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案例:一条被子
作者:孙云兰 来源:中国幼儿教师网 上传时间:2014-09-11
案例描述
初秋的早晨,新成幼儿园门口中、大班小朋友提着小袋子一个个来园了。俊俊走到门口,一把抓起爷爷手中的袋子想往里走。只听爷爷大声呵斥:“你拿不动。”“我拿得动!小朋友都自己拿得。”孩子理直气壮。“不行,就是不行,你拿不动。”声音越来越响,爷孙俩争执起来。此时,园长走了过去,“这是一条秋被,挺薄的,孩子拿得动就让他自己拿吧!”突然爷爷大声嚷道:“这要把孩子身体压坏的,这是在摧残儿童。”“俊俊爷爷不要生气!你看,中班孩子都拿得动,俊俊已经大班了,个儿也挺高,这是他力所能及的事,我们要相信他!”园长仍心平气和的与之沟通。“我不管别的孩子拿不拿,反正我的孩子就是不能拿。”他转向其他家长,“你们大家说说看,这么小的孩子,能让他自己拿被子吗?”无人回应,俊俊爷爷愤然离开。
俊俊爷爷走了,但这件事结束了吗?没有。以下几个镜头是园长对此事的后续跟进。
镜头一:园长联系了上一届大班毕业班的家长和小学一年级教师,与之交流有关孩子自主能力方面的表现。小学一年级教师反映:“新成幼儿园毕业的孩子,自主能力强,在午餐时,不仅自己能动手添饭盛菜,而且还能帮助其他幼儿园毕业的孩子。”……于是,邀请其中的个别家长,来到幼儿园,走进班级,向中、大班家长们反馈小学一年级幼儿自主能力的实效性表现。
镜头二:园长对保育员和行政教师的“关照”,提出孩子之间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性,为特殊儿童根据需要提供适切的帮助。对于“孩子自己拿被子”这件事,不能以“一刀切”的方式统一要求,中大班个子高的孩子能自己拿被子,但个子娇小或体弱儿等,还是需要保育员协助到位,为个别幼儿及时提供帮助。
镜头三:秋去冬来,由于冬被比较厚重,要求每一位家长都帮助自己的孩子,一起把被子送到卧室。同时,行政教师、保育员在门口等候,随时为每一位幼儿提供帮助。并且根据天气、场地情况,随机地为幼儿提供相应帮助。
春日阳光明媚,又是俊俊爷爷送孩子来园,没等老师开口。他就大声地说:“拿得动,就得让孩子自己拿,锻炼锻炼也是需要的。”大家都笑了。是理解!是默契!是肯定!
案例分析
“一条被子”的问题解决了,它的方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作为幼儿园管理者——园长的管理艺术。
一、主动与被动之间
一园之长,说一不二,然而在不讲理的家长面前,又该如何在进退之间把握被动与主动的尺度?案例中俊俊爷爷从一开始的强烈反对,到最后的主动配合,是什么让这位特殊家长有了如此之大的转变?我们看到园长当时采取的方式是主动与家长沟通,把科学育儿的观念诠释于家长,力求在科学育儿理念下达成教育共识。但事与愿违,家长不但没有在思想上达成一致,反而在语言上有过激之处。此时,园长采取的方式是——等待,暂时地等待也是一种有效的缓冲,能让一时言辞过激的家长暂缓情绪,让矛盾得以缓解。而等待的背后则是一种宽容,以宽容的心态给予家长主动接受、理解的时间,允许个别家长保持个人观点,哪怕是错误的想法,那是一种尊重,体现出作为管理者的一种气度。
而后,对于这一有驳于正确教育的现象是否就听之任之了呢?接下来,园长联系到上一届大班毕业班的家长。邀请本届家长及小学一年级班主任教师,为在园家长开设讲座,反馈本届刚毕业的孩子其自主能力的实效性表现。其中小学老师的一句话:“新成幼儿园毕业的孩子,自主能力强,在午餐时,不仅自己能动手添饭盛菜,而且还能帮助其他幼儿园毕业的孩子。”这句话,让所有的家长真实地看到了孩子行为的前景,从而使其内心加强了培育的信心。当然,俊俊爷爷也受益其间,当听到孩子幼儿园的锻炼在进入小学后更受益于己时,产生了强烈的教育紧迫感,从而使被动教育转化为主动教育。这样的反馈形式,它的声音铿锵有力、它的作用潜移默化,比站在园长、教师的角度去宣传更具说服力,无形中增强了家长们的主动接纳与配合。看似被动地接受,实则更是一种宽容地等待;随之的主动联系,更是一种无形地感化,这就是管理的一种艺术。
二、合理与问题之间
一条被子,如果让家长拿进卧室,其实对于幼儿园来说更方便,而幼儿园为什么在这条被子问题上如此“小题大做”?《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明确提出:“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设‘做力所能及的事’的条件与环境,让幼儿能充分地自我服务。”可见,幼儿园在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促进孩子的终身发展。站在孩子的年龄特点,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幼儿园要求小朋友自己拿一条秋被进教室,是在给孩子创造自我服务的锻炼机会,建立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意识与行为,这符合当代科学育儿正确理念。案例中俊俊已经6岁、个子高、身体健,他有能力自己拿被子,所以否定俊俊爷爷欲包办代替的行为,是合理的,无可非议。
但在这合理现象的背后,园长又想到了什么?如果今天是一位体弱儿的家长有意见?抑或孩子今天生病,身体不适,还要求他必须自己拿进教室吗?这样的要求适合于每一个中、大班的孩子吗?有了问题,就有了方法。于是,园长对保育员及时进行“关照”,要求各班保育员熟知自己班中特殊儿童的情况,如矮小儿、体弱儿、患病儿等,对于这些孩子拿被子必须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即保育员到幼儿园门口帮助这些孩子拿被子进教室。再对门口迎接幼儿来园的行政教师“关照”,对于特殊儿童,允许家长帮孩子拿被子送进教室。
虽然俊俊爷爷的行为是不合理的,但园长从自身角度去反思,在合理中预见到不合理的因素。在对孩子培养的过程中,由于每个孩子的体能、习惯、需求等不同,所以他们的发展也不尽相同,对他们的要求便不宜用“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凸显出孩子的个别差异性,及时跟进了个别化教育策略。园长的“关照”,就是尊重了孩子的实际需要,为个别幼儿提供适切地帮助,而并非以一种标准面向所有的孩子。这样的教育策略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突出了教育个别化的时代要求。它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必将得到每一位家长的一致认同。很多时候,站在“真理”的一边,看似一切都很合理,但在合理的背后是否反思到有可能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之后是否考虑到方法的合理性?这就是管理的一种智慧。
三、一时与长效之间
一条被子,从炎炎夏日到寒冷冬天,又到春暖花开,在这其中问题种种。孩子、家长、教师到底谁拿被子?什么时候应该让孩子自己拿?什么时候又必须让成人帮助?拿被子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一次次问题发现,一次次调整方法。如拿春秋薄被时,要求中大班个子高的孩子都自己拿进教室,保育员为个别幼儿提供帮助;拿厚重冬被时,请每一位家长帮助孩子拿进卧室。遇有特殊情况,如雨天路滑,请家长协助孩子一起拿被子进教室;楼梯转角口不安全,个别大班哥哥姐姐做“闪亮星”提醒或帮助小朋友;值班老师随时巡视为幼儿的小粗心提供帮助……这些方法都是在当时问题产生之后,及时采取的一时应急措施。
一时的应急措施,为幼儿园“拿被子”这一问题找到了合理的解决方案,而它是否只限于那一时呢?当然不是。在这件事上,幼儿园并没有明确的作出具体的操作规定,但我看到了新成幼儿园的每一位小朋友、家长和老师,早已达成了约定俗成的默契。在此案例中,问题的产生始于俊俊爷爷不允许孩子自己拿被子,但是后续一系列行为的不断完善,却在孩子拿被子这件事上,使幼儿园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使这个团队中的每一个人责任明确、合作有效,形成了解决这一类问题地处理预案。在无形中,却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这将十分有利于以后有效、有序地管理,在后期工作中发挥出长效的机制。这就是管理者的一种远见。
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所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我想它同样旨于管理者的一种艺术、智慧与远见,只有在有效的管理机制中,才能使学生健康发展、家长高度配合、教师尽心尽力,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 相关博文:
- 学习《管理规范50点》心得体会灵妖阅读人气:1394
- 幼儿园管理精致的Bonnie阅读人气:974
- 园长的管理一定要注重“四心”雨点阅读人气:1613
- 幼儿园班级管理新策略精致的Bonnie阅读人气:1317
- 幼儿园管理也需要民主与科学精致的Bonnie阅读人气:1223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业务管理]怎样让孩子在班级管理中发挥作...城北太阳花阅读人气:1401
- [园长管理]求新教师和保育员培训资料或管...mengmeng阅读人气:1544
- [教师工作]小班纪律管理一往情深深几许阅读人气:1911
- [园长管理]幼儿园管理不能疏忽哪些细节?阅读人气:584
- [园长管理]幼儿园午餐管理的重点是什么普罗旺斯阅读人气: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