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国涌:民国的教育是成全
作者: 来源:中国幼儿教师网 上传时间:2014-10-31
为什么民国教育是好的教育
首先,我想说,好的教育都是相通的,坏的教育则各有各的坏法。民国教育毫无疑问不是完美的教育,但它却是追求完美的教育,所以我认为它是一种好的教育,跟世界上所有好的教育一样,它有着相同的内涵和本质。
爱因斯坦在1930年曾说过一番话,他说“在人生丰富多采的表演中,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具有创造性的、有情感的个人,是人格”。这番话曾经深深触动了我,不是教育家而是科学家的爱因斯坦说的这番话,道出了教育的本质。他说,教育的本质指向的是个人,而不是指向政治,乃是要让人成为具有创造性的、有情感的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国教育更无疑是一种好的教育,因为它最大限度的做到了追求这一个目标。
在今天这样一个追求成功、人人渴望成功、人人拼了命要抓住成功以及人人都把成功当作人生终极目标的时代,再来看民国教育所赋予那个时代的学生、教师、校长身上所拥有的那种气质、使命和责任,我们可能会有特别的感想。
那个时代不是一个讲成功的时代,那个时代不是要拿学生或者教师来成功的,当然也不是叫他们失败。尤其是,成功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意义,但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环境当中,今天的成功却有它特定的内涵,那就是两样东西——权或者钱。这种极致的追求,让时代每一个毛细血孔都沾满了铜臭味和权臭味。
这个成功的“功“我想了很久也没有想通。它到底是什么意思?难道是中国人过去所讲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功”吗?我千思万想,最后的结论是不是,这个功乃是功名利禄的功,它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在世上的物质欲望而生出来,跟人的内心没有一点关系,它完全是外在的可以量化的评价标准,而不是一个关乎人的品质、精神,或者关乎文化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民国追求的绝对不是成功,它追求的是“成全”。
为什么民国教育是“成全”
民国的教育乃是为了成全每一个人,不仅是为了成全每一个学生,也是为了成全每一个老师、每一个校长,甚至成全所有的人,让每一个人在教育当中得到一个确定的、安全的、健康的价值。它不能是由金钱、地位、知识来衡量量化,而只能是无形的、不能用物质尺度衡量的价值。在今天这个时代它基本已经见不到了。
今天的衡量尺度就是物质、权力和级别,我看到很多朋友印的名片上面就是“副局长括号在享受正局级待遇”,甚至很多中学老师也要在括号注明比如说“相当于副厅级,正处级”之类的待遇,。大学里有很多教授明明已经生活很好,但为了争一个处长这样的一个岗位仍然会打得头破血流。人们渴望用一种可以量化的标准来肯定自己,而非量化的标准肯定不了自己,它不能使自己在这个时代里得到正确的认定。
回过头来看,民国教育的核心价值在哪里?它就在“成全”这个词上。它不求成功,但求成全,不问成败,只问是非,不问结果,只问耕耘。一个只问耕耘的人,自然会收获果实,而一个只问收割的人,不一定得到这样的果实,所以教育它的重心其实不在“教”字上,而在后面这个“育”字上。育是什么?万物都可以用育来做组词,比如孕育、哺育、蕴育等等,但是我们看,所有的“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都是围绕着生命的,它是包涵生命在内的。
在回过来问,教育是什么?教育其实就是成全每一个个人的人格。教育不仅仅是成全学生,也是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老师以及校长之间相互成全,因为当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时,事实上学生也在成全老师,它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多向的。“相互成全”是中国文化当中很缺乏的一个教育,民国教育却是“成人之美”。它成全每个人的人格,让每一个人都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生长,如同一棵树长成更大的树,成就一个美好的、自然生长的过程。
但是民国教育从来就不说自己是一种完美的教育,是不可超越的教育,它是低调的,它没有很多的口号,却是扎扎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的教育。
叶圣陶之问
叶圣陶在1919年发出了一个“叶圣陶之问”,他说“一朵花,一棵草,它那发荣滋长的可能性,在一粒种子的时候早已具备了。但是有些种子竟不能发芽,便发了芽,竟有苗而不秀、华而不实的。这是什么缘故呢?先天的遗传有什么不完全的地方,遭逢的环境有什么不适宜的可能性,横加摧残,是又一种原因。称职的种植家栽培植物,虽不能增加植物的可能性,却能渐渐改良那不遗传性和环境。不称职的种植家非但不能改良遗传性和环境,反而阻遏可能性,那么植物就糟了。如今把植物比做小学生,小学教师便是个种植家。栽培小学生有效没有效,只有他负责任。”紧接着,叶圣陶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小学教育的价值是什么?
这个小学生也可以换成中学生或者大学生,所以我把这一问称之为“叶圣陶之问”。这一问今天没有答案,但那个时代有答案。我用一篇课文来回答,当时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篇国文课文叫《大国民》,我们看第二段写道:“所谓大国民者,非在领土之广大也,非在人数之众多也,非在服食居处之奢侈也。所谓大国民者,人人各守其职,对于一己,对于家族,对于社会,对于国家,对于世界万国,无不各尽其道,斯之谓大国民。”这在小学毕业的那一篇课文里面讲的很清楚了。
在另外一篇课文里面也得到了很好的阐释,这篇课文是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小学第八册,题目叫《国王和牧童的回答》。里面讲“有一天牧童骑在牛背上过来,国王的车正好被挡住了,有人就要把这个牧童赶走,牧童不同意,说这个道路是公共的,为什么你可以走偏要我让你呢,你不可以让我吗?国王很生气,就说:好,明天你到我宫中来,我有三个问题问你,如果你答的不错,我就把王位让给你,如果你回答不出,我就要办你的罪。第二天牧童就到了宫里,国王问第一个问题什么东西最深,牧童回答人的欲念从来没有满足的时候,因此欲念最深。国王问第二个问题,什么东西最快。牧童说人的思想一刻千变,因此思想最快,国王问第三个问题,什么事最快乐,牧童说求快乐先要心安,凡事行善的人没有不心安的,因此行善最快乐。国王从座上跳下来说,你都答的不错,我把这位让给你。牧童说,我不要。”这篇课文最精彩的不是三个问题的回答,而是最后的回答“我不要”。这就是“大国民”,它面对全世界都不卑不亢,面对诱惑坚决拒绝,而且充满自信和智慧。这是从《格林童话》里面改的,但是已经比《格林童话》更精彩了。
因此我们看,教育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它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生长的过程。《圣经》中看到有一节经文,我很喜欢:“看哪,农夫忍耐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只到得了秋雨春雨”,教师、校长就像农夫一样,要忍受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但是不给春雨秋雨,它能出产吗?秋雨春风不就是用来比喻教育的吗?我们的教育就叫春风化雨。我们要更多的给这个时代带去春雨春风,地里才有粮食长得更大更饱满。
教育是一个生长的过程,播种子是美丽的,长芽是美丽的,发芽是美的,慢慢抽出来是美丽的,长叶子是美的,开花是美的,不开花也是美的,结果子是美的,不结果子也是美的,就是生长的过程。在这里面,每一个老师和每一个学生都是美的,所有的美和美相互碰撞交汇,产生出更多的美,教育要达成的就是这样的“成人之美”。谢谢!
- 相关博文:
- 很喜欢日本的教育实践力度和德...李沫莱阅读人气:1234
- 我的教育日记我叫木子阅读人气:1314
- 我的教育观youjiaorenaa阅读人气:1177
- 抓住身边的教育,和孩子共同成...gege阅读人气:1220
- 犹太人优秀的教育哲学qinana阅读人气:1208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中班的特别孩子的教育方法小白阅读人气:1578
- [业务管理]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Zippo阅读人气:1233
- [业务管理]如何提高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阅读人气:1378
- [教师工作]中班幼儿老咬人教育多次,还是...风儿阅读人气:990
- [教师工作]教育翘阅读人气: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