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职业倦怠:提升自我效能感是突破口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6-06-26
多项实证调研发现,教龄在6~10年的幼儿园教师表现的职业倦怠最为明显,具体表现在情绪、态度和行为等各方面。职业倦怠的出现与教师工作压力、专业发展、工资福利以及个人的生活、家庭等诸多因素有关。然而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也就是对自己有信心、认为自己能实现专业发展的教师,往往不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由此可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突破口。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和挑战
从专业发展阶段看,教龄在6~10年的教师都是有经验的教师或骨干教师,需要解决的是发展型问题,需实现优化教育教学水平,使教育“精致化”而不是满足于程式化的套路,与同事精诚合作,与家长密切配合,形成家园合力等专业发展目标。这一阶段往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期和瓶颈期,也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高发期。
教师会因为对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清楚,没有做好合理的心理预期而失去信心和动力。在此时,教师如能明确发展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接受职业高原期的客观存在,做好应对问题的心理准备,将有助于保持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幼儿园可以通过请有经验的教师分享经验,引导教师阅读教育家的传记、调整自身专业发展规划、参与研修培训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此外,这一阶段的教师往往面临职称晋升、工作与个人家庭生活事务的平衡等多方面的挑战,教师本人应建立适当的成就动机,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
对教师的发展需求给予支持
在培训内容选择上,宜选择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儿童学习与发展知识、家园合作等方面的内容,因为这类内容与此阶段教师的发展目标需求相匹配,同时要考虑培训方式的针对性。据调查,骨干教师最喜欢的培训方式依次是观摩优质课(79.60%)、案例讨论与分析(66.40%)、现场研修(63.70%)、师带徒(43.40%),参与式培训、专题研讨和讲座、外出观摩所占比例均在30%及以下。然而不少新教师却将外出观摩视为最愿意选择的培训方式,专家型教师则倾向于参加专题研讨。
可见,不同的教师偏好的培训方式有所不同。这意味着管理层要根据教师的特点来选择与其需求相匹配的方式,尤其要注重采用真实情境下的案例研修、教研活动等培训方式,积极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而对于参与式培训、专题讲座研修、外出观摩及惯常使用的教学评比竞赛等方式,要注重其实际效果的优化,避免表演性和形式化。
以权力分享促进发展活力
适度赋权意味着管理层要在教师的合理需要层面与教师分享权力,以便让教师能利用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动机,采取行动。
笔者在调研访谈中发现,教师主要关注教育自主权、专业发展权、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等。
如果没有教育自主权,教师很难根据本班幼儿的需要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同样,没有专业发展自主权,教师只能按照园所的安排来发展。因此,园所在打造自己的风格、设计教师梯队的时候,也要给教师必要的专业自主发展权。而在管理工作中保障教师的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能够最大程度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也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这是撬动教师发展活力的重要杠杆。
丰富外部支持助力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支持包括情绪性支持、尊重性支持、信息性支持、陪伴性支持、物厨性支持等。
情绪性支持即教师在情绪低落、遇到挫折时能得到安慰、鼓励、同情等。尊重性支持即幼儿园教师职业得到社会认同,工作能力得到肯定,职务职称得到晋升等。信息性支持即教师能得到教育教学经验、技术等资源的分享,遇到专业难题时能得到同伴、领导和专家指导,有外出观摩学习的机会等。陪伴性支持即人际交往的需要。物质性支持即工资福利待遇的支持等。
当前背景下,物质性支持和尊重性支持是需要给予优先考虑的。管理部门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如通过奖补政策提高教师待遇,努力实现在编与非在编教师、公办与民办教师、幼儿园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实现同工同酬,补偿和缩小差距,增强对教师的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中国教育报》2015年9月20日张世义/文)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论,我需要声明,“读书方法论”的全部讨论是针对求知性阅读或终身学习而言的。也就是说,当我们把阅读定义为个人学习成长不可替代的途径时,对阅读“有用性”的强调以及相应的规划设计才是必不可少的。
很难说这样的阅读是轻松愉悦的,因为多数时候,我们要在重重困扰中寻求明朗,在举步维艰中迎难而上,在目标诱惑下攻坚克难。这样的阅读需要持续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追求效益最大化也就成了很自然的考虑。相比于“学有所获”的笼统体验,可检视的“产品”更能代表我们的阅读收益。
当我说“产品”的时候,我其实是把阅读视为一个再生产的过程。阅读者不仅要虚心做“宾”,追随作者,出入字里行间,尽可能多地获得书中的知识与思想;还要以己为“主”,取鉴作者,把书上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具体而言,这个再生产过程包括提取、组合和创造三种行为,三者又分别对应着若干“产品”。
首先,对书中内容进行多方提取。尽管我认为再复杂的书都可以浓缩为一两句话,但每本书的内容又是极其丰富的,如果仅仅获其主旨,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嫌。事实上,任何一本书可供我们提取的东西都有很多,概而言之有四个方面:问题、视角、观点和素材,即书中探讨了哪些问题或议题,对此提出了哪些观点,是从什么视角分析问题、表达观点的,运用了哪些素材。这样提取出的内容看上去也许有点散碎,但脉络是清晰的。无论是批注在书页上,还是记在笔记里,都是阅读的初级产品,简练直观,不仅便于记忆,而且随时可查阅。
其次,要对知识进行多维组合。倡导“整体性学习策略”的加拿大学霸斯科特·扬认为,知识是整体性的,学得好的人总在寻求知识之间的关联,将零散的知识点和信息编织到知识网络中。没有人能真正掌握整体性知识,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从不同维度、尽可能多地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比如,黄武雄在《台湾教育的重建》一书中提出教师应该形成“尊重与自由的人格”,如果读过法兰克福学派先驱狄奥多·阿多诺社会心理学经典之作《权威人格》,则很容易把这两种人格进行联系、对比,对我们反思和改进师生关系极具启示。这样的关联和组合进行得越多,我们的阅读收获就越大。如果加以记录和整理,就会形成很有价值的读书笔记和报告,可以很方便地用于展示和交流。
再次,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思想和文本的创造。我们在阅读中获得别人的思想观点、思维方式或案例素材,不是为了填充自己的“容器”,而是要引发碰撞,产生新知识、新思路、新思想。比如,在读过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后,我偶然看到一篇学术论文以“离土中国”为题,分析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后的农村现状,颇有新意和解释力。后来,当我延续这两篇文献思考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圈地建城”现象时,头脑里突然冒出“毁土中国”的概念。某次研讨农村社会变迁,我以“毁土中国”为题做了陈述,反响颇为热烈。通过这样的创造,阅读收益会有几何级的增长,我们也能写出比较有见地的随笔文章或学术论文。这应该是最高形态的阅读“产品”了。
同样是读书,产出大、产品多的人,必定比其他人拥有更好的阅读效果,这对应的是更强的学习能力。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越强,其人生的可塑性就越好、可能性也越大——在日月如梭的时光流逝中,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安慰我们。
(《中国教育报》2015年10月26日张以瑾/文)
摘自:《幼儿教育》2016.03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克服职业倦怠 幼教才能实现专...咚咚锵阅读人气:2365
- 你说我容易吗―幼儿教师职业倦...秋水依叶阅读人气:1863
- 英国研究称儿童上魔术课有助提...大爱引航阅读人气:1038
- 咱中国人的情感是稀缺了还是泛...youjiaorenaa阅读人气:1156
-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安全意...小杨16阅读人气:450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生活]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shiyx04阅读人气:2665
- [园长管理]职业倦怠怎么办?潇阅读人气:649
- [园长管理]如何提升幼儿园的知名度?雪阅读人气:745
- [教师工作]现在幼儿太自我了,有什么好方...霞娃阅读人气:749
- [教师工作]幼师职业的保鲜期是多久漠泪孤飞阅读人气: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