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教研:摒弃浮躁 回归自然
作者:王翠萍 邹红英 来源: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实验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6-03-14
什么是公开课?公开课是相对于常规课而言,它是有目的、有组织地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流与展示的授课形式。幼儿园公开课有利于教师问相互交流,并能在互动与交流中优化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但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公开课也接踵而来,其中不乏精彩的课堂,但也有不少表演、作秀的公开课。公开课到底是为谁服务?公开课该如何定位?公开课到底怎么开?本文就公开课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剖析公开课的问题
问题1
公开课重形式,轻内容
公开课一般除了幼儿参加,还有幼教同行和领导参与,是执教老师展示自身教学素养的重要平台。为了吸引观摩教师的眼球,执教老师往往绞尽脑汁地在课堂上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环节:语言活动后面加入一个歌唱游戏;数学活动进行了体育游戏的比赛,美术活动“升华”到了社会教育层面……往往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孩子累、下面的听课老师更累。挺好的一节课硬是为了某些形式,生搬硬套地拼凑了几节课的东西。还有一些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现场效果,往往精心准备很多教学用具。依托于材料的新奇和信息技术的包装来夺人眼球的课往往出现了“昙花一现”的教学效果,缺少对内容的深层次思考。
问题2
公开课重导演,轻生成
公开课一方面公开地进行展示、交流,但另一方面执教老师希望获得认可与赞同,就会最大可能地“创造”条件来让自己的公开课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目的。有些老师错误地将公开课等同于“作秀课”、“表演课”,人为地把课堂的起承转合圈定在自己预设的剧本中,导演着台下的孩子按照自己既定的套路进行回应。据笔者观察,很多执教公开课的老师在提问时,也会尽量选择聪明能干的孩子,其他一些孩子则无形中被老师忽视,缺少了锻炼的机会。这种“忽视”和倾向性的选择让那些有自己想法和胆小的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和失败感。
问题3
公开课重结果,轻过程
公开课的评价往往就围绕“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是否围绕目标展开”,“幼儿是否大部分达到目标”等二维角度来进行评课。这种评课更多是从知识,经验等层面来关注课堂,但却忽视了过程中“师幼互动的质量”、“课堂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处理”、“幼儿学习品质的获得”等。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标准会提前透支老师、幼儿的兴趣,代价是让公开课走入模板化、公式化的套路,使幼儿失去学习和发展的后劲。有些幼儿园的公开课成为了某些骨干老师的代名词,而幼儿园中更多的成熟老师、青年老师往往被排挤在公开课活动之外,被动地作为观摩者参与公开课的听课、评课活动中。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公开课”往往也会让老师表现出消极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发挥公开课交流与提升的目的。
优化公开课的策略
策略1
公开课要化繁为简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让学习者易于掌握。”在公开课中,老师们习惯于做加法,把想到的教学手段和媒介都用上,往往给人抓不住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印象。其实,教师要有“做减法”的逆向思维意识,在确定内容的前提下,形式上摒弃浮躁,回归简约、自然:活动内容丰富而深刻,教学形式简洁明了,减少不必要的多余环节,真正让公开课走向“简约”、“自然”。
好的公开课一定也是一节好的常规课,是常规课的延伸与升华。“华丽”、“复杂”不是一节好的公开课,“质朴”、“简约”才是幼儿教育专业的本质追求。
策略2
公开课要“幼儿为本
公开课是执教老师通过课堂的展示来交流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载体。载体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优化教学活动,更好地为孩子的发展服务,为了更好地交流经验。一些老师在课前做一些准备是必要的,但这种准备应该建立在正确的目的之上,应根据孩子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等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活动,而不是本末倒置,把时间和精力建立在反复演练、弄虚作假上。不管是常规课还是公开课,归根到底是服务于孩子,应该树立“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从幼儿的需要、兴趣来生成教学活动,从“导演课”回归到“幼儿为本”的教学中。
好的公开课应该有“一个都不能少”的精神内涵,体现。尊重每个孩子”的教育理念,而绝非人为拿优秀的孩子作为“表演道具”。有了“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执教老师在设计活动时自然会走进孩子,从孩子的问题和兴趣中来自然生成活动,而不是想当然、博眼球地“导演”。
真实的课堂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尴尬,但往往就是这些问题和尴尬让观摩的老师、专家抓住问题,从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与策略。
策略3
公开课要多元评价
孩子在公开课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发展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对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评课中我们要摒弃简单地以“好坏”“对错”作为标准,而是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进行多元评价。
除了教学目标达成度、过程的合理性、幼儿发展的达成度等硬性指标外,也要关注活动中师幼之间的互动、幼儿的创造性和合作性等方面的学习品质。比如,出现了孩子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是直接告知答案还是留有伏笔暗示。教师如果直接告知,尽管幼儿达到了预设目标,但并不是孩子独立思考得来的结果,缺乏主动。如果留有伏笔暗示,那么也许引导的过程会很难,课堂里也不一定马上立竿见影,但幼儿经历了一个不可替代的思维过程,这也是非常有价值的,甚至比学习结果更有价值!
当然,为了调动更多教师参与公开课的积极性,应该扩大公开课的执教范围,让更多老师能参与进来。扩大公开课的内涵,从传统的单一展示走向多元的互动研讨,比如新教师的练兵课、成熟教师的一课三研、精品课程的课例旅行等等,激活不同层次教师内心发展的欲望,搭建适宜的专业支架,让教师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享受到超越自我的愉悦感。摘自:《学前教育》2016.01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走进房山长沟,感受园本教研gege阅读人气:1133
- 谈教研员在园本教研中的引领作...秋水依叶阅读人气:1303
- 让孩子回归自然精致的Bonnie阅读人气:939
- 幼儿园园本教研情况调查表翘翘阅读人气:1838
- 园本教研方法培训之一“叙事研...翘翘阅读人气:1541