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园办分园”的思考

作者:张燕 李相禹  来源:中国幼儿教师网  上传时间:2014-08-27

  时下“名园办分园”的现象普遍存在,它被看成是扩大优质幼儿教育资源,满足广大家长需求的有效方式和方法。然而,不管“名园办分园”产生的历史背景如何,在管理实践中都有一个扬长避短的问题,为此,本刊特刊发以下4篇文章,希望能给读者以启发,更希望能引发大家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或讨论。
  
  在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的背景下,一些办园条件和师资水平较好、保教质量较高的幼儿园成了香饽饽,通常我们把这些幼儿园称为名园。然而名园毕竟是有限的,于是,通过“名园办分园”扩大优质幼儿教育资源就成为时下倍受推崇的办园形式。“名园办分园”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有什么利弊?如何更好地发挥“名园”的优势,以促进幼教事业健康均衡地发展?回答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仅是对这些问题的一些不尽成熟的思考,希望能引发大家的讨论。
  
  一、“名园办分园”的由来与发展
  
  (一)何谓“名园办分园”
  
  “名园”往往办园历史较长,办园基础较为深厚,并形成了一定的教育特色,具有较好的社会声誉,产生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教育行政部门的“示范园”等级类认定往往加大了这些幼儿园的公信力。从办园体制来看,“名园”多属于公办幼儿园和原有体制下的部门办幼儿园,但也不乏一些社会影响较大,甚至实现集团化经营或连锁式经营的民办园。
  
  “名园办分园”主要是由知名幼儿园利用自身的品牌开办分园,通常分园以名园的名称冠名。贯彻名园的办园理念,保持与名园一致的管理制度和教育特色。培养和形成相当的保教队伍和办园水平。当然,其中也不乏仅仅利用“名园效应”扩大社会影响,而无实质内容的分园。“名园办分园”的体制大多是民办性质,只有少数延续公办性质,故学前教育领域的“名园办分园”通常也被称为“名园办民园”。
  
  (二)“名园办分园”的由来和发展
  
  “名园办分园”现象始于20世纪90年代,与“名校办分校”相伴而生,最初仅为个别案例。伴随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大,在一些新建小区出现了名园举办的分园。“名园办分园”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创新体制、满足社会需求、发展学前教育的一条途径,对于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是有益的举措,因此渐渐形成热潮。近十余年来,一方而优质幼儿教育资源缺乏,突出表现为一些大中型城市公办幼儿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足,使市场潜力巨大。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纷纷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如《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要结合人口迁移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进行均衡配置,继续推进名校办分校,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布局调整,促进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国家也出台相关规定,允许一些具有品牌优势的公办教育机构尝试进行办园体制改革,通过“国有民办”“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形式,吸纳社会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以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北京市还针对企业转型带来的幼儿园撤并现象,专门出台了有关幼儿园办园体制改革的管理办法。
  
  当下,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些大中型城市的外来人口剧增、城市中心人口外迂、诸多新居住区建立,以及城市人口生育出现又一个高峰,“名园办分园”作为一种有效满足大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快速提高教育质量的现实对策得到了各地政府的肯定和推行。
  
  2010年末,《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构建“基本的”“有质量”的幼儿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鼓励优质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各地陆续制定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大力倡导通过“名园办新园”“强园带弱园”“城园连镇园”等途径,加快优质幼儿教育资源的扩大。
  
  二、“名园办分园”的类型及其发展中的利弊分析
  
  目前“名园办分园”形式普遍存在,且有蓬勃发展的态势。追溯其发展历史,不难发现解决幼儿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是产生“名园办分园”形式的主要原因,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倡导办学体制改革以及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是“名园办分园”的外部动因,而名园自身发展的战略选择则是“名园办分园”的内在动因。“名园办分园”显示出特有的优势,但其发展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诸如质量稀释、监管缺失、加剧教育不均衡等。甚至有人批评它为“怪胎”。因而,我们有必要对“名园办分园”进行客观而理性的分析。
  
  (一)“名园办分园”的类型
  
  “名园办分园”主要有统一管理式、输出管理式和冠名式三种类型。统一管理式是指分园与总园的办园性质相同。由同一套领导班子管理。人、财、物统一计划,不过在实践中这样的模式极少。输出管理式是指分园与总园的办园性质不一定相同,总园委派合适的人选担任分园园长,辅导分园组建和培训师资队伍,进行常规管理,输出课程模式和教育教学经验等,人、财、物相对独立,实行自负盈亏。冠名式是以“某某(名园)分园”的名义命名,总园和分园间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有些能得到总园在园务管理、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指导,但也存在只利用名园品牌,不按科学规律办园的现象。
  
  (二)“名园办分园”的优势
  
  1、增加优质幼儿教育资源,扩大辐射范围
  
  从园所的发展来看,分园通过对名园的历史传统特别是对后者在发展历程中积淀的办园思想的传承,对管理制度建设和师资培养经验的借鉴,可以少走很多弯路。目前,“名园办分园”已经突破了区域界线。如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的分园跨越海淀区和朝阳区等,一些城中心的幼儿园在郊县办分园,扩大了优质幼儿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
  
  2、实现办园体制创新,促进幼教事业多样化发展
  
  从现实角度分析,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多元办学体制。如果没有竞争意识和竞争压力,集中统一的办学体制不可避免地要退化和僵化。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元化办学模式才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机制。“名园办分园”也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适应家长多样化的幼儿教育需求而产生的。“名园办分园”本身就是对办园体制的创新。它促进了幼教事业的多样化发展。
  
  3、发挥名园的影响力,创造名园和分园双赢的局面
  
  “名园办分园”无论对于名园还是分园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从生源来看,由于名园效应,分园在当地社区的知晓度得以提高,吸引了更多的生源。从管理角度来看,一方面,通过为分园输送教学和管理力量,名园的办园思想、管理理念得以贯彻,分园的管理和师资水平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名园通过输出管理人员和教师,使得名园培养的骨干教师有机会在分园的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教师队伍得到壮大并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对于名园而言,通过办分园扩大了生源和品牌影响力,扩大了教育经费的柴源,为园所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可以说,通过“名园办分园”可以有效提高名园和分园的办园效益,形成双赢的局面。

上一篇:浅谈县域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体系构建

下一篇:谈民办幼儿园教研工作的存在问题与对策思考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幼儿教师怎么上好公开课?
幼儿教师怎么上好公开课...
DIY“神器”,户外玩教具让体育游戏更有趣!
DIY“神器”,户外玩...
微专题:园方,你怎么看?——幼儿园“虐童”事件负效应之幼师应对
微专题:园方,你怎么看...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