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权利是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作者:  来源:中国幼儿教师网  上传时间:2016-02-03

  儿童教育要尊重儿童,以儿童为本,其根本就是保障儿童应有的权利。幼儿园的管理,不论是教学管理、安全管理,还是其他活动管理,“儿童权利”都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当我们在评价幼儿园的管理行为和保教行为时,是否保障儿童权利是权衡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1、做早操的烦恼

  张老师是一所农村幼儿园的年轻老师,工作细心负责,长年担任小班主班老师,领导和家长都很信任她。但因为做早操,她经常遭到园长的批评:“都这么长时间了,孩子们的动作还是乱七八糟,一点儿都不整齐,别人看了会怎么说?”为此,张老师声嘶力竭,孩子筋疲力尽……

  小班幼儿动作发展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协调性差,因此小班的操节在创编时要动作简单,节奏明显,重复动作多,以模仿为主。中大班幼儿的操节和韵律,都会难于小班,所以让小班幼儿与中大班幼儿做同样的操节是不科学的。另外,身体的活动是受神经系统支配的,幼儿的神经系统活动还不成熟,兴奋强于抑制,好动是兴奋性的外在表现,“动即快乐”是幼儿活动的动因。好动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做操不整齐是正常现象,只要孩子在动,就说明幼儿是喜欢活动的,而且在活动中他的情绪是愉悦的,这也就达到了早操锻炼的目的。

  那么园长怎么会用做操整齐划一来评判幼儿老师的工作呢?究其原因,是园长管理行政化的惯性思维。

  园长管理的行政化惯性思维

  首先,园长把自己定位为领导,而非专业人员:园长不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安排工作时,大中小班做同样的操节,还要求小班幼儿的动作整齐划一,从中看出园长是非常缺乏专业性的,但在巡视的过程中,作为领导,看到不符合自己标准的现象,还是会随意批评,以示领导的权威。

  其次,管理的目的不是提高保教质量,而是为了外人的眼光和看法。园长批评“幼儿动作乱七八糟,一点儿不整齐”不是从幼儿的发展角度来评判老师工作的好坏,或是通过改进工作来提高教师的能力,从而提高保教水平,而是觉得“别人看了怎么说?”她更在乎社会的良好评价带给幼儿园的好处。

  再其次,忽视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园长的评价就是导向,作为老师,必定要按照园长的指示完成工作,为了达成整齐划一的效果,老师只能长时间强化训练,为此,幼儿身体受累不说,难以达到目标时的挫败感会让幼儿对运动逐渐失去信心和兴趣,因此才会出现老师声嘶力竭,孩子筋疲力尽的场景。

  在幼儿园管理工作中,如果关注点偏离了幼儿的发展,管理者就应该反思自己的工作是否过于功利或缺乏专业性。因此,我们要尽量去除幼儿园管理的“行政味”,让专业味更浓一些,只有在专业的氛围中,幼儿才能享受到应有的权利,拥有快乐的童年生活。

  2、生活活动还需要研究吗?

  某乡镇中心幼儿园将“生活活动达标”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这一举动遭到了部分老师甚至主要领导的反对:“吃饭、如厕还需要研究吗?这是幼儿从出生就在学习的内容,幼儿园教研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怎样上好一节课的研究上……”

  为了说服这些人,业务园长根据《幼儿园一日活动保教规范》编制了一份考试试卷,全体老师闭卷考试,考试后对照《幼儿园一日活动保教规范》全体老师交叉阅卷。考试的结果让老师们的看法彻底改变了:有一些自以为是对的观点和做法其实是不符合《幼儿园一日活动保教规范》所要求的。以下两个问题有80%的老师出错:

  1.老师要了解幼儿大小便习惯,逐步培养幼儿__的良好习惯。(A、定时小便,按需大便 B、按需小便、定时大便)

  2.老师要提前为幼儿准备好温度适宜、质量保证的饮用水,__满足幼儿喝水需求。(A、随时 B、定时)

  题目答错的老师说:幼儿喝水、如厕是需要定时的,如果按需小便定时大便,幼儿喝水也是随时都可以喝,那不乱套了吗?生活需求本是人的最基本要求,为什么老师会在这个问题上出错呢?我们发现,持有这样观点的老师往往把幼儿视为被动的接受者,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只有对长辈的依附关系,因此,在生活活动中,老师安排喝水时才能喝水,安排去大小便时才能去大小便,这就是答错题的原因。在日常工作中,有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所以很多幼儿从不在幼儿园大便,由此也出现了便秘的情况,对身体非常不利。

  只有把儿童视为自主发展的独立个体,老师才会内心尊重、平等对待幼儿,还幼儿自主权。也只有老师有了正确的儿童观,才能主动打破权威意识,充分认识到幼儿不是成人的附庸,幼儿与教师是平等的,幼儿享有生活的权利,也有能力生活自理。那么,他们在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才会关注幼儿生活的需求与发展。

  3、公安全管理的初衷是什么

  最近,很多孩子嚷嚷着不想上幼儿园,问为什么,孩子说老师整天不让他们活动,最多就是玩玩桌面玩具。

  与老师交流后才知道,最近园内出了一起安全事故,一个幼儿因碰伤后家长来园扯皮,园长按照安全管理办法作为大事故进行了处理,不仅扣除了安全奖金和相关的考核分,还在职工大会上批评班级的安全管理不到位,如此又批评又罚款,让班级老师焦头烂额,其他班级老师的情绪由此也受到了影响。

  为了保证自己班级的幼儿不出事故,老师把幼儿控制在能控制的范围内,能不外出活动就不外出活动;必须要外出活动的,也仅是出工不出力,尽量减少幼儿活动的强度和范围。幼儿的行为被老师管控,剥夺了幼儿的运动机会,所以幼儿不愿上幼儿园,这是幼儿园安全事故处理后的连锁反应。

  安全管理是否有必要?答案是必然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负面效应呢?我们来看看安全管理的流程:建章立制→安全责任划分→安全检查→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演练→安全事故处理。从流程看,安全事故处理是最后一环,如果能按照要求严格做好安全管理的前面几项工作,那么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应该把重心放在安全责任、安全检查和安全防护的落实等过程管理上,而不是随意加重安全事故的处理力度。因为,安全管理的初衷并不是惩罚老师,而是为了幼儿的健康与安全。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教育培训研究中心)

上一篇:寒假如何“不让手机和床占去”?

下一篇:什么是“弹性常规”?怎样随幼儿的需要有效调节常规?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幼儿教师怎么上好公开课?
幼儿教师怎么上好公开课...
DIY“神器”,户外玩教具让体育游戏更有趣!
DIY“神器”,户外玩...
微专题:园方,你怎么看?——幼儿园“虐童”事件负效应之幼师应对
微专题:园方,你怎么看...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