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走进“幼儿教育”
作者:张涛 来源: 上传时间:2018-04-16
张涛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易学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周易文化研究》集刊及系列图书主编。长期从事国学文化特别是易学文化的教学、科研和推广工作,出版《儒家经典研究》等著作,主持“易学思想与儒释道文化融合”等项目,主讲“国学教育与青少年成长”等课程。
党的十九大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2017年1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推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强调,要“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改革和发展更加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即国学教育。
今天,国学教育已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新兴领域,其中最具潜力与价值的当属幼儿国学教育。上至国家政策层面,下至社会各界,都在积极投入幼儿国学教育的建设当中,民间自发出现了大量私塾、书院,也有公立幼儿园及小学开设国学或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
但是,在幼儿国学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儿童智力发展的多元性与经典诵读内容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家长对国学教育与义务教育之间认识不清的问题;教材版本和内容的不同选择以及教育者水平的良莠不齐,等等,都可能对幼儿的培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使“国学教育”与“幼儿教育”科学、合理地相互融合?如何使幼儿国学教育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发展,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学前儿童可以学“国学”吗?
学前期是个体生理与心理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孩子的成长环境对其一生都会造成决定性的影响。中国的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虽然只是经验上的认识,但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却证实了这一结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Bloom)的“智力成熟百分比”经典理论表明,个体智力发展具有“先快后慢最后停滞”的特性,其中0至4岁又是智力发展的黄金期与基本定型期。所以,如果说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趋势在于其国民素质的高低,那么幼儿教育的合理推行必须作为国民素质培养的关键环节来进行。
在国学教育与幼儿教育都得到各界重视的今天,将“国学”与“幼儿教育”相结合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与创新。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作为“前运算阶段(2~7岁)”的幼儿,正处于将感知内化而形成表象或形象的“表象性思维”阶段,儿童常常凭借语言将对外界的感知内化和吸收,所以这也是儿童人格塑造的黄金时期。将传统国学文化引入学前儿童成长的过程,通过经典作品的诵读,有助于儿童建立起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并为其今后的个人文化修养奠定基础。
怎么看儿童的经典诵读?
经典诵读是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教材的选择是关键。我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任继愈先生指出,朗诵经典是开发潜能、学习语言、提高修养、开启智慧的重要途径。教材的选择就应当考虑这几个方面,而不仅仅拘泥于单调的蒙学作品如《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实际上,还有很多不为人所知的经典也适合用作幼儿启蒙教育,如格律工整的《神童诗》,不仅是少年学诗的范本,其中“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精神,更是在儿童时期就应当树立的优秀品德。
但是,最核心的国学经典应该还是我国传统的“四库全书”(包括经、史、子、集),作为中国传统的典籍,作为学术和文化的结晶,是几千年来沁透人心、影响深远、世代流传的原创性典籍,最适合应用于幼儿国学教育当中。其中“经部”,尤其是“六经”,甚至是“十三经”,都是古代百科全书式的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流传广远,可谓是对全人类的贡献。
可能有人会说,这些经典内容晦涩难懂,不适合幼小儿童。事实上,儿童时期是人的记忆力最为强盛的时期,他们只需要通过记忆将语言内化,而不需要全面地理解,当他们逻辑思维成熟的时候,自然会对幼年所记忆的经典进行领悟,从而实现其知识与人格的塑造。
怎样让孩子参与、体验传统文化?
除了经典作品,优秀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些今天仍在适用与流传的文化元素,也是很好的国学教育范本,如传统节日、传统礼仪、传统习俗等,让儿童亲自参与,有利于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切实的体会,从而激发他们对国学的兴趣与热情。当然,关键要看成人如何引导。
比如一年一度的春节,我们都知道它象征新的一年的来临,是万物复苏、家人团圆的节日。但是为什么要过春节?为什么春节如此重要?却是“百姓日用而不知”。个中原因可以追溯到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中去。首先,《易经》讲求一种“生”的文化,所谓“生生之谓易”,说的就是《周易》尚生发之德。其次,《易经》崇尚“乾”德,称赞其“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元”是“乾”最重要的品德,是万物的起始,在“乾”四德“元、亨、利、贞”当中,“元”又被认为是春天的象征。比如,关于春节,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出自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元日》一诗。
可见,在古人的观念中,春节作为一年之“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每到新春佳节,一家人都要团聚,在感受和体会自然勃勃生机的同时,增进家庭温情。传统节日春节背后具有如此深层的文化意涵,如果能够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春节,教会孩子从小就懂得主动去观察自然的变化、体会家庭亲情的温暖,不仅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和人格的完整性大有裨益,更能够使传统文化在当今显现旺盛的生命力与时代价值。
文章来源:《学前教育杂志》家教版
- 相关博文:
- 国学教育 幼儿教育 幼儿识字...bbswlk2013阅读人气:365
- 2017年幼儿教育行业分析scwh2017阅读人气:402
- 关注幼儿教育的明天――转发分...janis阅读人气:2120
- 国家正在关注幼儿教育立法的问...janis阅读人气:2536
- 幼儿教育的发展和幼儿教师的待...janis阅读人气:2980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关于幼儿教育中师幼关系,想听...别傻了姑凉阅读人气:1093
- [园长管理]幼儿教育教给孩子什么?阅读人气:1622
- [教师工作]幼儿教育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yingqun阅读人气:18608
- [园长管理]幼儿教育怎么避免小学化倾向?liujuan阅读人气:2618
- [园长管理]如何写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紫晓阅读人气:3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