样的运动方式叫蠕动。”随即,孩子们躺在地毯上扮演起小蚯蚓来,大家爬得那么高兴。


在组织幼儿探索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聆听孩子们的心声,因为这是对孩子的一种无声的支持,同时应成为他们良好的合作伙伴,及时关注孩子们的新发现,参与他们的讨论;鼓励幼儿热烈提出各种问题,支持他们的设想,因为教师和儿童的心智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上汇合,这样的互动包含着智慧的激发与碰撞、经验的交流、情感的共享,从中相互能感受到来自对方的支持。


实录三:


“你们知道蚯蚓有一个什么特殊的本领?”我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它会松土的。”


“那它在泥土里,如果农民在耕地时不小心把它的身体铲断了,那会怎样?”我又进一步问到。军军马上说道:“不要紧的,它不会死的,它会变成两条蚯蚓的。”“真的吗?”我故意说到,“那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好吗,看看是不是真的!”“好的,老师你试一试。”看着我把铲子往蚯蚓身上铲下去,大家都屏住了气息,显得非常的紧张,在孩子们的注视下,我把蚯蚓一分为二,大家都睁大了眼睛:“老师,一条蚯蚓动了!”“还有一条怎么不动了?” 咦,怎么跟书上讲的知识有出入,我也觉得有点奇怪,孩子们还在七嘴八舌的议论着。“我们把这两条蚯蚓放在一个桶里,明天再来看看,他们会怎样?”我提醒孩子暂时把这个问题放一下。


实验有助于孩子们获得更直接的知识经验,满足孩子们好奇的特点,同时通过实验活动,引导孩子们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


实录四:


第二天一早,张哲翔等几个弟弟来得特别早,一进教室赶紧凑到放蚯蚓的桶边,聚在一起看了起来。“老师,一条蚯蚓还活着,一条死了!”是啊,看来,蚯蚓一分为二后,并不是像书上所说的两条蚯蚓都会活下来,也许有的蚯蚓在一分为二后两条都会再生,也许也有各种原因引起其中一条很快的死亡等,带着这些疑问,我和孩子们又开始一起快乐的探索着。


反思:


一、作为教师应该有一双“慧眼”,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善于捕捉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从这些事物上引发、生成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这次挖蚯蚓的活动,正是老师捕捉到了日常生活中幼儿的兴趣点而生成的。由于是幼儿感兴趣的,所以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幼儿会主动地投入,会不断地发现各种问题,使活动能够持久地开展下去。


二、教师不但要有“慧眼”,还要做“穿针引线”之人,让幼儿在兴趣正浓,然而碰到困难无法解决时提供及时的帮助,促使幼儿自发的活动转向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教育活动。在这次挖蚯蚓活动中,老师每次总是在幼儿讨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把问题及时的引向深入,引导幼儿再生的问题,通过实验让幼儿来寻求答案。


三、在和幼儿一起探索的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中班的孩子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经验,在这个活动中,从发现蚯蚓――挖蚯蚓――观察蚯蚓――做小实验――引出蚯蚓的死等,在各个环节中,老师始终把幼儿放在第一位,尽量让幼儿自己动手去发现,在不断出现问题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出问题,构建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体验探索与合作的乐趣。至于最后蚯蚓一分为二后,究竟是一条活还是两条都活的问题,虽然所作的试验与书上所讲的有出入,但是可以进一步引发幼儿探索下去的欲望,使幼儿逐渐养成一种良好的科学研究的态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积极引导。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在这次挖蚯蚓的活动中,比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dujuan)

 
关键词:活动实录

上一篇:幼儿入园不适应现象的个案透折

下一篇:幼儿园观察记录:你的手真灵巧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新手幼师成长记
新手幼师成长记
幼儿园年终,总结什么?
幼儿园年终,总结什么?
微专题:语言,是一门儿艺术——如何妙写幼儿评语
微专题:语言,是一门儿...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