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园教研组织的改革

作者:李杏君  来源:浙江省桐乡市庆丰艺术幼儿园  上传时间:2009-09-25

 

一、问题诊断
教研组是教师从事教研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是幼儿园教学行政的最基层组织。我园与绝大多数幼儿园一样,分设小班组、中班组和大班组,年级组与教研组合二为一。但从其长期以来实际行使的职能来看,只有年级组的功能,因为组长和组员教师关注的是组内幼儿一学期所开展的活动,而真正意义上的对教学进行研讨的活动却开展得少而又少。究其原因主要有:
其一,幼儿园行政组织对每个年级组教研功能强化不够,对每个年级组的教学研究没有明确规定和引导。
其二,教师每班两人是上下午班,同年级组教师上班期间几乎不能集中在一起。不是这一半教师在带班,就是那一半教师在上课。因此,很难把同组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研讨。
以往我园的教研活动,常常是幼儿园行政层面组织的,幼儿园计划中的各级公开课活动,推荐几位教师来承担,然后幼儿园领导组织空课的教师听课,并对试教情况作一些分析评价,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因此,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由教研组组织的教研活动。这样的结果导致了教研组教研功能的弱化,教研组长行使教研职责的主动性丧失,一般教师更没有主动教研的意识。随着园本教研的深入,这种状况已成了制约我园教师发展和改善教学质量的一个障碍。因此,我们在思考:该建立怎样的教研组织来让它适合我园的实际情况,让教师们能在同一空课时段内集中在一起进行互助研讨?我们该搭建怎样的教研平台能使教研组长行使自己的职责,带领组员进行教育教学的研讨活动?为此,我园实行了如下的改革。
二、改革处方
1.年级组与教研组分离
(1)成立打破年龄段的综合教研组
我园实行年级组与教研组分离,成立了打破年龄段的以空课时段为分界的两个教研组,冠其名为“自主约请式研讨组”,目的是培养教师自主研究的意识和行为。这样的改革和思考主要基于以下的原因:
一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后教育教学的综合性。幼儿园教育以五大领域为主,不具体分学科,每位教师面对的课程是一样的,都要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教学。
二是本园的特殊情况。我园规模小,只有7个班,一个年龄段只有两个平行班,空课同时间组内只有2人,较难开展以年级划分的教研活动。而全园共有专任教师14人,合用一间办公室。由于正副班主任分上下午时段带班,所以每一空班时段办公室内只有7个人,7个人合为一个研究组在人数上是非常适宜的。
三是教师处在同一空课时段内有利于集中且灵活活动。自从开展电脑备课后,教师资源共享,备课省下了时间。同一空课时段内能抽出时间来进行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因此,让同班次的教师利用空课时间对教学活动进行互助研讨,成为行动学习的共同体变为可能。
(2)明确年级组和教研组职能
在实行年级组和教研组分离后,对年级组和教研组的职能进一步明确,使各组长知晓自己的职责。年级组继续以同一年龄段幼儿的生活、游戏、学习、娱乐及家园互动等活动为主,每学期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活动。而以空课时段组合的两个教研组主要进行对幼儿教育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的研究,开展“自主约请式”研讨,听课后进行集体反思及进行跟进式的课例研究。
2.调整教师当班班次,平衡教研组力量
我园从班级配备来说,按互补原则,班主任由相对能力较强一些的教师担任。三位骨干教师既是班主任,同时分别担任着年级组长。因此,从原来年级组组合来说,每组教师能力水平基本均等。但由于分正副班主任两个时段带班,因此,正班主任组力量就相对较强,而副班主任组则相对显得较弱。在副班主任这个组中,缺乏领头的骨干教师。在这种状况下,即使有教研活动,由于没有骨干教师带领,同伴之间的横向互助可能会囿于同水平重复,不能深度卷入而处于低水平状态。为了能让同班次教师进行互助研讨时有骨干教师的带领,让两个班次的教师力量相对均等,因此调整了正副班主任当班的班次。我们让小班和托班的班主任与中大班的副班主任同班次当班,再加上保教主任的参与,两个教研组的力量达到基本均衡,同时又使各个年级组班主任同时当班,不影响年级组活动的商讨。
3.强化实施的操作细则
调整后的教研组能否顺利和有效地开展活动,需要一定的保障机制。
(1)规定教研组长的职责要求
我园现设的两个教研组是教师自己管理教学工作的“自主约请式研讨”教研组,组长是研讨小组的负责人,由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要根据教师自主申报的开课要求进行组内的协调和安排,课前与开课教师商讨教案,课后组织组内教师进行讨论,做好研讨记录,并督促上课教师做好课前思考与课后反思,检查反思文本,在课例研艇过程结束后上交材料。这样的要求使教研组长发挥了核心作用。
(2)对上课申报者的规定
凡在一学期中未曾开过公开课的教师或者计划内没有公开课的教师,必须主动向组长申报开课,约请本组教师听课,而且强调要约请有特长的教师、骨干教师和园长的参与。申报人必须明确教研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因此,申报开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都可以而且必须在教研组内经过充分讨论,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对于开课内容的选择,要求以主题教育中的常态课为主,或者选择自己的弱势方面进行教学,展示自己真实的课堂,进行挑战性的互动研讨,经过小组的磨课得以提高。
有科研课题立项的教师及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必须上课题研究课一节,进行课题组成员间的互助研讨,或邀请组外人员参与研讨。课题研究课必须以课题研究为中心,聚焦课堂来确定教学的内容。如果课题组成员不在同一约请组内,则由组长上报给园长,由园长安排调课研讨。
(3)教学研讨过程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教学研讨过程应该包括:备课→上课→反思研讨→行动改进。以课例为载体,通过共同经历原行为阶段、新设计阶段和新行为阶段来改进课堂教学。因此,我们从备课开始,坚信课前的思考与课后的反思同样重要。
备课上课细则:
第一次备课——自我设计。要求独立完成,不看任何参考资料,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即教师自主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和策略。目的是让教师进行自我思考。
第二次备课——博采众长。要求备课者广泛涉猎,仔细对照,取长补短,包括与教研组长商讨,对照参考教案和资料,检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实施策略等。看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再补进自己的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试用试用,看看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明白这些可能会成为自己以后的特色。此过程实际是进行课前思考,对预设的方案思考透彻,然后进行上课。
第三次备课——行动改进。在第一次上课后集体互助研讨的基础上,反思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分析成功与不足的原因,进行再次“备课”,边教边改,然后进行第二次上课。
互助反思要求:
三次备课需关注三个重点。第一次备课主要关注自我经验;第二次备课关注他人经验与文献资料;第三次备课关注课堂现实。三次备课需形成三个教案,把后两次备课改进部分用不同字体或下划线标注。
课后对活动进行的反思要形成文本。第一次反思(课前反思):在第一次上课前进行的两次备课,反思经验与理念的碰撞,在组长的帮助下,整理教学思路和教学步骤。第二次反思(课后反思):在第一次上课后,进行小组互助研讨,反思设计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分析成败原因。互助研讨时要敞开自我相互评论,每个人都必须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共同来寻找改进策略,集中解决问题。
三、实施成效
通过这样的改革和细化规范的小组教学研讨的实施,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改进逐渐有了研讨反思的意识。在刚不久的一次全园教研反馈会议上,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需求:“我们幼儿园教师两人固定带班,平时一堂课的教学上过了就完事了,课后自己有些改进的想法最好能有机会去改进实施。”为了满足教师自我改进的要求,我们又决定进行“走班上课自我反思”。相信这样坚持下去,能使教师真正理解新课程、把握新课程、走进新课程,能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使我园的园本教研活动逐渐地走向深入。
编辑:cicy  
 

上一篇:新《纲要》下园长如何做好管理者

下一篇:幼儿园管理:园长谋人术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幼儿教师怎么上好公开课?
幼儿教师怎么上好公开课...
DIY“神器”,户外玩教具让体育游戏更有趣!
DIY“神器”,户外玩...
微专题:园方,你怎么看?——幼儿园“虐童”事件负效应之幼师应对
微专题:园方,你怎么看...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