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学习活动:猜动物
作者:陈青 来源:长宁实验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2-03-18
设计思路
按照教育进度又到了实施“动物”主题的时候,其实对于现在的小班幼儿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早已通过电视、绘本、故事、玩具、游动物园等方式对一些动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主题活动中除了可以提供机会让幼儿运用自身的经验,进一步丰富他们的认知,还能如何推动幼儿思维与能力的发展呢?
小班年龄段的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期,他们对动物的经验较多停留在对名称、明显的外形特征、叫声等外显的特征把握上,因此,教师要创设能激发幼儿主动运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来学习的游戏情境。于是,我设计了学习活动“猜动物”。
活动中教师仅需要提供一些动物的照片和卡片,设置简单的游戏规则,由幼儿决定玩法。
活动玩法中很重要的一条规则就是“不能直接说出动物的名字”,这就迫使幼儿只能用其他方式来表现动物的特征。通常幼儿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模仿动物的叫声和动作:但如果遇到不会叫(长颈鹿)、或叫声雷同(狮子、老虎)、或动作相仿(马、斑马)的动物,幼儿就不得不再加以辅助说明,即用语言来描述动物的特征,所以游戏情境中教师提供逼真的动物照片或卡片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对于正在猜的幼儿来说,他们听到、看到同伴所表征的特征,首先就会联系自身已有的经验来判断是什么动物:而当同伴的表征同时指向两个或两个以上动物共有的特征时,猜的幼儿就会很着急,因为“猜出动物”是他们的最终目的,于是他们会主动地想办法参与,通过提问、质疑、帮助等方法丰富表征使自己能尽快猜出动物。同伴之间的互动是直接的、自然的,教师只要在一旁“推波助澜”即可。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表征动物的明显特征,并能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判断。
2.体验猜想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常见动物的照片和卡片(尽可能是动物的照片,卡片上的动物形象不宜是卡通形象)。
展示板:前面贴有五张动物照片(兔子、斑马、马、熊猫、狗);后面贴有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动物卡片。
活动过程
一、第一轮游戏
(一)出示展示板前面贴的五张动物照片(兔子、斑马、马、熊猫、狗)。
【设计意图:游戏刚开始,就让幼儿能看到五个动物,幼儿猜动物时除了可以运用自身的已有经验,还可以用排除法、对应法来猜动物,这样的方法或许对幼儿来说更方便。】
(二)介绍玩法:让幼儿从五个动物中选定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不能直接说出动物的名字,要想办法让同伴猜出是什么动物。
主要提问:
1.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大家猜出你喜欢的动物呢?
2.你还有其他方法让大家来猜吗?
3.猜动物的小朋友,你们知道他(她)选的是什么动物吗?
【设计意图:选择这五个动物是为了便于幼儿使用不同的方式来表征,如幼儿会用“汪汪汪”的叫声来表征狗;双手在头顶做成“耳朵”状,用一蹦一跳的动作来表征兔子;用单腿在前的跑的动作表征马。但是,如果选的是斑马如何用动作表示呢?怎样区分马和斑马呢?也许幼儿会用语言来描述斑马的皮毛颜色——黑与白,这恰巧又和熊猫的皮毛颜色相一致,幼儿又会如何表达呢?教师有意识地选择这五个动物就是想为幼儿设置障碍,提高游戏的可玩性和难度。】
主要关注:
活动中幼儿是否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幼儿是否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表征。
教学策略:
当有的幼儿一下子想不出表征的
方法时,教师可鼓励其他幼儿帮助这
名幼儿。
【设计意图:这样的策略既缓解了幼儿表征不出时的尴尬,又使游戏能继续进行,还能加强同伴间的互动。】
二、第二轮游戏
利用展示板后面的动物卡片玩猜动物。
玩法:请幼儿到展示板后面,悄悄选定一个动物,然后再到前面来让大家猜(不能直接说出动物的名字,要想办法让同伴猜出这是什么动物),大家猜对了,就把这个动物贴到展示板前面,幼儿集体验证。
【设计意图:展示板后面的动物卡片和前面的五个动物形象不重复;当幼儿看不到动物卡片时,他们只能运用自身经验来猜动物,这样就增加了游戏的难度,而且更有神秘感和趣味性。】
主要提问:
1.现在动物们都躲起来了,你能用什么办法让大家猜出这是什么动物呢?
2.如果他(她)做的动作(或说的话)还是没能让你们猜出这是什么动物的话,你们想不想问问他(她)呢?
【设计意图:鼓励猜动物的幼儿提问、质疑,增加他们互动的机会;也为教师提供了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思维方式的机会。】
主要关注:
1.幼儿运用了哪些已有经验来进行判断和猜想。
2.幼儿之间的互动是否存在理解上的误差。
教学策略:
1.及时肯定能运用不同方式或多种方式表现动物特征的幼儿。
2.当幼儿因互动中存在理解上的误差而猜不出来时,教师要采用鼓励和正面引导的方法:
(1)及时公布答案,大家共同出主意寻找合适的表征方式。
(2)鼓励幼儿追加提示:先不把答案说出来,想想还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继续猜?
(3)鼓励猜动物的幼儿使用各种方法猜出动物。
三、延伸游戏
幼儿可以自己想一种动物(卡片上没有的),让大家来猜。
主要提问:
这次要增加难度了,请想一种卡片上没有的动物,然后想办法让大家猜出来,行不行呀?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可以放在多次游戏之后。有的幼儿喜欢或了解的动物卡片上没有,通过延伸游戏能进一步满足幼儿的个体需要,以及创造各种表征方式。】
反思
“猜动物”的游戏情境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很真实的问题情境,设计活动时教师要重点突出幼儿与问题情境的直接互动,以及幼儿面对问题时自然地调动自己的经验,加以整合,并在游戏过程中主动地使用和调整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
鉴于这样的目标设定,活动中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提升和归纳幼儿的表征方式
当幼儿用“汪汪汪”的叫声来表征狗时,我将其归纳为:你是学动物的叫声让大家来猜你是谁的呀;当幼儿双手在头项做成“耳朵”状,用一蹦一跳的动作来表征兔子时,我将其归纳为:你是学动物长的样子和动物的动作呀;当大家看了动作猜不出是什么动物,幼儿又附加了语言的描述时,我将其归纳为:除了用声音和动作表示动物的特征外,还可以说说这个动物皮毛的颜色,帮助大家来猜,但要记住“不能直接说出这个动物的名字”。活动中教师即时归纳,是为了帮助幼儿梳理他们已经使用的各种方法,从而提升幼儿的表征方式。
其次,“挑”起幼儿之间的互动
当幼儿仅靠动作和声音,无法让大家在“马和斑马”“蝴蝶和小鸟”“老虎和狮子”等动物中猜出到底是哪一个时,我将问题抛给下面猜动物的幼儿:“用声音和动作还是没有办法让大家猜出到底是哪个动物,那该怎么办呢?”“你们觉得出题的人还可以怎样做?你们还需要知道动物的什么特征?或者你们想问什么问题?”这样的提问可以激发幼儿进一步想办法把动物的表征完整地表达出来,游戏的双方也会因各自的需要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达到了玩游戏的目的。
再次,通过追问“为什么”来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以及他们运用经验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例如,当一个幼儿做了在地上爬的动作时,有的幼儿猜是“乌龟”,有的幼儿猜是“鳄鱼”,有的幼儿猜是“老虎”……此时我立即问幼儿:“为什么你会这样猜?”猜乌龟的幼儿回答“因为乌龟是在地上爬的”,猜鳄鱼的幼儿立即说“鳄鱼也是爬的”,我又转向猜老虎的幼儿问“你为什么猜是老虎”“我在电视里看到老虎也是这样在地上爬的”………针对幼儿的回答,我马上追问,及时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和思维方式,有效地采用指导方法。
最后,当幼儿因各自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矛盾时,教师要引导幼儿互相倾听和理解
例如,一个幼儿把手放在身体两侧做“扇翅膀”的动作,好多幼儿立即猜是“小鸟”,可那名幼儿一个劲儿地摇头,其他幼儿问:“你的动作是不是表示会飞呀?”那名幼儿马上点头表示同意,其他幼儿又一起叫了起来:“就是小鸟呀,小鸟都是会飞的!”幼儿争执不下,我悄悄了解到,那名幼儿是想表示“蝴蝶”。她细声细气地说:“我做的‘翅膀’是小的呀,小鸟的翅膀是大的。”这时大家才发现他将肘部贴着腰,只用小臂上下扇动。游戏中幼儿通常只会关注自己的观点,急着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倾听同伴的声音,了解其他幼儿的想法,从而准确地获得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教师成为幼儿园学习活动的支持...暖风阅读人气:1164
- 小班语言活动:儿歌《小动物过...雪飞扬阅读人气:3181
- 幼儿集体学习活动群言堂的原景...幼儿设计专家阅读人气:757
- 学习活动中常规培养永不放弃阅读人气:710
- 教学案例《乡土材料——毛豆在...trancy阅读人气:1236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开放性的学习活动就只有指幼儿...小蝶阅读人气:1004
- [教师工作]幼儿小班户外活动怎样才能有序...云眉阅读人气:1783
- [园长管理]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怎么组织云眉阅读人气:4089
- [教师工作]小班的孩子在园里学什么?大胖猫阅读人气:376
- [园长管理]语言活动如何提高问题的针对性...雪阅读人气:1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