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作者:张年国  来源:《学前教育研究》2009.11  上传时间:2010-05-17
[摘要] 教师专业化的实质和核心是教师科研素养的专业化,但目前教师科研素养状况不容乐观。为此,本文立足于当前教师科研素养中存在的问题,在深入分析制约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探询了提升教师科研素养的对策与途径。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科研素养;制约因素
教师科研素养是指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从事教育科研必备的素质和修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l]可见,教师职业本身的内涵、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都赋予了教师“研究者”的角色,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素养。
一、教师科研素养的现状
近几年,虽然我国基础教育中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但教师的科研素养并未得到同步发展。教师的整体科研素养不高已经影响到了整个基础教育的长远发展。
()科研意识不强,认识水平滞后
基础教育科研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不是教师能不能“做”研究的问题,而是大多数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2]一些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并不是源于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而是把科研当作装点门面的形象工程,对科研缺乏实质性的重视。很多教师没有把科研作为提高自己教学效率、提升个人业务能力的途径,没有将其当作分内之事来作,而认为科研是科研人员的事情。这种认识上的滞后导致教师缺乏科研进取心、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问题切入肤浅,科研理论缺乏
目前,很多教师常常是带着问题凭直觉或经验开展科研活动,对在实践工作中遇到的现象或问题就事论事,不能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与归纳总结,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对相关教育理论的敏感性。其实,教师进行任何一项科研活动,都应该首先接受前沿性的“纯”理论。[3]因为只有掌握了最先进的理论“武器”,才能丰富其对教育教学问题的审视视角,从而更为全面和深入地理解问题,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科研方法缺失,规范意识缺乏
熟练正确地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可以避免盲目的实践和不必要的失误,[4]进而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许多教师却存在严重忽视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倾向,过分强调经验和思辨,更常用的是经验总结法,很少运用其他方法。这导致所收集的科研信息资料覆盖面狭窄,从而最终影响了对教育现象的洞察和对研究成果的分析与总结。此外,教师的研究成果、研究心得不能以科学规范的文本形式呈现,也导致其研究结果难以为大家所分享和交流。
二、制约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的原因分析
()个人知识结构的不合理
教师个人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是制约教师科研素养的一个首要原因。现有教师群体中,许多年纪较大的教师学历结构本身不够完善,其学历的提升大都是通过业余进修而来,缺乏系统性,且知识更新迟缓。年纪较轻的教师虽然在大学期间接受了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没有能够在“专”的基础上向“博”的方向发展。在当前课程和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教师的原有知识结构已经难以应对教育发展的需求。许多教师普遍缺乏诸如教育学、教学论及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一系列教育科学知识。教师知识结构的陈旧和理论素养的缺失最终将导致其课堂教学和科研思维的僵化。
()科研目的的功利化
基础教育中的教育科研主要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本身的未来发展问题,以此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但许多学校将教育科研视为装点门面、对外张扬和宣传的名片。许多教师撰写、发表科研论文,只是为了给自己评职称和评优增加砝码,教育科研带有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对从事教育科研的目的认识错位,导致了不少科研效果不理想,研究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个人科研素养自然也不可能提高。
()现有科研管理机制的不完善
理想的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机制应该做到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完备、科研队伍充实等,但实际上很多学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大都很不得力。学校科研的规划未能敏感地捕捉到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中的问题,在课题管理上不能有效地对科研课题进行全程的管理,在发动、组织、指导广大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时缺乏策略,科研经费和科研激励机制欠缺。科研活动往往成为了教师的额外负担,而不是工作的一部分,也就难以调动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科研氛围的缺乏
目前,基础教育中从整体上缺乏提升教师科研素养的氛围。首先,繁重的教学使许多教师只埋头于教学,扎实做好“教书匠”的份内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根本无心开展教育科研。其次,学校普遍存在图书资料不足、信息渠道不畅等问题,使得教师科研能力很少得到锻炼,科研水平也就难以提高。再次,教师缺乏进修的机会,校际间交流有限,教师的观念更新缓慢。最后,普遍缺乏专家的指导与引领,使得教育科研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都不足。
三、提升教师科研素养的策略与途径
()激发科研角色意识,构建科研生态
首先要从思想上使教师明确教育科研的真正价值,从而使其从内心产生搞好教育科研的积极愿望。如果教师把教育科研看作一种生存态度、一种专业生活方式,并且这种态度和专业生活方式是集教育、研究、学习和反思于一体的,那么教师就会努力适应这种专业生活方式,把研究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走进属于自己的教育科研领域。
其次,要形成一种科研生态。[5]一是要加强教师的职业理想教育,培养教师热爱教育的情感,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二是要树立教育科研的典型,用身边的、国内外的典型事迹进行榜样示范和专业引领,增强教师投身教育科研的动力。三要努力营造“以研促教、以教促研、教研结合”的良好氛围,使教师树立全新的研究意识。四要引导教师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自主成长,把科研当作一种责任和促进自身持续不断发展的方式。
()立足教师职业特点,营造提升教师科研素养的环境
教师科研素养的提升更多的是与教师职业本身所处的工作环境有关,撇开教师的生存环境谈教师科研素养的提升只会是一句空话。为此,学校首先要切实减轻教师的课业负担,使教师有时间和精力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钻研业务以及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其次,学校要尽可能地提供好的科研条件,在图书资料的查阅、网络资料的搜寻、调研活动的开展等方面提供方便。第三,学校要建立完善的教育科研管理、指导和服务体系,加强对教育科研动态、成果等方面的宣传和日常管理,逐步使科研工作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要求。第四,学校要把教育科研作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立足之本,切实制订学校的科研及教师发展规划,并为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提供制度上的保证。最后,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科研平台和展示科研成果的机会,运用激励机制,使教师在科研素养的提升过程中成就自己。
()结合校情师情,突出校本研究载体
教育科研的主阵地在学校,教育研究主体是教师。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要紧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根本,从目的、过程到结果都要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育科研改革新的突破口和重点。在校本研究中要结合教师科研素养的实际情况,对于已有一定科研经验的教师,可通过课题带动,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科研知识,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对于科研素养较低的教师,要从培养其科研意识、科研基本功入手。同时,要树立榜样,通过骨干科研力量来带动、组织学校其他教师的教育科研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
()构建学习研究型组织,形成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
通过构建学习研究型组织,教师群体内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能使教师扩大视野,开拓思路,从而促进研究能力的提高。具体讲,一方面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科研文化;另一方面,研究团队的建设以及研究方向的确定对于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和整体科研水平,以及促进教师的科研培训都有着积极意义。同时,还有必要通过建立一些“科研实验学校”,加强学校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带领教师走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科研之路。
()深化教师继续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教师科研素养的提升除了依赖个人的努力和学校的支持外,有效的继续教育也是提升教师科研素养和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继续教育的机构应通过邀请知名学者、专家进行学术报告、讲座等形式来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增强教育科研的兴趣,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其次,继续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与要求方面应在不断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深化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教育专业知识,并注重教育科研所必需的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科研方法等专门知识的培训,使教师具备完整的教育科研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94.
[2]叶增编.浅析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现状.当代教育论坛,2007,(1)
[3]温勇,宋广文.研究型教师及其发展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6,(9)
[4]胡幸呜,郭琳.高职教师科研素养培育与提高的研究与实践.高教论坛,2007,(6)
[5]刘光明.新型农村中学教师科研素养的建构性思考.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编辑:cicy

上一篇:我园的保育员评比活动

下一篇:教师写作能力的提升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幼儿教师怎么上好公开课?
幼儿教师怎么上好公开课...
DIY“神器”,户外玩教具让体育游戏更有趣!
DIY“神器”,户外玩...
微专题:园方,你怎么看?——幼儿园“虐童”事件负效应之幼师应对
微专题:园方,你怎么看...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