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区的创设与活动指导
作者:张琴 来源:江苏南京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6-07-24
科学区活动作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一种形式,因其独特的教育价值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科学学习不是听科学、记科学,而是实实在在地"做"科学,是像科学家一样亲历探究的过程,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那么,怎样创设科学区才能引导幼儿真正地"做"科学,实现科学区的价值呢?对此,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有益的实践。
一、环境创设
科学区在氛围营造、空间布局、场地设置、物品陈列等方面要能较好地适应科学区活动的特点,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
1.营造安静的氛围,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幼儿的科学探究需要心理氛围的支持。为此,科学区可与数学区等相对安静的区域相邻,远离活动室门口或窗口,尽量避免和音乐区等比较嗜杂的区域相邻。可利用多层的材料柜、材料架形成一定的隔挡,围合成半封闭、半开放的区域格局,形成相对独立且安静的空间。科学区内既可设一些固定的操作台,满足幼儿持续探究的需要,也可利用集体教学用的大方桌满足多人同时参与或合作的需要。操作台可考虑靠墙摆放,以减少干扰,有助于幼儿专心操作和探究。有些比较吵闹或者需要较大空间进行操作的活动,如筛豆子、钓鱼(利用磁铁)等,也可视情况灵活安排到活动室其他适宜的空间进行,不必限制在一个严格框定的空间内,以此满足科学区不同活动的具体需要。
2.合理规划空间布局,满足不同年龄幼儿的需要
不同年龄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和自主学习能力等都具有差异,我们需要合理规划空间布局,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
小班幼儿身体动作还不够协调,有目的选择活动的意识不强,容易被眼前的事物所吸引,更喜欢场景化的操作环境。为此,小班科学区宜使用通透性强的材料架来储存材料,且架子不宜太高,摆放的材料不宜过多过满,以相同类型的平行材料为宜,以满足多入同时操作的需求。材料架宜与操作台相邻,方便幼儿一目了然地看到材料,就近拿取操作。随着活动的推进,可把新投放的材料放在显眼的高处,将旧的活动材料暂且移至架子底层,并逐步替换更新,以此不断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还可充分利用墙面等空间布置活动材料,如,悬挂于墙面的"感官瓶"(闻气味、听声音)和"漏漏瓶"(感知沙漏现象),贴于墙面的"猴子爬树"(牵拉绳索使"猴子"爬上"树")和"打电话"(探究传声筒)等活动材料,让幼儿一进区就看到这些材料,被它们吸引,然后自发地摆弄,感受和发现其中有趣的现象。这种材料呈现方式的另一个好处是,省去了材料收放的环节,增加了操作时间,满足了幼儿充分探索的需要。
中大班幼儿自主性及合作意识明显增强,因此科学区的布局要适当调整。可增加材料柜以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收纳空间,让幼儿可自主选择、拿取材料。桌椅摆放也可更为灵活,允许幼儿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宜的活动场地。如,"垒高楼""多米诺"的活动需要较大空间和平稳的操作台,幼儿可选择宽大平整的桌面或是自主将两张桌子拼合,从而尽情地探索和尝试;"陀螺转转转"的活动要有足够的空间让陀螺旋转,幼儿可到科学区外找空地操作;"哪辆小车开得快"的活动可在墙角的地面进行,小车下了斜坡后有墙面作为阻挡,不至于失控跑得太远。墙面空间要根据实际活动的需要加以充分利用。除了一部分直接用作呈现操作材料外,也要留出空间给幼儿展示自己在活动中的思考和发现等。如,刚开始玩"多米诺"时,幼儿经验还不足,我们就在墙面上张贴多样的多米诺造型参考图和参考底板,激励幼儿积极尝试。随着活动的持续,幼儿的经验不断丰富,幼儿自己排列的多米诺造型图和记录图逐渐取代了原来的参考资料。又如,在围绕"陀螺转转转"活动而设计的墙面展示区,我们悬挂了幼儿自制的各种造型的陀螺,还展示了幼儿在观察陀螺旋转时记录下的各自的发现。这些内容对于幼儿的自主学习是一种鼓励和支持。
二、材料与内容
材料是幼儿科学学习的载体,是他们建构对周围世界认识的中介。在科学区,我们将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通过材料物化,给幼儿提供操作的机会,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引导幼儿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感知和理解其中蕴藏的科学概念,为今后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1.考虑学科特点
关注科学的学科特点,较为全面地了解核心科学概念,为我们恰当地选取科学区活动内容和操作材料提供了依据,避免活动跑偏或关键内容缺失,使不同年龄的幼儿可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的方式获得相关的科学经验。
幼儿阶段的科学教育主要涉及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三大核心科学概念。教师可围绕这三大块内容设计活动。如,通过饲养兔子、种植萝卜、培育风信子等活动,对动植物的生长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建立对生物的特征、生长需求、生长周期等方面内容的认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又如,物质科学蕴含着力学、声光电磁热等基本科学原理。关于物质科学的探究,并不是要让幼儿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而是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幼儿积累关于物质科学的丰富经验。我们引导幼儿利用纸杯做传声筒,感知声音的传播特点;用各种材料制作弹簧玩具,感知物体的弹性;学习装电池,让手电筒亮起来,使电动玩具动起来,认识到连接好的电路会让灯泡发光、喇叭发声等,感知简单的电学现象……再如,地球与空间科学涉及地质学、气象学、天文学等多门学科,但对于幼儿来说,关于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探究不是为了知道各种深奥的学科知识,而是为了结合日常生活,积累关于地球和空间科学的经验。为此,可选择适合的内容,采取适合的方式,选取适宜的材料,帮助幼儿感知沙、土、水、空气等地球物质的特性,观察太阳、月亮的活动,认识天气的变化和气候的转换,让他们对地球空间充满好奇。对于幼儿来说,这三个方面的核心科学概念是同等重要的,教师不能因为某方面核心概念涉及的内容少,或以为幼儿不能理解而忽略。
2.关注年龄特点
对幼儿而言,科学不是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而是身边有趣的现象。科学区的材料和内容设计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联,使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具体、生动。
我们为小班提供了一些操作方法简单、能较快速地显现现象和结果的活动和材料。如,幼儿只需吹口气就能看到纸简开"花"、小车前进,只需一个简单的拨或转的动作,就能看到"飞机"飞起来,"章鱼"旋转起来,这些有趣的现象给幼儿带来了惊喜,激发了幼儿反复操作的兴趣,幼儿在此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其中的因果联系。又如"感官瓶(箱)"的活动,幼儿通过摇晃瓶子用听觉辨别米、豆子、纸屑等发出的声音,用嗅觉辨别醋、酒、麻油等的气味,用触觉感知软硬、大小、形状不同的水果、玩具等,从而意识到可以用不同的感官感知身边常见物体的特征。再如,幼儿在来回倾倒"漏漏瓶"的过程中,观察到瓶中的豆子等有的漏得快,有的漏得慢,听到落下时不同的声音,在反复摆弄的过程中享受着探究的乐趣。
中班幼儿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增强。因此,可以提供一些可反复尝试且较易获得成功的探究活动,增强其独立探究的兴趣和信心。如"垒高楼"活动,我们收集了纸杯、瓶盖、果冻壳等材料,让幼儿在反复叠高的过程中体验控制平衡所带来的挑战和成功感。又如,我们提供了开锁、装电池等一些简单而有趣的探究活动,给予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再如,我们设计了"滑滑梯""哪辆小车开得快"的活动,提供坡道、小球、小车等材料,引导幼儿对小球和小车从不同材质、高度的坡道上滑落时的不同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引发好奇心,进而探究其中的奥秘。
对于大班幼儿,我们提供了更具挑战性的活动内容。如,"叉子玩杂技"的活动,玻璃杯、纽扣和叉子都取自日常生活。幼儿需将两把叉子对插在纽扣的两端,通过调整叉子的角度,将纽扣平稳地置于玻璃杯沿。这一现象看似简单,却需要幼儿细心、耐心、专注地操作。最终收获的成功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好胜心理,更让幼儿看到了有趣的平衡现象,促使幼儿不断尝试和探究。又如,"气球火箭"的活动对幼儿的合作能力是一种挑战。幼儿发现靠一己之力无法完成,就有意识地寻求同伴的配合,一人打气一人拉绳,并交流"怎样让气球跑得更快",不断尝试,从而体验气球冲向高处带来的胜利感。
此外,到了中大班阶段,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多提供一些低结构材料,引导幼儿思考如何"一物多玩"。材料可分类摆放在区域柜中,让幼儿自由拿取。如多米诺骨牌,幼儿除了用来感受力的传递、连锁效应,还将其用作垒高材料,体验控制平衡、不断向上递增架高带来的美感和挑战性。又如,"陀螺转转转"的活动中,幼儿可用拼插积木、光盘、木棍、笔芯等多种材料自制陀螺,并探索让陀螺保持长时间快速旋转的方法。在科学区中,我们也常会看到幼儿自发地使用材料创造性地进行各种类型的探究活动。如,用光盘和管状玩具玩平衡游戏;将纸条折叠或卷合,制作弹簧玩具;用巴克球搭建各种物件,或利用其磁力进行有趣的探索实验。
3.结合多媒体资源
幼儿的发展需要多方面不同性质经验的支撑。与幼儿直接对材料进行操作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不同,多媒体资源带给幼儿的多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的获得和间接经验的获得如能形成优势互补,更有利于幼儿经验的建构。尤其是科学领域,对于有些内容,幼儿没办法通过直接操作获得经验,间接经验也可作为一种良好的补充。为此,我们在中大班尝试借助iPad等设备,将实物操作活动和电子游戏相结合,引导幼儿从多方面去积累不同的经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大班"接水管"游戏,幼儿通过游戏APP"水管工"初步认识直管和弯管、长管和短管的不同特性,直观地看到在管道接通后"水流"顺利通过,从而获得成功感。幼儿在利用管子玩具进行实物操作活动时,会迁移电子游戏中获得的经验,体验不同水管连接的不同方式,其间遇到的位置高低、距离远近等真实、随机而多样的情境,也使幼儿对立体空间方位的感知和体验更加丰富和深刻。值得注意的是,iPad上众多的游戏APP未必都适合幼儿,教师要进行筛选,内容要切合现阶段幼儿的科学经验,符合该年龄段幼儿学习特点,难度要适当,要有层次性和挑战性,和实物操作活动之间要有关联,这样方能使幼儿的科学经验不断得到补充和提升。
除了游戏APP外,我们也积极拓展其他类型的多媒体资源。如,在中班围绕"虫虫"主题活动,我们收集图片和视频制作了电子书《螳螂》,帮助幼儿了解螳螂长什么样、吃什么、生活习性如何、怎么繁衍后代等,丰富和拓展了幼儿有关螳螂的经验,体现了多媒体资源的独特价值。
三、教师指导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因此,科学区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更多的是间接的指导: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探索、不断接受挑战的愿望;通过提供适宜的材料,引导幼儿体验探究的过程;通过及时组织活动过程中及活动后的交流分享,促进幼儿相互学习。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幼儿的探索积极性
我们把一些科学现象巧妙地融合于游戏化的情境中,使幼儿在操作中体验游戏的乐趣,在游戏中感知科学现象。如,小班"猴子爬树"的活动,幼儿在双手来回牵拉绳索的过程中,看到"猴子"慢慢地爬到了树上,从而产生好奇,尝试寻找"猴子"能爬上去的原因,探究让"猴子"爬得快的方法。又如,中班"愤怒的小鸟"和"解救小动物"的活动,幼儿在游戏情境中不断尝试调整拉弹弓的力度和方向以射中目标,在感受游戏乐趣的同时体验到了皮筋的弹性。再如,小班探究磁铁磁力的活动"开汽车"(隔着底板用磁铁吸引磁力小车,引导其开动),中班探究重力、摩擦力的活动"滑滑梯""哪辆小车开得快",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感受着其中蕴含的有趣的科学原理。
2.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深入探究
幼儿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时一定会引发好奇心,产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欲望。为此,教师可根据活动内容和幼儿的经验水平,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引导幼儿深入探究。如,中班的"磁铁小车"活动,我们创设了"用魔法棒(条形磁铁)控制小车"的情境,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探索怎样才能"不触碰小车就让小车动起来"。又如,我们通过图片呈现了乒乓球在水中的三种不同的沉浮状态,引发了大班幼儿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幼儿探索怎样"让乒乓球沉入水中"。再如,我们在大班科学区投放了"平衡小丑"的材料,幼儿看到"小丑"倒立在支架上,便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进而积极探索"使小丑保持平衡"的方法,并在反复实验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平衡与重心之间的关系。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一句恰到好处的提问,也会促使幼儿有意识地去关注一些可能被忽略的现象,引发幼儿的思考,从而推进幼儿不断地深入探究。如,当教师发现一名幼儿在"哪辆小车开得快"的活动中仅仅满足于让小车在"坡道"上反复地开,而忽略了对其中现象的观察、比较和思考时,教师便有意询问:"哪辆车开得快?"引导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观察。之后,教师又追问:"为什么有的快、有的慢?"促使幼儿关注到坡道的材质(摩擦力)对小车滑动速度的影响。又如,一名幼儿在玩"陀螺转转转"时,起初只满足于让陀螺旋转起来,教师便状似不经意地问:"旋转时你看到了什么?""陀螺都是圆形的吗?"促使幼儿仔细观察陀螺上的图案在旋转时的变化,从而产生用不同的图案装饰陀螺、尝试制作不同形状的陀螺的愿望。教师以问题进行引导,使幼儿的活动层层递进、不断拓展。
值得注意的是,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要视幼儿需要、视活动实际情况而定,要建立在不干扰幼儿活动的前提下,在适当的时机和幼儿互动。教师的问题不要过多指向"为什么",而是"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从关注现象开始,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和认识。
3.鼓励分享交流,引导幼儿多方式表达发现
科学活动中的交流既是幼儿对探究过程和结果的表达,也是幼儿通过与同伴分享经验、倾听同伴意见或进行讨论,从而梳理经验、形成认识的过程。可以说,它也是探究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因此,教师要提供机会,创设条件,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表达想法、交流意见。
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尚欠缺,语词相对贫乏。因此,每当幼儿有了想法且愿意说给大家听时,教师一定要耐心倾听,可适当用他们能理解的简洁的语言帮助他们梳理想要表达的内容,这样既是引导幼儿学习如何表达,又能巩固他们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中班阶段,幼儿语言能力逐渐提升,也能够用图画和符号进行简单的记录了。教师可引导幼儿用绘画、拍照等方法记录他们探究的过程与发现,以丰富幼儿的经验,帮助幼儿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鼓励他们和同伴进行分享交流。到了大班,随着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增强,可进一步引导幼儿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如,用语言表述制作的方法、看到的现象等,用数字记录测量的数据,用图表呈现植物生长的过程,用图画或符号表征事物的变化。这样的表达和记录能引导幼儿变无意识摆弄为有目的探究,而教师也可据此了解幼儿的探究过程,以便更好地调整或推进活动。要注意的是,记录要力求简单、便捷,不要成为幼儿的负担。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活动事先设计好记录表,也可以提供白纸让幼儿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重要的是,教师要注意倾听幼儿对记录的表述,可协助幼儿记下姓名、日期,对他们想要表达的内容加以文字说明。这对幼儿来说不仅是一种激励,也是向他们传递了科学探索活动中的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
教师也可在区域活动结束后围绕当天的活动组织即时的集体交流。如:"你发现了什么?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新的想法?"引导幼儿有意识地回顾活动的经历,将自己和同伴的发现进行汇总,将自己的经验和办法介绍给大家。这种倾听和交流的过程能有效地增强幼儿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幼儿反思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集体交流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封闭式问题,以免幼儿过于关注结果。开放式问题更能引发幼儿深入思考,关注探究的过程,促进思维的发展。
摘自:《幼儿教育》2016.04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幼儿电脑区的创设与指导辉辉阅读人气:1335
- 科学区的创设张楚阅读人气:1299
- 浅谈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中的环境...小杨16阅读人气:1975
- 科学区活动丰台三幼刘雅楠阅读人气:973
- 指导家长创设家庭科学教育环境...丰台三幼赵燕茹阅读人气:1999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业务管理]如何科学的创设区角悠悠我心阅读人气:1291
- [教师工作]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眼睛变魔...花瓣雨阅读人气:2166
- [教师工作]环境创设与幼儿的关系小雨丝阅读人气:1640
- [业务管理]如何科学组织一日活动的过度环...悠悠我心阅读人气:2985
- [教师工作]关于环境创设暖阳木槿阅读人气: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